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漳河

《山海经。中山八经》

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①、檀。睢水②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犛牛③,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柚。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多鲛鱼④。其兽多闾麋。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围⑤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睢漳之渊,出入有光。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⑥;其鸟多白鷮⑦,多翟,多鸩⑧。

〔注释〕 ① 杼: 音树(shù),柞树;又音柱(zhù),织布的梭子。 ② 睢(suī)水: 一作“雎”。睢水即今日从湖北省荆山山脉发源的沮水。 ③ 犛(máo)牛: 犛,牦的异体字。 ④ 鲛(jiāo)鱼: 鲨鱼,俗称沙鱼。 ⑤ 神(tuó)围: ,从字形看像是鳄鱼。神围是睢漳渊之神。 ⑥ 麂(jī): 体型小的鹿,仅雄性有角,产于中国的有黄麂、黑麂、赤麂等。麂皮细腻柔软可用于擦拭镜片。 ⑦ 鷮(jiāo): 长尾雉,与环颈雉相近。 ⑧ 鸩(zhèn): 长颈赤喙,羽毛紫绿色,有毒。据说以其羽在酒中一划,饮之立死;又云这种鸟喜食毒蛇,雄鸩名叫运日,雌鸩名叫阴谐。

南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东临宜城,西接保康,东北与襄阳为邻,西北同谷城接壤,南依远安,东南与荆门毗连。 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南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三国故事的源头,也是和氏璧的故乡,这里曾孕育出和氏璧的千秋史话。

《左传》云:"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沮河、漳河,均发源于湖北西部著名大山――荆山。《山海经》载:"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沮水出焉,东南流于江。"又云:"东北百里,曰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于沮。"《水经注》也有记载:"沮水去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之首也。山峰霞举,峻岭层云。……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沮水又南经当阳县北,过麦城与楚昭王墓,又南与漳水合焉。"。

沮河,亦名睢河,全长226公里。流经南漳,远安,当阳等县,从远安花林乡猴子岩流入当阳县境,以"暴戾恣睢"而得名。漳河,亦名漳水,流经南漳、远安、当阳等县,全长199公里。沮河、漳二河于当阳县河溶镇两河口汇成一流,曰"沮漳河",经枝江、江陵入长江。

沮漳河流域楚国所发生的几次大的战役:"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那处。"杜预注:"迁权那处,即南郡编县东南之那口城。"当阳古为权国,有专家认为;今两河乡的糜城,是当时权国的都城;(因为这座城墙周长1670多平米、总面积4万多平米的城垣遗址,其下层属屈家岭文化类型,尤以东周文化层最多)!楚武王攻克斗缗的叛乱以后,将权国的都城糜城迁到荆门的那口城去了。

"匡王六年,楚令尹越椒以若敖氏族将攻王,师于漳沮。"结果,是楚庄王在沮漳流域消灭了他们

"敬王十四年,吴入郢,楚子涉沮,伍员筑驴、磨二城,以攻麦城,引沮漳以灌纪南。"从而导致楚昭王"至云梦"、"走郧"、"奔随"而外逃,伍子胥掘墓鞭尸。

大量历史和考古资料表明;楚先祖熊绎从最初被封于荆山、沮漳流域以来,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拼搏与奋战,《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莾,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定都纪南城,后又逐鹿中原,吞并各国,意欲"问鼎"天下,占据了当时大半个中国,历时数百年之久,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沮漳河秀水是起到了孕育和"摇篮"作用的。

