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买学区房?
Oct.
11.2019
▽
▽
本以为离开学校是一场越走越远的旅程,然而当最后的大学校门也未能挽留我孤影一枚的时候,走向远方的途中却几次潸然折返。直到真正从一扇门走向另一扇门时,工作以后才慢慢了解到,原来和“学校”的纠缠只会愈来愈深远,而不会彻底分散。这样想来,那些毕业典礼上闪过的不舍泪花,都是多余的一场矫情了。
为什么说纠缠会愈演愈烈呢?只因欲登楼时的一句:“要考虑孩子的未来呀!买学区房吧!”说实话,我自己的未来还没有最终定夺,竟然就要为那个如今还不存在的小家伙考虑终生了,实在荒唐。但同事们管这叫做“现实”,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是所有家长们的责任。于是,天黑后我走在街灯昏暗的路上,看着一栋栋高楼上闪烁着明晃晃的灯光,像是水晶吊灯在默默燃烧着自己热烈的青春,而灯火下,想必定有一个伏案疾书的小小身影吧。
然而,隔着窗,我却看不见自己的影子,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别人的终生,仿佛尽管现实再严峻,那也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与我无关。不知不觉,竟也走出了很远,或许真的走到了一栋学区楼前,我有种说不出的疑惑感,难道小孩们奔向未来的赛道就此铺开了吗?这究竟是属于他们的竞技比赛,还是属于家长们的经济比赛呢?
以投资眼光来看,学区房还是有市场价值的,因为总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出高价购买,所以如果把买学区房这件事划为商业投资的话,那也是桩不错的买卖。但问题在于你是否将他看做是一种投资,还是对往后余生的安排。同样的价钱,你可以买一个面积更大,离单位更近,生活更便捷的房子,但一句“为了孩子”便割舍了如梦泡影的一切,仿佛一个“学区房”就是千秋万代锦绣前程的保证,这难道不可笑吗?
学区房的开发商们总喜欢拿教育做诱饵,提出:“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资源争夺”的理论。然而他们口中的教育就是指考试分数而已,是一张走进大学的门票,是一纸心酸上勾画的几个红色对号。然而如果你真的很看重成绩的话,学区房确实有效,因为你要知道,当某某县城考上2个清华,某某高中一个班考上3个北大创造纪录时,京城的人大附中一个班55人,37个清华北大,10个剑桥耶鲁牛津,剩下学习不够好的才去复旦南开。但是这种追求是无穷尽的,因为“天才”永远住在皇城根儿底下。
说到底,其实是这个社会在误导我们,教育者凭借分数的高低来分辨学生的好坏,出题人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甄别考生优秀与否,换句话说,他们自己设计了一张渔网,撒在茫茫大海里挑选那些所谓优秀的学生,然后赋予他们名声和威望,使莘莘学子一浪赴一浪地趋之若鹜。殊不知这种人生赛道的假设其实很是荒谬,如果一个人纯粹地去研究哲学问题,研究纯粹天文学问题,甚至像法布尔一样去研究昆虫都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表扬,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能得到满足,那么赛道的存在就形同虚设了。因为我们可以随时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也可以随时出现新的起点,打开自己的新行业,那么为什么还要和别人挤在同一个独木桥上呢?只因为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太过单一了,似乎最后都融汇成了一道大学校门,而忘了上大学以后属于未来的每一天里,他们要如何有意义地度过。
一栋学区房,或许只属于开发商,总之不会属于我。我未来的孩子啊,希望你能有自己的作为,不要为了和别人争抢那张门票,而放弃了自己的精彩。
雨萌小站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