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才:橘红橘绿4·到达老家
橘红橘绿
四、到达老家
作者:吴明才
“到了,老三。”被父亲轻声叫醒,我睁开了熬得通红的双眼,起身向四处望去,一个陌生的小镇出现在眼前。说它是小镇还真的小,下得车来,站在镇的这头,一眼就看得见镇的那头。
父亲说,这里是简阳和金堂的交界处,这个镇过去叫塔水镇。踏过镇上外面的那条小河,就是金堂县,我们的老家就在金堂双流公社的建设大队一生产队,以前叫吴家桥,整个队都是吴氏家族。
此时星稀天明,镇上行走的人还少,偶尔遇见一位早起赶路的。父亲说,老家这个地方的人除了收获季节外,平时都习惯晚起,还要过一个时辰人家才起床;等过了下旬后,农忙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就开始早出晚归了。
我们从汽车上卸下行李后,大幺爸开着汽车载着阿婆和小妹继续向成都赶去。
父亲说,到老家还有十几里路,我们只有等小镇上的小食店开门了,吃过早饭再赶路。
趁着等待的时间,我再次打量这个小镇。这里是川西平原东部的丘陵地区,小山环抱,一条小河绕小镇半圈后流向远方。小镇两旁坐落着简陋的四合院,黑瓦平房,展现了川东民居的特色。小镇四周散落着更多的茅草房,显示了农村贫穷落后的真实面貌。
陆陆续续,小镇上的人开始多起来了。看得出来,大人们不管男女,大都穿的是自己亲手纺织和缝制的粗布衣裳;只是染的颜色略有差异,不外乎灰色或黑色,或干脆没有染,是本色。也不像我们城里,夏天男人个个穿短裤,女的不是穿短裤就是穿裙子;他们都是穿着长长的粗麻布裤子,只是个个把裤腿卷得老高。而且,男的头上缠一根灰色的布条,女的腰间扎一根灰色的布条。
我纳闷地问父亲:大热天的,他们不热吗?
父亲说,他们习惯了。
那些小孩儿,男孩子大多打个光胴胴,穿黑色或灰色的短裤,打着赤脚,只有女孩子们穿的是各式各样的确凉花衣,脚上有一双凉鞋。我想,唯一给这个小镇带来亮点的,恐怕就是这些美丽的女孩子了。
记得我当时上身着海军衬衫,下身着绿色军裤,脚上是一双白色的球鞋;父亲则是白衬衫、蓝裤子、塑料凉鞋。我父子俩的出现,顿时在这平静的小镇掀起一阵涟漪,人们纷纷围了上来,观察我们这打扮“另类”的不速之客,父亲连忙用当地口音同他们打招呼。
在小食店吃过包谷稀饭后,我和父亲带着行李向老家奔去。在那里,还有父亲唯一留守在老家的七弟及其家人。
沿着曲曲弯弯的田野小道,我和父亲轮流挑着两个箱子,不停地赶路。父亲虽然少小离家,在外四十多年很少回家,但对家乡的路还是那么熟悉,不必问路,沿着他记忆中的路大步往前走着。我紧随着父亲坚定的步伐,也开始坚定了走好自己今后的路的决心。
太阳升起,田野里出现了整群劳作的农民,男的一般都挑着粪桶在给庄稼浇水,女的则举着锄头翻地。
我饶有兴趣去欣赏那些在田地里劳动的人,欣赏他们正在亲手绘制的秋天丰收的美景:田里的稻谷已开始泛黄,离收割的日子不远了;坡上的红苕已翻了藤,露出白白的苕根;用于留种的包谷还挂在包谷秆上,只是包谷须已蔫了,叶子也黄了。好看的是那含苞欲放的棉花,布满在山坡上,有些叶子开始落了;还有待熟的橘子挂满了树枝,很诱人。
望着这些,我的心情好多了。棉花和橘子等农作物的生长形态,我以前只在教科书上或电影上见过,这是第一次真正见到并零距离接触,而且只要愿意伸手可得。
然而,我没有伸手去摘的意思。随着急于赶路奔走,疲乏出现了,渐渐地,我无心去欣赏那些美景了,无精打采地只想着早点赶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