沮漳河,为长江一级支流,长344km,是长江中游上段北岸重要河流之一。沮漳河上游为山区,下游为平原。沮漳河流域现已成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沮漳河,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水和漳水在当阳两河口汇合后,合称沮漳河。中沮河古称睢河,出保康关山,海拔2000米。向东南流经南漳、远安至当阳两河口与漳河汇合。漳河发源于南漳三景庄龙潭顶,海拔 1220.5 米,河流基本上与沮河平行,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远安、荆门,至当阳两河口与沮河汇合。沮河、漳河经鲜家港、万城、御路口,最后由新河口注入长江。自两河口汇合后进入江汉平原。漳河水库,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沮漳河的漳水支流上。沮漳河,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是沮水和漳水的合称,发源于保康、南津县荆山山脉,以沮水为主源,至当阳县两河口汇合后称沮漳河,于沙市西边新河口注入长江。沮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系长江一级支流。跨襄阳、宜昌、荆州及荆门等地市。沮漳河上游分东西两支,东支为漳河,西支为沮河,西支较长为干流,源出于湖北省保康县欧家店大湾,流经保康、南漳、远安、当阳、枝江等县市,于荆州市李埠镇临江寺入长江。

摘自https://www.360kuai.com/pc/92e99eea52b1450a6?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沮漳河:荆楚文化的摇篮

法制播报   2021-04-17 22:59

《左传哀公六年》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楚昭王有病祷之,卜者言:“河为崇”;当祭之而解。昭王认为河在北方非楚望祭之地,指出江汉沮漳才是楚国望祭的水道。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明白无误地吿诉我们:荆山沮漳是楚国的发祥地,江汉是楚国后来强大发展的基础,它们都是楚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荆山之阳,沮漳河的两岸,是自有楚至项襄王东迁于陈以前七百年间楚文化诞生的摇篮。

《左传哀公六年》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明白无误地吿诉我们:荆山沮漳是楚国的发祥地,江汉是楚国后来强大发展的基础,它们都是楚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荆山之阳,沮漳河的两岸,是自有楚至项襄王东迁于陈以前七百年间楚文化诞生的摇篮。

沮水漳水南齐以前各行其道,南齐以后在中游合流为一,但在历史上,其下游时合时分以迄于今。长江中游在湖北省中部与汉水冲积成为一片江汉平原,平原的西北部即是荆山。

在荆山山地的南麓发源着两条河流,就是沮水和漳水,南北朝以前两河下游却各行其道:一南下入江,一折向东北流入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写得很清楚:“《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杨)水,阳(杨)水入沔行六百里。”这点在西晋杜预注《左传》和南朝盛弘之《荆州记》也记述得明白:《荆州记》:昭王十年吴伐楚,通漳水灌纪南城,言漳而不言沮;杜注《左传》,吴师入郢,楚子(昭王)涉濉(沮)济江入于云中,言沮而不言漳。可知原来二水各自成系,未曾相合,舍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则合二为一,可见沮漳二水汇为一水当在《荆州记》写成以后,《水经注》写作之前。因何缘故汇合,目前,尚未发现古籍记录,作于战国末的《山海经》中已相汇合,恐系后人所改。

建国以来季家湖楚城发现后,许多学者前往勘察,发现当阳沮漳二水在汉代鸟扶邑今天的河溶镇两河口一带并为一条河流,在汇合后的一段,两侧俱为一连串自北而南的湖、港、冲、洼之地,因此考虑到《汉书地理志》《荆州记》和《左传》杜注所记,必为当时河流地貌实况。如沮漳河两岸西去数里,自北面胡场白龙村与两河火星村向南,经草埠湖农场一二三分场,有瓦窑冲、土地冲、詹家冲、新场河、郑家塌、青台寺湖、楚家湖、郑家湖、小垸湖、陈家湖、蔡湖子、白鹤埫、王家湖、南湖、袁家湖、高家湖、季家湖、方家洲子、百亩大堰(九口堰)、瓦窑湖等一连串二十个冲、湖、河、埫、堰、塌之地,显为古代沮水河道遗迹。

沮漳河东岸五六里内自北面官垱民丰村民新村以南经河溶镇所属各村和草埠湖农场五分场四分场,有三星寺水库、白鹤垸子、莫家湖、鹰落湖(烟沉湖)、朱家湖、赵家湖、螺蛳港、鼓架冲、田湖子、木闸湖、开源湖、垸子湖等一连串12个水库。湖、港、垸、冲、低洼之地。分明为漳河古代原河道遗迹。这两水中部一段因为接近,又流行于低平原之上,夏季两水泛滥,结果南北朝中期两水改道汇合到一处,成为沮漳河,流行于枝江和江陵界上,后转入江陵折向东南流入长江。

