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健:笔底纵横故乡事

笔底纵横故乡事

——评散文集《吾乡吾土》

杨耀健

《吾乡吾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出版)是重庆作家陈仁德的散文集,集中收入了他各个时期的作品87篇,约30万字,由著名老作家马识途题写书名。作者站在现实和生活的高度,以文史研究者的敏锐和作家的忧患意识,从社会与自然、生存与生命,以及从自我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和反思,给人们一种厚重而深沉的历史感、现实感和社会感,也由此显示出其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深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无论留在家乡还是“渐行渐远”,其心底总珍藏着份深深的恋乡之情,故多成为作家永恒的话题。在陈仁德的作品中,以《一方水土》为栏目,多方展示了故乡忠县的物宝天华,追溯了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但他的这种爱是蕴蓄在对故乡历史与现实、文明与愚昧、美与丑的反思和解剖中,特别是深藏于对人们的告诫中,这就是不仅要珍视昔日的辉煌,更要弘扬先辈的优秀文化和奋斗精神。这种富于理智的深思,较之于“谁不说俺家乡好”式的盲目的爱尤显深沉有力,也尤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中《史海钩沉》《风云际会》两个栏目,属于传记文学,记录了与忠县有关的历史人物数十位。英国史学哲学家沃尔什在《人心中的历史>》一文中写道:“历史之光并不投射在客观的事件上,而是投射在写历史的人身上,历史照亮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毫无疑问,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代人都觉得有必要重写他们的历史的缘故。”孔子修《春秋》,主张的是“述而不作”,因为那是修史,不能添加色彩。而传记既带有历史成份又是文艺作品,这就需要“述而又作”,不“述”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不“作”就缺乏艺术的魅力。所以,对于写传记的作家来说,“述”与“作”都要求放射出艺术之光来,使之投射到读者心里,引起见仁见智的不同反响,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陈仁德所写的传记,不仅忠于史实,而且十分注重文学色彩的渲染。如写巴蔓子,就将其与忠县传统的三月会联系起来,表达人们们对志士仁人的景仰。又如写1923年加入中共的女党员秦德君,撷取她14岁外出求学、18岁入党、21岁担任西安市党部主任、23岁留学日本的几个片断,着意描写,使一代巾帼英雄跃然纸上。
真实生动是《沧桑岁月》《父老乡亲》栏目的最大优点,在多篇散文中,作者用平静客观的笔墨来描述,一切都那么真实、自然,仿佛生活的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陈仁德以自己的作品,传达了青少年时代这个人生最重要阶段的生命感觉,他用自己的独特感悟,讲述起荒唐年代的荒唐事,笔调畅快淋漓,但读后的滋味却不太好受。它让人们回望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法忘却的痛楚,回望到人们在冷漠的挤压下度日的痛楚。
《祖父和父亲的日记》,真实记录了“三年自然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骇人听闻的苦难,某些领导人谎报丰收,外调川粮,四川却饿殍遍地,惨不忍睹。《悲怆的假肉票案件》,反映了十年浩劫期间国民经济停滞,严峻的饥馑逼得善良的老百姓铤而走险,自造假肉票以求一饱,再现了极“左”路线给人们带来的严重摧残、思想的扭曲与人性的沦丧。《剥菜头的日子》则用纪实性手法,再现了19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为糊口求生,小小年纪就争先恐后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读来令人心酸。这些作品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提醒人们,绝不能再走老路。
从上述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故乡,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或是对民族劣根性的揭示,还是对极“左”思想、路线的重新审视与批判,作者都表现出凝重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手法都是述而又作。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有如小说的技巧,赋形描象接近生活形象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采用了一种新散文体——新闻式散文,并用之于《警事拾零》栏目。这种散文体与新闻交叉,又毗邻报告文学,将新闻的真实、快捷与报告文学的议论或叙述融于一炉,用快捷的语言、流畅的音韵扩展文章的弹性和张力,把理性和思辩融汇进生动的文字,大大地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也构成了散文的新风格,这无疑是作者散文创作个性的体现。
当然,一部著述最根本的价值还在于其内容上,我以为《吾乡吾土》在诸多方面颇有建树。这本书为忠县3000多年的发展轨迹勾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这个轨迹又是以大好河山为表,以历代乡贤为里,从追溯巴蔓子为忠县得名的历史源头开始,将下限一直拉到当代。这样一个从古到今的文史研究,正是当前所缺少的。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吾乡吾士》承接古代、近代及现代人文发展的史脉,以历史的整体性为出发点,透视社会发展以及文学本身内在的擅变动因等等,这都将有助于我们对巴渝文化成就和社会价值作出总体的把握与评估。
载《重庆文学》2005年第三期
(0)

相关推荐

  • 塞下翁||散文||故乡.古城

    散文天地 故乡.古城 文||塞下翁 一提到故乡,人们便会说乡愁,"月是故乡明".我的故乡没那么多文人的意境,它就是县城边边一个小村庄.太小,小得在地图上竟然找不到它一个点.但它再小 ...

