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声机到MP3 ……(作者:陆宪良)

校园里的大学生无人不晓MP3,而年长一点的老师都熟悉印有天安门城楼标记的聚氯乙烯密纹唱片,反过来,双方可能都会感到有点陌生。其实,两者都是播放音乐的设备,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扮演了其神话般的角色。

最古老的放音装置始于1877年,是著名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创制的。它是把锡箔缠绕在刻有螺旋槽的圆筒上,先让音乐声波的强弱在锡箔上留下深浅变化的痕迹,放唱时再让钢针在声槽中循纹,并用号筒对钢针振动产生的声音还原放大来实现的。爱迪生把它命名为“Phonograph”——据说在希腊语中是“写音器”的意思。这个录、放声音的模型后被人们称之为是留声机的鼻祖。不过,用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唱片(准确地说是“唱筒”)是难以复制的,在工业化时代终于未能开花结果。

1890年埃米尔·伯利纳发明了用圆盘状媒体来录音的新方法,克服了爱迪生模型的不足,唱片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了十来年的改进和发展,到1902年这种圆盘式的机械留声机终于在美国正式面市,并产生了轰动效应。时隔不久,这种新玩意儿也传到了中国,晚清皇室和民国初期的达官贵人均以拥有此稀罕物来炫耀自己的高雅和地位,而寻常百姓则是从后来的电影中才认识它的,一个摇把、一个转盘、一个大号筒,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也是怪兮兮的。

上海民间收藏家王省祖传的手摇式留声机

以后有了电,有了电子管,有了扬声器,这种原始的留声机逐渐演变成了电唱机,放音时再也不需要手工上发条,其音色、音质变得细腻圆润、悦耳动听了许多,音量也可以调节,一次放音时间大约可以延续到半个小时,实现了人们真正意义上听音乐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研人员也自行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唱机,所用唱片先是大而重的胶木唱片,后又改成小而轻的薄膜唱片。与此同时,还诞生了一种盘带式录音机,它播放起来有点象放电影。电唱机只能放音乐,但录音机已突破了这种限制,还有录制音乐的功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两种设备在电台、机关、厂矿、学校和一些家庭广泛使用,笔者就是在上小学担任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播放员时接触到它们的。时隔几十年,儿时那“两操”的背景音乐旋律至今记忆犹新。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代举国上下人人都会有板有眼地哼唱几段“革命样板戏”,此两机功不可没。

文革时期上海化工学院集体创作的集体舞曲“革新一条龙”胶木唱片

半导体收音机出现后的不久,彻底改变人们欣赏音乐方式的要数晶体管收录机最为风靡了。一段时间内“饭盒子”、“独眼龙”、“二喇叭”、“四喇叭”、“组合音响”龙卷风似地相继问世。由于收录机还有收听电台的功能和省电等优点,几乎一下子使电唱机、老式录音机和“五灯机”之类的电子管收音机全部束之高阁。“双声道”、“调频立体声”“杜比环绕”、“高保真”更是发烧友们为之津津乐道的。当时的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还曾经是女性嫁妆必备的几大件之一。对国人来说,所谓“流行音乐”,就是这个时候流行起来的。收录机时代还造就了一大批歌星,他们原唱的歌曲和他们的名字至少在两代人心中留下了经久不衰的烙印。

世纪更迭之际,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化和数字技术的运用,欣赏音乐的器材愈加琳琅满目。有大唱盘的激光唱机、有迷你型随身听、有CD播放机、有Walkman,有车载10碟CD机等,最新的便是MP3。MP3其实是大容量可掉电存储介质加数字芯片的化身,别瞧它仅有拇指那么大小,两部交响曲藏在其中不在话下,播放流行歌曲还可显示歌词,当作语音录制,时间长达数十小时。它最大的优点是小巧玲珑,十分便于携带,赶路、旅游、甚至干家务时都可以兼听音乐而不干扰周围的人,其中的曲目可以随时从互连网上下载更新,音质也是绝顶的OK,故令世人爱不释手,而广大年轻人更是把它当作一种时尚。

我自己较早拥有的一只MP3

从留声机到MP3,不仅印记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轨迹,而且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音乐和欢爱。

补注:2003年底我去香港出差时,花1500元(折合人民币)购买了一只MP3(128M),算是很时髦的。此短文就是写于那时。另外,现在手机上离线听音乐,其原理与MP3还是一样的。

鸣谢:陆宪良先生赐稿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