后世为了军事防御或通航、灌溉需要,三国孙吴、五代南平、南宋之世,又曾在江陵柳港几度掘开一口,引一支水循东北阳(杨)水故道分流入汉,明崇祯二年打起刘家堤头,堵死分流口道,从此沮漳河独流入江。新建立后,又在柳港南荆江大堤下建一万城闸,来调节江汉间的洪水,并起自流灌溉下游万顷良田的作用。沮漳两河古道之间在今当阳东南相距有一定里程(10一15公里),西周东周时期在其间自南而北筑起楚城(丹阳)、糜城和麦城,还有昭丘(楚昭王墓),成为楚古都丹阳畿内之地。

漳水在古代入江陵后经菱角湖入阳(杨)水,顺八岭山西麓经杨溴桥(今丁家咀水库),改向东南流,行于太湖农场(古枚回洲,今遗梅槐桥一名)北中南三渠,至江陵城西南秘师桥后分为二支:一支继续东行经荆沙之间的南湖、北湖、(包括文湖、天井渊)椒茨渊(今分为江津湖、张家渊、李家渊和已填平的东西洪家垸五部分)太师渊、巢婆渊(沙棉生活区)刀杷塘(一度名冷冻塘)锅底渊(均于1987年填平为江律东路段)叶家渊、范家渊、木城渊(已填平在大堤外,为《鄂君启节》中的木关和六朝时的豫章口)入江,此为古代长江在百里洲以下所分北江故道遗留下的痕迹;另一支绕江陵城西北流干纪南城和郢城南入海子湖,会自西北来的龙陂水(今名龙会桥河《水经注》也称之为杨水)赤湖(今庙湖为其余水,又有离湖之称)东经瓦子湖(长湖)入汉。

荆州长湖

这段古杨水又名三湖大港、长谷水、荒谷,为阳(杨)水入沔的下游河段,也是后来和今天引沮漳河水入汉的通道。其南岸库堤下有平行分支水道,是沟通杨水和夏水的杨(阳)夏港,又讹作长沙港(今填平作沙市长港路),明清时称为西荆河,《汉书地理志》所说:“阳水入沔行六百里”,今天实测在250公里左右。

现在的沮漳河上游的沮河和漳河,以西面的沮河源流最长,发源于保康县境西南近房县之黑山,《山海经》称作荆山之首的景山,“沮水之所出也”。沮河流经保康南、南漳西南、远安西部和当阳西北,至当阳东南两河口,东会漳河,全长266公里。在远安当阳境河而宽阔,除夏季外,水流平缓,河床为红砂和卵石,碧水清澈见底,故又有清溪之称。自南漳峡口经远安洋坪以下可通木船。但在夏季降雨量大,山洪暴发,河水陡涨,经常泛滥成灾,淹没城乡,毁掉田禾房屋,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古代称之为濉河,取其夏季“暴戾恣睢”之意,有凶恶残暴之势。

东支漳河源出南漳县西南近保康之蓬莱洞山,《山海经》名曰荆山,《水经注》“荆山在景山东一百余里,新城狋乡界”。流经南漳东南、远安东部与荆门界上,当阳东部与荆门界上,南至当阳两河口与西来之沮河相会,全长199公里。上游一段因地势险峻,河床窄狭,流速湍急,冬清夏浊,以“清浊为漳”之意,取名漳河。过去在南漳东巩和当阳观音寺以下可通木船,自1958年在荆门当阳交界的李家洲,截断漳河修水库,大坝下游水位骤减,观音寺一带为水库淹没,其下至两河口水路运输中断。

