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 道宗和化

还三书院 

读书

·

感悟

道宗和化

道宗和化

缘起·道宗和化

杨一杰 | 辛丑立夏

寒冰不能断流水,

向阳花木必逢春。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前言

弟子逸仙顿首。丁酉年末,余患病,虽多地辗转求医,颇耗家资,终而未果。中多遭险状,几于殒命。悯天之眷顾,时值己亥,岁在深秋,余于大邑得遇恩师吴卧儒先生,指明病因,嘱咐安养,始抄读《道宗和化》。后经恩师点化道心,结合所授静养功夫,勤而习之。病况由危转安,由安渐愈。蒙吴先生不弃,收于门下。幸甚!再造之恩,教诲之情此生难报万一。

余尝于静室抄读《道宗和化》,按书中之理调整涵养,自心而身,尽皆得养。抄录习练之时略有心得,述而录之,愿与师兄分享,师父点拨开示。

全受全归

人之性命皆由天地所授,父母所予。天地,人之大父母也。故生时全受,而去时必也全归,此方可谓之孝也。夫孝者百善之首,立命之根。《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言父母所予之命,当妥善用之,不可造次妄为,使之不全。又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行道者,行天地之大道,扬大道之名,所显者天地,所荣者父母也。天地生人,并赋性命,人之既得,岂可白白枉费,必当令之全受全归,行至孝至功。夫孝道,性命双修之道也。反躬而行方可谓之教。此中庸之所言过也。何为性命双修?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若要复命必要穷尽天理。穷理尽性,必先格物致知。性杂为心,心静为性。性道功夫圣门四书皆已言尽。故全受全归,当先做性功,再行命功,此不易之理也。

昔年追名逐利,一心向前奔跑,以为到达名利的目标,就是攀登上了人生最高的山顶,后来才慢慢明白,这想法很荒谬。眼中只有名利之时,名利最重要,那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吗?回想起来,昔日对父母的关怀和体谅确实很少,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也是匆匆别去,如今想来着实不孝。工作上毫无顾忌地熬夜加班,自以为年轻,经得起折腾。满眼都是工作,直到累到不行才肯休息一会。有时为了满足女朋友一个期望,但苦于囊中羞涩,除了白天工作加班,夜间还要再做一份工作。

及至发病才认清一个实事,平时自己很少关心的父母,才是最牵挂自己的人。住院时忙前忙后,奔波寻医寸步不离,甚至因为担心而默默落泪。反而那些原本自己在乎的东西,却一下子消失不见了。工作做不了,立即有人顶替你,着实体会到了什么叫人走茶凉。原来最爱的女友,因为自己身体情况,大难临头,也选择各自高飞。而那些曾经酒桌上推杯换盏的人,也杳无踪影,连一个问候也没有。所谓追逐名利者,结于名利,亦散于名利,诚不虚也。名利障眼,难对天地所予之性;身体毁伤,难对父母所予之命,诚是天地间不孝之子,我之谓也!

后回家与父母同住,主动分担平日家务,一如孩提之时。于父母起床前,做好早饭,烧好热水。午饭必闻父母心之所向而后做,务必使饭菜合口。食材一定新鲜适时,勿使食之而病。父母之言,必当谨记,偶有相左之处,亦不正面相抗,每每以身示范,以证明之。与父母言语,不做高声,语气温和,不急不躁。偶遇复杂之事,也要慢条斯理,务必解释清楚,没有歧义。有重大之事,也不得焦急,徒增父母焦虑之心。天气转冷,必先保暖自持,免使父母担心。外出行事,必先告知,以免父母牵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不我与,孝当切行。

父母之愿,不过儿女幸福平安,若行有余力,再行道扬名,以显父母。故孝奉双亲,孝之始,立身行道,孝之终。望后来者审之,明之,行之。莫为名利堕地,当从正诚希天!

得一之道

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人秉父母二五之精化生人形,并得天予之一点真阳而成完人。只此一点,分判物我,不然人与禽兽又有何异?若能回归此一点元真之性,便可找到真我,回归本真,获得自在。人得一,谓之大人。大学者,得一之道也。人之所以时常做不到本真,感觉不自在,为有识神拘蔽。识神何来?后天万化之形形色色,囿于其中而成识神。故中庸言慎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破除拘蔽的方法可参修佛学,儒学等传统文化,孔子言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将之付诸日常实践体证当中,勤而行之,不断总结,学会处理天地间人物我之间的关系。所以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流于纸面,学在口头,要切身去做,每做一点便有一点感悟和享受,长此以往,定得自在。

读书&感悟

还三书院

天地之大,人亦有所憾。人不能做尽天下之功,亦不能尽知天下之事。所谓格物,其前提是素位而行。对于日常而言,吃饭就是吃饭,其他事不要想,不开心不愉快的事,全都放下,也不要边吃饭边玩手机,吃好当下的一口饭,这是吃饭时最重要的事,如此才能品出饭菜的滋味,不然神气随心往外发用了,脾胃运化就容易失常,容易消化不良。睡觉就是睡觉,该休息就休息,即使有再多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不去想,来日方长,睡好觉,神气归位才是当下要做的事情,睡觉神气不收回,丹田没有神气,不能牵制心火,不能上腾肾水,水火未济,气化就会产生偏及,即便睡着了,也睡不安稳,多梦,压力大放不下时甚至会做噩梦。要明白,若吃不好睡不好而致病,即使现在能解决的问题,也没有精力去解决了。

