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世界难题,填补国内空白,拒绝美国合作邀请,他是院士孙金声

攻克世界难题,填补国内空白,拒绝美国合作邀请,他是院士孙金声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钱学森不畏艰险回国,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志不在此,不甘于同流合污。如今也有这样一位院士,面对攻克难题,艰难条件,依旧拒绝他国合作邀请,势必早争取打破桎梏。

寒门贵子,他出身平民,一路吃苦耐劳,终成梦想;寄情祖国,他毅然回国,投身石油事业,填补空白。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高级技术专家——孙金声

穷且益坚

孙金声于1965年,出生于江西省于都县的农村。但凡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那个建国不久的年代,饥饿,生活生存问题仍然是一个困扰。他依稀记得,童年时候,由于家庭境况不好,每当有空闲时刻,他便去打猪草,放牛,为不富裕家庭尽一份力。

同样的,越是贫苦的家庭越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的父母一直希望孩子能够努力读书,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孙金声也不辜负父母亲的殷切希望,无论严寒酷暑,总是在往知识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等到他小学升入中学,他需要离开村子继续求学。成大事之人,自然不会被离家的情绪长期羁绊,入学不久,便及时调整心态和态度。孙金声是个懂得慎独的人,即使没有家长在一旁督促学习,仍然是努力学习,汲取知识。在高中读书时更甚,他往往为了学习好某个知识,而熬夜到晚上十二点。

即使入室门禁为10点,他也想方设法的争取多学习,多汲取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收获。1981年,年仅十六的孙金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西师范大学,也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第一批考入大学的学生。

虽喜考入大学,但忧其贫困家庭。孙金声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日常开销倒还过得去,但是,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对他和他的家庭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负担。即使如此,家里也没有放弃让他继续学习的心思,他的父亲四处奔走,终于筹集了大学学费,看着手里几块几块拼凑的学费,心里充满了感激。

考入大学并非是他学途的终点,反而是另一个起点。大学毕业后,他又考上了研究生,如同四年前一般,学费成为了他的困扰。乡邻帮助,终成梦想

为国栋梁

大学时期的艰苦学习,研究生时期的刻苦钻研,乃至工作实习的经验,使得国外名校注意到了这位学生。国外的剑桥大学等名校,纷纷抛出来橄榄枝。与此同时,身边的众多同学也纷纷踏上国外求学之路,学习更为先进的知识和理论。

对此,他也不免心动,然而新疆塔里木的石油事业即将开展,出于自己的理想,家国情怀,他选择留在国内,理论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也不可忽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接受恩师陈如玉院士的教导,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有机化学,更是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决定留在祖国的孙金声,被安排到条件艰苦,黄沙满天的塔里木盆地。这里条件艰苦,又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油田开采的模拟操作与现实相比,总是相差较大,这为他们开采油田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迎难而上,是他的品性。越是艰难,他越是刻苦研究。他不相信在同等理论学习的情况下,在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国人可以打通的油田,而中国人不行。在塔里木打井期间,他从多个夜晚挑灯研究,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危险,并极力攻克难题,时隔两年,他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的开采油田,这也为他的人生履历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仔细观察外国钻井技术,终于发现其中奥妙,他们将一种特殊材料放入钻井液中,形成油膜,从而加快钻井速度。得知此事,对学术有着极高兴趣的他,提出同美国合作开发时,却遭到对方高额经费的拒绝。

无奈之下,他们自行研究,在他们的默契配合下,终于研究成功,这项技术在当时远超其他国家的技术水平,美国闻讯赶来,想要参与研究,孙金声考虑种种因素,断然拒绝合作邀请。

攻克难题,填补空白

众所周知,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或者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变而形成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慢慢的,在石油开采中便发现了石油开采的一个问题,它并不是无尽的,仅仅从地表钻井开采,已经满足不了石油的需求量,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勘探石油。

经过地壳的变迁,石油便被深深地隐藏在地表之下,想要再度开采深层次的石油,势必要解决钻井中高温和储油层的保护问题。就此问题,孙金声一直从事于石油事业,重点攻克难题。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在钻井中的成膜技术和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曾主要提出超高温钻井流体,水基钻等多项技术,并于我国的新疆,大庆和青海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在当时,孙金声取得如此科研成果,为我国乃至世界进一步解决石油开采和能源供给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因此填补我国国内石油技术和理论的空白,促进石油钻井技术的更新换代。

此外,石油开采不仅局限于钻井开采,也发现了页岩气和可燃冰中的石油开采。相比较而言,可燃冰和页岩气中的石油开采,更具有开采难度。

孙金声被再度委以重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科学研究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孙金声用一生的时间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正如朱冼所说'搞科学工作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八小时工作只是行不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