两河汇合后称沮漳河,是湖北省长江中游北岸一条仅次于汉水清江的第三长支流,东南经江陵枝江两县界上,然后转入江陵县西南境,其出口入江之处代有变化,清末在筲箕洼(即东晋至清中叶的马头)以西,民国在沙市万寿塔西,建国后七十年代移到新河口,九十年代准备建荆沙长江公路大桥,又西移至江陵枝江交界处的石套子附近。全长约56-58公里之间,流经江汉平原上舒缓平稳,河床为细沙,木船和机动木船可常年通航,柳港以下还可通小汽船。其下游古杨水改道于关沮口人长湖,1972年又将沙桥门以东改道北流,至凤凰山与黄甲山之间入海子湖,自万城闸至入湖口全长30. 5公里。

《宴词》唐 王之焕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漳河赋

侯 铭

夫天地长存载覆之功,山河久在承泽之惠。华夏宝区广袤,江淮河汉之清流永在;楚荆佳地阔辽,江汉沮漳之雪浪远推。其以名冠沮漳而位并江汉者,乃楚之望也!盖以舆图叱咤三国风云,疆壤峥嵘百世锦绣。灵脉委玉波以笑傲,圣水泽庶众以康寿。是以怀文脉之煌煌,据大观之浩浩,别画嶂以远驰,步长江以高迈者,乃谓漳河也!

寻滥觞于山外,隆中非远;探细浪于域表,炎帝可临?(1)背荆山而南贯,携沮水以斜侵。涓涓之清带相拥,百川亦纳;浩浩之澄澜共赴,一库含春。深山栖凤,蕴玉含珠之灵秀;远脉腾龙,闪金跃璧之韵深。曾赏黛峦拔宇,讵能留纳其心?洵为高志凌云,应在赴瀛之奋。是故结三地而合沮,纵一身而入江。挽湖泊以东去,怀溪瀑以西巡。山峦皆秀,秀映其怀;原野何宽,宽共其津。一水之中画意几多?两沿之壤诗情谁问?

盖山之峻,峻在峭拔;水之灵,灵于碧澄。而或石之生,树之茂,帆其扬,波其动。其乃漳河蕴物而增辉也!或有朝霞红染,夜月皓明,吹歌烟渚,笼霭沙汀。岂非圣水固本而添色也?

若夫细流漂带,潺潺其声闻幽壑;鲸浪泛霜,汩汩其乐绕水乡。郁郁含青以高映,茂树修竹之属;馨馨绕馥以永闻,浓红淡绿之装。

夫量之一勺岂有乾坤之瑰丽?积之百水方成坎兑之大观。(2)是以平湖广聚高峡,人力无穷;碧浪长萦翠屿,天工谱灿。励志八秋,聚民十万,披星戴月,功举绩骞。于是漳河水库出焉!而或吞波逐浪以成其大,揽屿抱洲而显其妍。其形兮瀚瀚,碧宇堪容;其势兮赫赫,广原可漫。生天象以瑞出,六气回萦;耀彩辉而灿起,三灵来鉴。荡舟一苇,若临海上;举目四方,恰入云间。借如行湖道而赏蒹葭,步沙汀而观菡萏。目之所及,情之所感,何其惬也!更有澄湖浮渚,梵刹之护佑观音;宝地生辉,人文之璀璨乐天。伫石崖以览千秋,攀古寨而生百念。跃槽闸之流霰,飘飘素霭;彰庵寺之慈云,袅袅青烟。噫嘻,美哉!涉临于此,谁能尽览山川之风韵?帆至于斯,我爱长抒豪壮之锦言!

景优其源自陶蒸,文灿则起于富庶。而淳风之育,重治之生,岂非生于清漳之惠泽也!沃畴棋布稻菽之艳貌,广衍星罗城镇之娇容。德水布泽,黎元绽笑;灵源恩惠,庶众坦情。涤川漫邑,锦绣鄂中之胜概;沉璧出图,峥嵘楚塞之淳风。(3)龙脉招诗圣奔临,奇观引太白相送。循吏治波以成禹甸,楚王征战是立阙功。(4)大观璀璨,八埏风情共聚;青史风云,三国文薮曾生。嗟乎!一湖笏影皆含文意,九派帆形尽蕴吉征。胜迹常出眼底,史踪永纳胸中。沉思广念,其文脉何其大也!

