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多次提到的“走百病”和“盂兰会”,到底是什么?

《金瓶梅》是一本奇书,它的奇不光在于描写世情,尽其情伪,也不光在于对男女生活肆无忌惮的大胆叙述,也不光在于非常细致而露骨地揭露封建社会经济生活的矛盾,也不在于其塑造了数百个人物,结构大而不乱,更在于其中运用了大量方言、歇后语、谚语、俗语,词曲、民俗,而且不少民俗用得极为精妙,又富含杂学知识,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金瓶梅》一书描绘了十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幅波澜壮阔的风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中国古代的节令民俗又是作者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兰陵笑笑生在书中对风俗描写的纷繁如锦,令人目不暇接。书中描写的民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但增添了整部小说的艺术气息,还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可以有效弥补一些地方志的不足。

比方说“元旦”、“上元节”、“清明”、“蕤宾佳节”、“盂兰盆节”、“中秋节”、“重九节”、“腊八”、“除夕”,这些都在《金瓶梅》中多次提到,这些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绵延不绝:有的已成为陈迹,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有的则流传至今,而且和现代差别不大,可见我国的一些岁时风俗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形成格局,千百年来变化不大。《金瓶梅》中所描写的岁时风俗,绝大多数是流行于各地的一般性活动,但也有极少数的事例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现代读者并不能所普遍知晓和理解,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

什么是“走百病”?

《金瓶梅》第二十四回“敬济元夜戏娇姿,惠祥怒詈来旺妇”,写正月十六之夜,潘金莲、孟玉楼、宋蕙莲三个妇女,带领着一簇男男女女,上街“走百病儿”。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

走百病是元宵节的一种旧俗,盛行于北方,是明清以来中国北方的传统民俗。有的地方是正月十五,有的地方是正月十六。

明代文人沈榜《宛署杂记·民风》记载:

元宵游灯市“走桥摸钉、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弛夜禁,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

无独有偶,清代文人高士奇在《城北集》中有《灯市竹枝词》五首,第三首曰:

“雅髻盘云插翠翘,葱绫细斗月华娇。夜深结伴前门过,消病春风去走桥。”

诗下注释说:“正月十六日夜,京师妇女行游街市,名曰:“走桥’消百病也。多着葱白米色绫衫,为夜光衣。”

意思是说:正月十六晚上,京城的妇女们身穿荧光白衣盛装,结伴游街,有说有笑,前后追逐,高声呼喊,你追我戏,十分愉快,叫作“走桥”,目的是为了健身除病,消除百病。

“走百病”的风俗,在南方称为“走三桥。”

清代顾禄在《清嘉录·走三桥》中说:“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又引明人陆伸《走三桥词》云:“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从以上资料可知,《金瓶梅》的“走百病”似是写明代北京的风俗。是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时北方尤为盛行。

清康熙《大兴县志》载:

“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

“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时间进行,妇女们聚合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走百病”的依据就是运动健身,强身健体,身体强健了自然百病皆去,“走百病”除了可以消灾祈福之外,还可以纾解烦闷,增知益智,结交朋友,交流感情。

除了写“走百病”之外,《金瓶梅》还写到了“盂兰盆会”。

什么是“盂兰会”?

《金瓶梅》第十八回写到往门外寺里鱼篮会烧箱库;第三十四回写中元节令在地藏庵薛姑子那里做伽蓝会烧香;第八十三回又写吴月娘往地藏庵薛姑子那里替西门庆烧盂兰会箱库。其实,这三处都是写“盂兰盆会”这一典故。

“盂兰盆”是梵语,意为“解救倒悬”。

传说释迦弟子目连见其母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超度。释迦令其在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圆满之日,备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母解脱,愿使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佛教徒据此兴起盂兰盆会,以报父母生养之恩。据《佛祖统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开始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斋”。从这可以看出佛家之孝亲是超越于世间孝的,出家并非人们所说的“不认家”,只不过是为修学佛道,将来度脱亲人,作一些必要的牺牲,是舍小取大之举。

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

“七月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日放河灯。最胜水关,次泡子河也。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

清代潘云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亦云:

“中元祭扫。尤胜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以慈航普渡”。

盂兰盆会的风俗流行范围极广,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佛教徒追念在天之灵的祭日,称“盂兰盆会”或“盂兰盆斋”。

《金瓶梅》中所写盂兰会“烧箱库”,“箱库”是纸扎糊的箱子和钱库,储存纸钱,在放焰口时焚化,意谓让鬼魂在阴间也有钱花,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应当摈弃。

以上是对“走百病”和“盂兰会”的解读,这两种都是中国古代地方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摈弃封建迷信。

(0)

相关推荐

  • 古人的元宵节,比今天热闹多了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道家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 ...

  • 读《金》札记(二十四)

    读<金>札记(二十四) 回目: 第二十四回  敬济元夜戏娇姿  惠祥怒詈来旺妇 内容梗概: 此回进入<金瓶梅>开始叙事以来的第五年. 元宵节,西门庆家张挂花灯.十六日,合家吃酒 ...

  • 元宵节原来也还是祛病节:愿从此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不许走亲戚,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今年都有了 这是一个郁闷的元宵节! 红色的条幅上写的不是喜庆,微信里传送的不是节日快乐. 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历史上除了吃元宵.赏花灯外,还是祛 ...

  • 走百病、踩高跷、迎紫姑——元宵节十大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 ...

  • ⊙ 思考中醫 | 蔡长福:百病来源于肾亏,百病根源就是肾亏骨空~

    蔡长福:百病来源于肾亏, 百病根源就是肾亏骨空 Edit | 百草读书: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 ...

  • 正月十六走百病(2)

    从2017年开始,发电设备厂部分老同事都在正月十六这天按习俗自发组织一次迎新春走百病户外活动. 2020年因新冠疫情未能如愿. 2021年我们度过了平静祥和的又一个春节,送走庚子鼠,迎来辛丑牛,正月十 ...

  • 迎厕神、走百病、赏花灯…… 这些传承民俗里,还有你不知道的细节

    "灯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中的诗句描述的即为隋代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我省文化场馆推出了做花灯.面灯.萝卜灯等体验活动,极具历 ...

  • 正月十六“走百病”,牢记“1走2去3不做”,没病没灾人平安

    正月十六“走百病”,牢记“1走2去3不做”,没病没灾人平安

  • 正月十六走百病,怎么走,要注意些什么?

    昨天过完了热闹的元宵节,今天就是正月十六,正月十六按民间的传统说法,就是走百病的日子,又叫游百病.散百病.遛百病等,总体的意思都是希望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通过出去走,出去遛,解除一年的病痛之灾,让全家人 ...

  • 民俗 | 今天正月十六,来爬城头、走百病

    正月十六 在南京民俗文化里, 正月十六要来"爬城头"哦! SPRING FESTIVAL 每年的正月十六, 南京城墙一大早 都会迎来大批呼朋唤友.举家带口的市民们. 说起" ...

  • 元宵到:走百病,祈万福

    除夕的爆竹 元宵的灯火 中国年正月十五终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 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 人们对此加以庆 ...

  • 走百病,摸门钉,元宵节里话养生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又是一年元宵节,花灯满城,糖衣遍地的节日缓缓而至,也预示着年即将过去了. 图片源自网络,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元宵节,也是正月十五,古时候也被称之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