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一)
中国古建筑共有十六种类型、五种结构形式,唯一的共性特点是木结构。它们无论造型、结构和材料都是中国本土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的首都科学讲堂之“极简科学课”,邀请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侯兆年,讲述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建筑,解读其分类、外形特征、结构原理,斗拱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带领大家触摸和感受中国古建筑中的科技与智慧。
中国古建筑分类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结构,它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孕育并发祥于遥远的史前时代,发育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到了明代就开始出现衰落迹象。
为什么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是“有机”的呢?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装修、材料等方面都是一体化的、互相联系的。中国古建筑的所有构件均由结构构件组成,去掉任何一个都不行,都可能坍塌。土生土长的中国古代建筑,几乎没有受到外来影响。
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因为我国当时没有现成的建筑材料可供古人使用,所以古建筑使用的全部建筑材料皆出自古人的智慧。
欧洲古代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天然的、不需要人工制作的材料,如火山灰。欧洲古建筑使用的火山灰是天然硅酸盐水泥,正因为有了天然硅酸盐水泥才有了古罗马浴池。
其次是因为中国北面的西伯利亚地区,西边的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南边的喜马拉雅山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外部入侵。
虽然从商代到1840年的中国古代建筑几乎没有受到外国影响,但是1840年到1949年这一阶段的中国近代建筑却深受西方影响。
中国古建筑有长城、阙、塔、桥梁、寺庙、坛庙、城郭、衙署、宅第、建筑群落、会馆祠堂、楼阁牌坊、交通水利、文教公益、商肆作坊、其他建筑等十六大类(以全国文物普查分类为依据)。
中国古建筑虽然有十六种类型,但是它的结构形式只有五种。第一种是砖结构的长城、城郭;第二种是石结构的阙;第三种是木结构或砖结构的塔;第四种是以木结构和石结构为主的水利交通、桥梁;第五种是以木柱承重抬梁架承托屋顶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外形特征和结构原理
中国古建筑虽然有十六种类型,但是它的结构形式只有五种。第一种是砖结构的长城、城郭;第二种是石结构的阙;第三种是木结构或砖结构的塔;第四种是以木结构和石结构为主的水利工程、桥梁;第五种是以木柱承重抬梁架承托屋顶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分类多样,但却拥有一个共有性质——所有的中国古建筑艺术风格全部都是木结构风格。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建筑所有的结构形式都是以木结构为主。
山西应县木塔(侯兆年供图)
“阙”是汉代保留下来最完整的构筑物,阙多为石头建造,仿木结构建筑造型,阙身下为基座,中段为阙身,上覆四坡屋顶,檐下有斗拱。
“塔”源于印度,西汉后期同佛教传入中国,多见楼阁式塔(现存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辽佛宫寺释迦塔)、密檐塔(典型代表为北京天宁寺辽塔)和金刚宝座塔(典型代表为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北京香山碧云寺塔)等。塔由于高台远眺、轮廓优美形成了许多新功能,如观察敌情的料敌塔、山顶的风景塔、僧人的墓塔、名人的纪念塔等,但是造型都没有脱离基本形式。
“桥梁”——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对石头的承压性质不了解,所以多处桥梁都是平板桥和小拱券桥,由于平板桥和小拱券桥跨度较小,容易被冲毁,所以隋代出现了大跨度的赵州桥,宋代出现了合理利用木头拼接的悬梁拱券桥。
河北赵州桥(侯兆年提供)
“牌坊”是古建筑围墙的大门,后来变成标志性的建筑。牌坊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作为建筑门口的一个大门,起醒目的作用;还有一个就是为了表彰功勋。
阙、塔、桥梁、牌坊这四种构筑物,除了桥有其本身的结构和艺术形式,其余都是以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为原型。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网状木柱承重,承托抬梁架的屋顶,形成了几千年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流传至今。
中国古建筑的两大特点是木结构、抬梁架,通俗地说就是木头柱子承托着屋顶的重量,中国古建筑的墙不承重,墙是围护结构,屋顶的重量不能放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