曲沮清漳之流远,山鬟水佩之景呈。上善之心可比乾坤,至柔之形堪对清迥。寻诗入画,虹鳟乃谓水之珍肴;甘露琼浆,佳酿其为酒之金龙。(5)祥云绕绕,共楼厦其多重;瑞气盈盈,昭民生其何隆!噫嘻!愚公若至,当歌人力之强;大禹如临,应赞民气之盛。山青水碧以留足,河伯惊目;物阜民丰以畅意,海若动情。(6)楚塞三湘之地,漳水厚德;荆门九派之区,圣源景胜!载颂载吟,且歌且咏。维尔灵脉,千秋功崇!

注释:

(1)隆中、炎帝:漳河发源地距神农架林区和古隆中很近,故提及。

(2)坎兑:八卦之二,指水泽。

(3)沉璧出图:喻天赐之祥瑞。

(4)诗圣奔临、太白相送、循吏治波、楚王征:漳河流域有杜甫沟之景;李白曾写《荆门送别》;循吏指孙叔敖,水利专家曾治理漳沮;楚先祖曾居漳沮流域,楚国几次大战发生于此。

(5)金龙:指金龙泉啤酒。

(6)河伯、海若:分别指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和传说中的海神。

山海经|山经|中山经八

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shǔ)檀。雎(jū)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译:中央第八列山系荆山山系之首座山,叫做景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这里的树木以柞树和檀树最多。雎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南流入江水,水中有很多粟粒大小的丹沙,还生长着许多有彩色斑纹的鱼。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犛(lǐ)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yòu)。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jiāo)鱼。其兽多闾麋。

译:往东北一百里,是座荆山,山北面有丰富的铁,山南面有丰富的黄金,山中生长着许多犛牛,还有众多的豹子和老虎,这里的树木以松树和柏树最多,这里的花草以丛生的小竹子最多,还有许多的橘子树和柚子树。漳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南流入雎水,水中盛产黄金,并生长着很多鲨鱼。山中的野兽以山驴和麋鹿最多。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鉤端。神[单/虫虫](tuó)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

译:再往东北一百五十里,是座骄山,山上有丰富的玉石,山下有丰富的青雘,这里的树木以松树和柏树居多,到处是桃枝和钩端一类的丛生小竹子。神仙[单/虫虫](tuó)围居住在这座山中,形貌像人而长着羊一样的角,虎一样的爪子,常常在雎水和漳水的深渊里畅游,出入时都有闪光。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jīng)、麂(jī),其鸟多白鷮(jiāo),多翟,多鸩(zhèn)。

译:再往东北一百二十里,是座女几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盛产黄金,山中的野兽以豹子和老虎最多,还有许许多多的山驴、麋鹿、麖、麂,这里的禽鸟以白鷮(jiāo)最多,还有很多的长尾巴野鸡,很多的鸩鸟。

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guǐ)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译:再往东北二百里,是座宜诸山,山上多出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出产青雘。洈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漳水,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

又东北二百里,曰纶山,其木多梓、枏,多桃枝,多柤(zhā)、栗、橘、櫾,其兽多闾麈、(zhǔ)麢(lǐng)、[鹿霝](zhuò)。

译:再往东北二百里,是座纶山,在山中茂密的丛林中多的是梓树、楠木树,又有很多丛生的桃枝竹,还有许多的柤树、栗子树、橘子树、柚子树,这里的野兽以山驴、麈、羚羊、[鹿霝](zhuò)最多。

又东二百里,曰陆陒(guì)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

译:再往东二百里,是座陆陒(guì)山,山下盛产[王雩]琈玉,山下盛产各种颜色的垩土,这里的树木以杻树和橿树居多。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水]。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①。