读书学习或者工作时,一定杜绝干扰,这种杜绝包括心和环境两方面,心里不要想任何与当下无关的,而将心思专注在手头正在处理的事情,务必做好,做到问心无愧。环境上尽量避免干扰,比如将手机静音,不要想着会不会有人给你发信息之类,若真有急事,对方会打电话。事实上我手机长期二十四小时免打扰,这是我个人有意脱离电子产品对自己的干扰。另外在学习中,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不钻牛角尖,这也许是学的不够多,需要多积累,学好当下,继续往后学就对了,不要乱猜。

开始欢欣地接纳批评自己的声音,善意也好,恶意也罢。善意当感恩,善意的批评让自己进步,十分难得。恶意莫争辩,恶意的批评则是在考验自己的忍辱功夫,心胸总是在苦难历练与释怀之后才慢慢变得豁达和泰然。不要去固执,一旦执了,就偏了,神气就不自然。即使当下别人不懂,也许以后某个时间他会明白,就算不明白也是他的问题,何必以此烦扰自己呢?对于不平之事,作恶之人,要长存悲悯。人之生也,善恶同具,世道不平,人心险恶皆命运使然,若非所迫,非不得已,谁愿作恶?惟愿改过自新。内心咒骂徒增业障,长存悲悯,愿世道平和,人心向善。

明白厚德载物,知道德之真实意后,就不再象以前一样追求浮华的东西,养德行功,变成日常的主题。幸福不再寄托在他人身上,或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向心中去求,内心平和温润,这就是幸福。身外之物没有什么能随自己终身,唯有自己和那颗需要不断成长的心会至始至终的陪伴。

学生来来走走,一切皆缘起缘落,不管谁来,我都会认真教,不管谁走,我都不因之牵挂,即便这个学生学得很不错。作为老师,我教不完天下的学生,素位而行,对当下的学生,做好传道受业解惑,善始善终,问心无愧,其他就随缘吧。

修短随炁

人之初生,禀父母二五之精,赋先天无极元炁,此人之基本道生。古人云修短随化,余以为非然也,当曰修短随炁。元炁道门称自家水,是人之大药,命之修短所由。若要灾障不干,长生久视必当保固自家水不流失。人之精炁自出生慢慢积累,男子二八,女子二七天癸至,始满一斤之数,随后在日常运用中慢慢消耗,若问寿命长短,当称精炁多少。精气消耗之速视人之使用情况而定,故人当有所敬畏。所畏者,令精炁耗散之法门也。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过分的追求会变成嗜,久而久之,反噬己身。实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人精炁充足之时,便是上德,上德不德,会产生神用的状态。《中庸》言:尽人之性而能尽物之性。此时我们再去创业,求外财,才能求得到。《大学》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又言: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精炁发用的过程中,如能懂得涵养,便不会消耗的太快,否则如过分追求,沉迷其中,就会过度消耗,过度就是亢。乾卦云,亢龙有悔。其势必衰也。当人之神气消尽,命便休矣。《胎息经》云:神来形驻谓之生,神去形离谓之死。当人之气出现偏及,便会出现相应的病症,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再结合平时的行为习惯,饮食起居,便可推断出此人的全机全貌,预判其病症和平时的行为。对于观人识人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余在保固方面,除先让心里对所应之事释然开朗,不留牵绊,在日常饮食起居与修炼方面也会注意。

起居。虽然不能完全做到日落而息,但日出而作是日常的要求。时间久了,便和四时有相呼应的感觉,每每蒙蒙亮便起,绝不赖床。睡眠质量好醒得早,即使天未亮,也绝不躺在床上,必下床于蒲团上盘坐调息,以胎息经之法,运转呼吸。晚上睡觉必于子时之前,通常就寝不晚于十点半。睡前以吉祥卧行胎息之法,使身体放松,气息沉稳,逐渐收敛意识,每每不过五分钟即可入睡。

生病。如偶感风寒,便闭门不出,服姜丝粥,使胃不空,卧床盖被,行太息之法,运转周身气息,以使丹田温暖之气周流全身,至微汗,鼻吸通透,头痛方解,便止。后收神休息,醒时风寒便除。

饮食。每餐才觉有满足之意便止,不多食。常使胃腑介于盈虚之间。拒绝生冷,饮以白开水为主,偶尔喝茶,但必不于寝息之前。早餐不能咸,必有蔬菜,以应肝气。午餐不过辣,不使心火上炎,亦不过饱,以免影响午休。晚餐六点前吃完,不食辛辣刺激或油腻之物,以免晚间口渴多饮,增加肾脏负担,影响睡眠。定期给自己和父母号脉,依据父母和自己身体情况调节饮食结构与忌口。尽量五味平和,咸淡适中,荤素搭配。