  • 散文:行走在故乡

    行走在故乡 五一放假,带着满满的乡情回到了老家.休完假后,我总是在想该用什么去留下这份乡情,该用什么词来回忆,我想作为一个游子,是思念.是亲情.是乡恋还是魂牵梦绕--太多的词,太多的意,我整理了心情, ...

  • 陈久平||岚县河口乡是宋朝穆桂英的故乡

     岚县河口乡是宋朝穆桂英的故乡 文/陈久平 宋朝有个穆桂英,是杨家将中的巾帼英雄,许多战斗中都是穆桂英挂帅,是宋朝的保国英雄,特别是戏剧表演中穆桂英的剧目很多,是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女英雄,曾经在抗辽,攻 ...

  • 王槐 | “峪泉山”并非“玉泉山”

    每晚9: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作者:王槐 01 峪泉山属漕溪河中端宜兴村一座南山.山.谷,峪也!山谷中泉水众而甘甜,谓之峪泉神山.先祖始传称"金寨垴"并与东邻&quo ...

  • 散文||轩哥的传奇人生

     轩哥的传奇人生 高兴兰||重庆 鼠年的五月,来得那么匆忙,一位有着70多年党龄,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走着走着,脚步就定格在91岁上.这位老人就是我们的轩哥.轩哥的大名叫王朝轩,我们习惯叫他轩哥. 轩 ...

  • 【散文】故乡的感觉 //王洁宇

    故乡的感觉 文//王洁宇  朗诵//杨慧娜 每个人都有故乡.不论多少年,不论在何方,都割不断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豁达如东坡,虽有"人生到处应何以,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 ...

  • (散文百家)文开益/漂流十七载,几度悠梦回

    散文百家 漂流十七载 几度悠梦回 文开益(福建厦门) 故乡千古传奇的衣落山.滔滔不息的梓江河,引人注目的龙门垭,勾勒成一幅笔端蕴秀的泼墨山水图,一草一木写满我对故乡的思念.这浓浓的思念跌宕在溅满月华的 ...

  • 杨耀健:望龙门码头曾经辉煌

    1940年望龙门码头 望龙门码头曾经辉煌 作者:杨耀健 望龙门不是老重庆的一道城门,本是一条街巷,在此可以看到长江南岸江中的龙门浩,因此得名.所谓望龙门就是望见对岸的龙门浩.这个龙门历来很有名气,&q ...

  • 扬州八怪之李鱓,笔底纵横,画风自成法度

    李鱓(shàn)1686-1756年.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康熙五十年中举, 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 ...

  • 杨耀健:悠悠白鹤梁

    重庆市"文化遗产 赋彩生活" 征文大赛优秀奖: 悠 悠 白 鹤 梁 文/杨耀健 涪陵白鹤梁石刻 心仪白鹤梁已有多年,乘江轮经过涪陵亦有多次,均因时机不凑巧,那号称"天下一 ...

  • 杨耀健:老重庆春节掌故

    老重庆春节掌故 文/杨耀健 一 老重庆的春节,自立冬开始筹备.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各家各户纷纷腌制腊肉.香肠,磨汤圆面,一年再穷,过年也不愿马虎. 从腊月廿三日祭拜灶王爷起,就算是"过小年&q ...

  • 杨耀健:朝天门的昨天

    晚清时期的朝天门 三教九流大集市 旧时重庆朝天门码头下,枯水季节两江之间退出的一大片沙滩,被称作沙嘴.由于这里过往的旅客多,船工.挑夫之类的下力人也在这里出入,小商小贩看到商机,便在这里搭棚为市,以木 ...

  • 杨耀健:生逢写作

    生  逢  写  作 文/杨耀健     我自幼喜欢文学,小学住读,晚间熄灯后还躲在被子里用电筒读小说,四年级就成近视眼.读书多,我成了同学们的"故事大王",作文占上风,常被老师推 ...

  • 杨耀健:我做市政协委员

    我做市政协委员 图文/杨耀健     2008年1月,作为市管干部,我被遴选为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三届委员,界别为特邀,联系民族宗教界.当我作为政协委员,走进雄伟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听到军乐队演奏国歌时, ...

  • 杨耀健:怀念莫怀戚同学

    怀念莫怀戚同学                  作者:杨耀健 一 我和莫怀戚是川大中文系82届同学,四载同窗,毕业后又常聚会,对他颇有了解.岁月如水,淘去了无数旧事,但关于他的一些龙门阵,我却没有忘 ...

  • 杨耀健:失恋无悔

    失   恋   无   悔 作者:杨耀健 那年我23岁,火红的攀枝花刚含苞,我已在盼望一年一度的探亲假早日到来.我常常遥望东方,让自己的思绪越过崇山峻岭,一直飞到长江.嘉陵江畔,那里有我日夜思念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