译:再往东一百三十里,是座光山,山上到处有碧玉,山下到处流水。神仙计蒙居住在这座山里,形貌是人的身子而龙的头,常常在漳水的深渊里畅游,出入时一定有旋风急雨相伴随。

计蒙(图片来源网络)

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mín),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单/虫虫](tuó)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译:再往东一百五十里,是座岐山,山南面多出产黄金,山北面多出产白色珉石,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丰富的青雘,这里的树木以臭椿树居多。神仙涉[单/虫虫](tuó)就住在这座山里,形貌是人的身子而方形面孔和三只脚。

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榖、柞、柤(zhā)、栗、橘、櫾(yǒu),其兽多犳(zhuó)。

译:再往东一百三十里,是座铜山,山上有丰富的金、银、铁,这里的树木以构树、柞树、柤树、栗子树、橘子树、柚子树最多,而野兽多是长着豹子斑纹的犳。

又东北一百里,曰美山,其兽多兕、牛,多闾、麈(zhǔ),多豕(shǐ)、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译:再往东北一百里,是座美山,山中的野兽以兕、野牛最多,又有很多山驴、麈,还有许多野猪、鹿,山上多出产金,山下多出产青雘。

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麢(líng)、[薨鸟](zhuò)。

译:再往东北一百里,是座大尧山,在山里的树木中以松树和柏树居多,又有众多的梓树和桑树,还有许多机木树,这里的草大多是丛生的小竹子,而野兽以豹子、老虎、羚羊、[薨鸟](zhuò)最多。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

译:再往东北三百里,是座灵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青雘,这里的树木大多是桃树、李树、梅树、杏树。

又东北七十里,曰龙山,上多寓木,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鉤端。

译:再往东北七十里,是座龙山,山上到处是寄生树,还盛产碧玉,山下有丰富的红色锡土,而草大多是桃枝、钩端之类的小竹丛。

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榖、柞,多黄垩、白垩。

译:再往东南五十里,是座衡山,山上有许多寄生树、构树、柞树,还盛产黄色垩土、白色垩土。

又东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多寓木。

译:再往东南七十里,是座石山,山上多出产金,山下有丰富的青雘,还有许多寄生树。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多赭,多(邽)[封]石,多寓木,多柘(zhé)。

译:再往南一百二十里,是座若山,山上多出产[王雩]琈玉,又多出产赭石,也有很多封石,到处长着寄生树,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柘树。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译:再往东南一百二十里,是座彘山,有很多漂亮的石头,到处生长着柘树。

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铁,其木多柏。

译:再往东南一百五十里,是座玉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丰富的碧玉、铁,这里的树木以柏树居多。

又东南七十里,曰[言雚]山,其木多檀,多(邽)[封]石,多白锡。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砥砺。

译:再往东南七十里,是座讙山,这里的树木大多是檀树,还盛产封石,又多出产白色锡土。郁水从这座山顶上发源,潜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磨石。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仁举之山,其木多榖柞,其阳多赤金,其阴多赭。

译:再往东北一百五十里,是座仁举山,这里的树木以构树和柞树居多,山南面有丰富的黄金,山北面多出产赭石。

又东五十里,曰师每之山,其阳多砥砺,其阴多青雘,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译:再往东五十里,是座师每山,山南面多出产磨石,山北面多出产青雘,山中的树木以柏树居多,又有很多檀树,还生长着大量柘树,而草大多是丛生的小竹子。

又东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榖、柞、椒、柘,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其兽多豕、鹿,多白犀,其鸟多鸩。

译:再往东南二百里,是座琴鼓山,这里的树木大多是构树、柞树、椒树、柘树,山上多出产白色珉石,山下多出产洗石,这里的野兽,以野猪、鹿最多,还有许多白色犀牛,而禽鸟大多是鸩鸟。