行事。远离消耗自己的人和事,不过多耗费自己的神气。谨记“物多多干扰,事少少烦恼”,家用衣物够用就好。有事儿就专心做事;没事时就看看书,师父嘱咐史书,经书皆可读,目前都在平日阅读之列。

吾亦不定时给自己学生望闻问切,一方面积累自己医学诊断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能给学生日常饮食起居提出建议,助学生能回归自性,回归健康,学生的反馈,亦能印证总结自己体证之正确与否,共同进步。

目前尚未化解的是在莫名烦躁之时的处置。仍需加强体证,进一步降服自心。

虚静为宝

读书&感悟

还三书院

若要保固自家水,即保身,必先明哲。明,日月合一,水火既济也。哲,损上益下也,减少视听言动,返还精气于丹田也。医家言虚静为宝,指在虚静之时,一灵返还,神用无方,此时才能全面而灵敏地观察病人的状况,以便正确处治。对于个人修炼保身而言,亦需虚静。虚其形,静其心。人致病之因,莫怪乎内外。风寒署湿燥火侵于外,喜怒哀乐发于内,此病之所由生也。将发用之精炁收回,五脏便得到休息,此时虚其形而外邪不入,静其心则情不滞于内,实其炁则五脏滋养温润,便可灾病不生。故涵养精炁在于虚静,虚静之法在于中和。《中庸》言:致中天地位,致和万物生。《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饮食有节,动静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尽其天年。此之谓致中和致功。中和之功,静时致中,动时致和,亦需明辨动中之静与静中之动,后行般若之功,便可时时涵养。

动中之静,就是要在做事中,心神相和。

比如练字,以性应之,下笔之前字在心中一闪而过,此便是要写之字,无需多想,无需编排,纯是心性而为,不耗心思。此便是神气相和,动中之静。

又如教学,学生的学习进度自有发展指数,老师所做乃顺水推舟之事,在学习的拐点处,助其一臂之力,便能事半功倍。其余时间皆让其慢慢积累,如此则两和。如若强行填鸭,拔苗助长,最终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如此则两伤。

再如学习,不解的问题,要么是积累不够,要么是机缘不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机缘可遇不可求,唯有在机缘出现之前做好积累。也许积累够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机缘也就来了。

神枢开阖

若要动静有常,涵养精炁,时时自在,必要明神枢之运转。《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常觉心不能静,心神不安,胡思乱想等皆神枢开合运转不畅所致,可以通过參禅悟道或静观的方法来进行修炼。“參”——上面三个撇折,代表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不得谓之參。孔子云:成事不说,遂事不建,既往不咎。便是言此。故调节神枢,需放下心中执念,放下万缘空空洞洞观自在,定中一觉寂寂然然见如来。还一灵原自在,万念本来无,照亡具无。

余调节神枢之法,常用静观。静室之中,盘膝而坐,垂目而视,缓呼缓吸气,渐渐放下心中所有之事,待心中无有陈杂之时,身体放松,渐觉气息沉稳,越来越深,深至尾闾,此时已不觉有鼻息之感,只觉腹中有气如橐龠一般一开一合,气息随开合周流全身,任由气随阖时收于腹,开时由脊背渐渐上升,升至百会穴,由百汇顺额头下降至明堂。此时顿感全身恍恍惚惚,发肤之界逐渐模糊,气息逐渐下降至绛宫,此时身体有睡着之感,息息舒适,全身暖热,但神思灵敏。待收功之时,时间已良久,顿感神清气爽,如大梦方觉。

统天功夫

统天功夫,就是藏精之功。精气发于心,亦必由心而收。无极而太极。无极就是太极,太极亦即无极,无极者,性之本体,太极者,性之发用。顺成人,逆成仙,收视反听,返还精气,便是统天功夫之下手处。

师云:通天功夫藏精诀,尊师重道方能觉。莫道世间多魔障,掘地寻天无他学。蓋所谓真人者,得诀于实践而有真正的享受道中好处的人。道不贵形象,惟重实践有得。明道之人,明则诚矣,诚则明矣。所谓诀者,决也。是师授秘诀,能决定方向行持,至于肯定受益的决定,才是诀。故立志修道,藏精统天,必先尊师重道,正所谓“智过闵颜难自悟,真机端的在师传”,无有尊师,择地不灵。佛言: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立志修道,若遇真师,当急寻之,切莫错过!

学习以来,深悟统天功夫在性命两面,性功在前,命功在后。性灵不杂,浑然一体,心无挂碍,做命功时方能运转顺畅;有所牵挂,心神不宁,则会出现气运的偏及,不仅坐不稳,还会导致气息淤阻于胸,使得本该下沉之气不能回归,长悬于明堂,无端耗费神气。故此当嘱修炼之人,性功做纯,再行命功,不然走火入魔,适得其反!

后记

《道宗和化》内涵博大,吴先生信手拈来,吾辈之学不能及其万一。今择学习此书有深感,且行有感悟者书之。修道不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定谨记恩师之训诫: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弟子逸仙,顿首再拜!

时辛丑立夏

  还三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