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关系的一些理解 (《马恩选集第二卷》)
在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关系阐释一些小小的看法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对这四者关系的揭示并不是马克思学说中最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在,也就是说这四者的关系本身并非是马克思自己的理论创造,而是马克思对其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所进行的理论批判。于是在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从批判的角度去理解生产、消费、分配与交换的关系。
以下谈一下个人的理解:
马克思在《导言》中其实告诉我们,对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指的是产品生产的简单层次,我想将其称为物化的层次。当我们把目光只投射在通常所理解的产品生产这一比较狭隘的范围内,对此进行考察时,过去的(即马克思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学说一般是这样理解这四者的关系:“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即每一个环节的核心是围绕产品而展开的,所有都是指向对产品P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每一个环节中的主体却是被忽视的对象。在仔细的考察后则发现,原在这种模式下,四个环节的主体难以做到同一性,即A所生产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由A在进行消费,在分配上也并非是为A进行分配,交换中也并非是由A来进行。所以在这个层次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的纽带是产品P,可以说这四者的关系是被物化了。
显然,马克思对于这样的一种物化了的关系是不满意的,这也就是他把这样的关系称之为“肤浅的表象”的原因了。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中,核心是物化了的客体,而不是人的活动。把人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这同马克思的哲学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所以,在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关系的阐释中,第一前题无疑也是把它们看作是具体的人的活动。
但把四者的关系发到了人的生产活动的范围内进行考察时,马克思就为我们揭示出了不同的一些关系,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上的关系:
首先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生产直接是消费体现在两个方面:(1)“个人在生产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这种能力” 这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人的生命能量的消费;(2)“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 这顾名思义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物质上)的消费。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 。“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但是,马克思还是认为生产是最重要的:“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 由于马克思认为生产是人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 ,所以可以清楚地发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核心明显就是人。
其次是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在第一个层次上,分配仅仅局限于产品生产之后的分配。但马克思在这里看到了生产之前的分配:“在分配时产品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也就是说,分配时决定了个人如何进行生产,以何种形式生产以及使用何种工具生产的关键要素。同样,这里也关注到了人。
最后是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首先很明显,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这同样适用于产品的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第三、所谓企业家之间的交换,从它的组织方面看,既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行为。”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马克思那里对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揭示中,有三个重要特点:1、是以人的具体的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构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各个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有机地结合。3、生产在这一个整体中占有支配的地位,马克思总是以生产作为出发点,来解释与其它三个环节的关系:“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当然,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在这里阐明那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根本上都是由生产支配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比如在一定的分配形式之下(生产关系)导致生产的特定问题(如职业病),这也会形成人在消费和交换上的一定取向。同样,在交换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明显地在宗主国与其殖民地的产品交换上)也会导致对分配影响(如作为原料产地对于出口产品的单一性,导致在生产分配过程中的局限性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化”,都可能最终导致生产中的人的“异化”。反之亦然。
更加重要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认识,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是不够的,因为生产活动是具体的,受到时代社会条件局限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生产活动过程的考察,都必须是具体地、实在地进行研究考察。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另外,更高的要求是除了这样具体实在地进行研究认识之外,应该将关注点发展具体对生产活动的改造中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