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用]一璧。

译:总计荆山山系之首尾,自景山起到琴鼓山止,一共二十三座山,途经二千八百九十里。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鸟的身子而人的面孔。祭祀山神:在毛物中用一只公鸡祭祀后埋入地下,并用一块藻圭献祭,祀神的米用稻米。骄山,是诸山之宗主。祭祀骄山山神:用进献的美酒和猪、羊来祭祀而后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

金玉(荆山玉)解说——论金玉、和氏璧、荆山玉的关系

2014年04月30日14:35

地理背景

关于金玉的地理位置,有两本权威著作不得不提。一是《山海经之中山经》记载的:“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金玉在书中解释为未经提炼磨制的天然金属矿物和玉石。根据书中记载,景山是沮水发源地之一。另一本是北魏地理学大家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书中记载:“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之首也。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书中对沮水、漳水的位置有了明确的界定。

根据上述两本书籍记载结合现实情况,我们发现,沮水发源地的主要山脉为景山,一山三峰,分别为望佛山、凤凰山和油山(现名)。这三山是沮水的主要发源地,地理位置为古房陵县至沮阳县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神农架和湖北保康的交界地带,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精华》一书记载春秋时期地理地名相符。这样从历史上就证明了,凤凰山一带存在一种特殊的矿物质(金玉结合体),古人称为金玉。金玉的形成据地质专家考证是在数亿万年前通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将多种矿物质融化后,在上冲隆起过程中冲碎了优质的硅酸岩层,融化一体,在运动中造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籽石,形成了五颜六色的优质角砾岩,与其它玉石形成原理基本一样。籽石外面还包裹了一层以枣红色为主的坚硬石皮,是自然形成的单体籽石。

综上所述,我们再次发现荆山玉不是什么神奇的事,而是顺理成章。

历史背景

约两千多年以前,玉器文化在荆楚大地上可能达到鼎盛时期,是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举国上下热衷于玉器加工、收藏,同时把玉当作一种珍贵的礼品,来展示本身的忠诚和礼仪。楚人卞和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此当他在楚山中得到宝玉后,为了彰显他的忠诚,他将宝玉献给君王,从而谱写了卞和献玉的动人篇章。

1

《诸子百家卷:韩非子》中记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武、文)王”。据史料记载,卞和是楚山沮水之人,当时居住在楚山之下现沮河边马良至歇马卞家湾一带,这一带相连的有三座主峰,分别是凤凰山、望佛山和油山,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因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可能远行,所以说卞和寻玉极大可能在他居住的周边。因当时植物茂盛,覆盖物深厚,地质勘探条件差,不可能劈石开山寻玉,所以寻玉的基本地理条件以河流为主,那么只能在沮河附近河流、小溪中寻找。沮河下游有一条通城河,沮河南侧有一条黄马河(现名),西北边是南河,这几条河流距离卞家湾都在百里内,对楚人卞和来说这就是他的最佳寻玉范围。

传说和氏璧有璞,因玉匠看不透而卞和受到剁脚的惩罚,这个说法存在疑问。玉石从古至今大部分都带璞,开璞见玉是玉匠的基本常识,厉王的玉匠们不可能草率地定论是石不是玉,从而对献玉者实行重罚。厉王重罚,武王重来,更显示出这个硬道理,也印证了古人所说的,有眼不识荆山玉和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典故。

通过我们和地质专家多次勘察,并辅以现代地质科考技术,我们发现凤凰山一带有很好的宝石粒岩及优质玛瑙。为什么说它与和氏璧有关,其理由如下:(1)离卞和故乡很近,古代从沮河到南河有一条官道,途经望佛山和凤凰山下的小溪,溪边的山体陡峭,洪水将山上的宝石冲入小溪,可能性很大;(2)和氏璧就是带皮的特殊石头,可以说当时的玉匠和爱玉之人都不认识,所以没有人说它是玉;(3)为什么卞和认为它是一块宝石,因这种玉沾水后才显得透润,有阳光才可以照射出各种色彩,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它看起来就是一块石头;(4)这种石头最主要的特点是粘在宝石周边的石衣均为金黄色和红色,象征着皇家贵族,但它不打磨就像黄泥,打磨后才能显出它的光鲜亮丽。最主要的是这种宝石是多晶体组合而成的,经阳光照射后会因折射角度而物理性变换色彩,与史书上记载的相符。文王将这块石头打磨后才得知它是美玉,并赐名为和氏璧,为献玉者卞和封功。

