因压力过大自杀:不会拒绝的老好人,如何断舍离?
文 | 芒来小姐
来源 | 三点一弯钩(微信公众号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湖南师大女生寝室内自杀,疑因院团委工作压力过大:不会拒绝的老好人,如何断舍离?
看到一则沉痛的新闻:
花季年华的女大学生不幸身亡,已排除他杀,各种线索,都指向女孩自行结束生命。
女孩的家人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她会突然想不开?为什么她这段时间情绪糟糕?是否和她担任的院团委副书记工作有关?
推她赴死的那双手,到底来自哪一方?
为了找出答案,校方成立了善后处理工作小组,在得出切实结果之前,我们很难把女孩的逝世归结为某一方的问题。
焦虑抑郁,过往经历,他人影响,既往病史,外界压力……只是哪一方崩溃,不足以击垮一个人最后的心理防线。
怕就怕在,多方施压。
负面粘在一起,像千层蛋糕一样重叠堆积。
01
我,20岁,不知道怎么做才对
朋友聚会聊起这则新闻,都为女孩去世遗憾不已。毕业多年的桃子感同身受,她讲出自己的故事:
“那时我才大一,什么都不懂,听说哪个学生会职位好,就报名参竞选,拼尽全力表现自己。
每天清晨6点就起床,哪怕不吃早饭也要赶着当第一,部长对我印象很好,说我一定会当选。
结果有一次,部门活动和课表重叠,我课后向部长道歉,却被对方指着鼻子骂“自私”。
从那以后,哪怕一场无关紧要的活动,只要部长说‘必须来’,就算翘课我也准时到场。
拼到最后,干部当选了,但考试挂课了,还是最重要的专业课。
班导说,他对我很失望,他原以为我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一下子懵掉了。
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决定,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努力当个好学生干部,还是应该做个学霸……”
在综艺《演员请就位》中,我注意到一个类似的细节:
前辈演员李诚儒痛批某些年轻演员,不好好演戏,尽想着给自己送礼。
“有那么五六个吧,都被我拒之门外……小小年纪哪学的这套?我一概谢绝。”
“栏目还没完,某些演员就请导演吃饭。你差那顿饭吗?你能不能等栏目完了之后再吃?避嫌不会吗?”
话糙理不糙,犀利得让人鼓掌。
但站在送礼人的角度:
送礼,被导演痛批“心思不正”;不送礼,被团队指责“不懂人情”。
一门心思提高演技,“情商太低”;放下架子套套近乎,“过于圆滑”。
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到底该怎么办,他们心里也没谱。
这种徘徊不定,又不知所措的感觉,叫做“黏着”,具体表现为:
一会儿觉得这对,一会儿觉得那对;
不知道该相信什么,每个人说的话都很有道理;
不确定该怎样努力,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
20岁出头的年轻人,刚刚步入成年早期,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在学习效仿他人的时候,最容易“粘着”。
处于“粘着”状态中的个体,很难客观看待自我的独特性,非常容易被外界干扰。
正如罗尔.德韦克“固定成长模式”理论:
想找一个轻松舒适的安全区,幸福的固步自封。
但哪里都不安全,因为世界随时随地都在改变。
今天以为对的道理,明天就成了错的。
02
“黏着”状态,困扰的不仅是年轻人
被“粘着”渗透的人,总是忙碌疲惫,却不容易感到快乐。
归根结底是因为无法找到自我价值。
广义来说,它涵盖了20岁的“迷茫”,35岁的“焦虑”,55岁的“空虚”,75岁的“孤独”……
我有一个刚从体制内公司跳槽出来的同事,对此深有体会。
他工作了20年,为了谋生存,时常开车送领导回家,逢年过节送礼,周末节日陪游,酒局应酬不在话下……
在单位混的如鱼得水,人缘好,领导也喜欢他。
跳槽到新公司后,同事全是90后,没人坐他的车回家,领导不肯收礼,周末同事都在家睡觉,谁也不愿出门。
连最拿得出手的“千杯不醉”,也因为92年同事一句“这年头谁还靠酒桌拉业绩,都靠能力”,瞬间价值感大跌,过去的信仰全都变成了鸡肋。
重重叠叠的落寞和心酸,粘粘糊糊的迷茫与坚持,模糊不清的正确与错误,形成一股压力,足以击垮40年来的坚持和信仰。
如同一个没有轴心的陀螺,忙了一辈子,却连一杯茶的幸福感,都无力去感受。
而生活往往在不经意间,给人致命一击,让人们开始去质疑自己在过去的时光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
就像为婚姻家庭付出全部,突遭丈夫出轨,婚姻破碎;
就像陪伴自己很多年的宠物,突然走失,杳无音信;
就像看护多年的病人,突然撒手人寰,回天乏力……
重重叠叠的负面粘着,一个接一个地把人击退,跟生活一样糊成一团,使人头昏脑胀,直至崩溃。
那么如果发现在复杂地生活里喘不过气,我们可以怎么办?
03
如何应对“黏着”?
从大学毕业到结婚生子,我的生活总是很粘着:
明明自己事情就够多,别人硬塞给我的事情,只要理由无法反驳,还是会全盘接受。
我顾虑别人,无法强硬地“做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这是缺点,后来发现这其实是我的人际关系模式。
每个人的人际模式不同,有人习惯“唯我独尊”,有人习惯“迎合他人”,形成了不同的“粘着”状态。
“唯我独尊”者,不在乎是否会给人添麻烦,只在乎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因此较少被“粘着”,但也特立独行;
“迎合他人”者,在乎自己给他人创造的价值,难以拒绝外界的要求,因此较多被“粘着”,但也一呼百应。
无论是否容易被粘着,最终,我们都走在“知己知彼”这条路上。
压力和情绪,都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意识到这点后,我不再急于分清主客体界限,而是感受“粘着”,认清自己。
我天生是个老好人,很难拒绝别人,那就别学习拒绝,学习选择性的接受。
想无条件帮忙,就优先帮那些“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忙”,即便会因此感到压力,只要不至于迷失自我就行。
如果粘着过度,自我找不着北,就对自己说:
我做这一切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某些人或事,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正如山下英子所说: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有用的东西,才值得留在你的空间里。”
毕竟“知己知彼”这条路上,所有人都是学徒,谁也不用给谁特别多的压力,哪怕对自己也不用。
事情总会有眉目,越搅合越乱,不妨试着去探寻自己的本心,继续向前,不勉强自己。
时光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结果,美好的东西也不会因为形式的消失而抹去所有存在的价值。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你所存在的时光便就都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