为什么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玉并制作为传国玉玺?因为:(1)和氏璧的色彩玉质无它可比;(2)连接宝石的玉衣含有珍贵的金属;(3)其象征着政治权力和民族凝聚力。当时的诸侯割地称王,秦王统一天下的心情迫切,需要一种神秘有力的文化来凝聚民族,统一国家。这块玉让他有了灵感,大自然能把一块宝石破碎,又将这块宝石聚拢,组成五颜六色的颗粒状宝玉。这让他想到了分裂的民族需要一种文化,能将所有民族凝聚在一起,为他所管,实现他统一国家的梦想。秦王想到了大自然能粒石聚宝,大民族也可育人强国的硬道理,所以他制成了传国玉玺,传承“得玉玺者得天下”的文化。

我们不更多地去论说和氏璧是什么,在哪里,也不妄加定论和氏璧与金玉的关系。但根据多位历史名人和地理学家的记载,金玉的位置在沮水发源地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只去探索金玉的奥秘,至于它是不是和氏璧,这需要后人去评说。

现实背景

为什么后来没有人再发现这种宝石?原因如下:一是地壳运动使出现这种宝玉的地方被泥土石块所掩埋,小溪河流也改变了它的流向,以至覆盖到如今。因数年前的一次泥石流冲刷,它才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二是玉文化是根据不同时代的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品的高低来划分阶段的,正所谓“盛世出玉”,有可能在战争和贫困时代无人问玉;三是可能部分人把玉石定义的太狭隘,被人们发现并且认可的美石就称为玉,而那些藏在地下没有被人们发现的美石矿物质,大部分却不被认可。我们想这是个误区,还有很多比现有的美石更好的品种,难道新发现的美石就不是玉吗?

1

在新发现的玉石地带,流传着很多的神话传说:如凤凰山、落凤石、凤瀑峡、得玉泉、得玉岩、玉龙沟等,都与卞和得玉的传说如出一辙。上述传说的起源地都在现在出玉的地方十公里内。

几十年来,我们认真研究了历史资料,收集民间传说并整理有关线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专家多次对荆山山脉及周边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勘探,样品采集、制作,检测分析等,先后在荆山周边发现了七种玉。其中红黄相间条纹状玉赛过战国红,纯红色的赛过南红,白色、黑色的如同和田玉,蓝色、绿色的可与翡翠媲美。尤其是红黄多彩条纹状和粒状的宝石粒岩最为神奇美丽,无它可比,通过目测、检测、雕作,我们发现这种红黄多彩的宝石粒岩其硬度、润度、色彩与文史资料记载综合分析相吻合,它的主要成分有硅、铝、金、钠、镁、铁、钛等,《山海经》中称为“金玉”,我们称之为“金镶玉”(也称为玉皇袍)。

根据从古至今的史料记载和传说,金玉(荆山玉)就是超硬度的顶级宝石,它既有玉髓、玛瑙的化学成分,又含红绿宝石的化学元素,而且它兼具钻石的硬度、玉髓的密度和软玉的润度,其主要特点有:

(1)深厚的文化底蕴;

(2)多种美丽的色彩;

(3)含有珍贵金属及微量元素;

(4)超强的硬度。

金玉(荆山玉)是一个困扰了世人几千年的谜题,想要去破解它,还需要学术界继续研究讨论,但不管怎么来论证,这种玉石就是大自然形成的顶级宝石,是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和皇家贵族气派的纯天然金镶玉。(任科 章茨伍)来源青年导网)

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