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权威观点认为成书于汉代,为西汉所谓的礼学家“戴圣”所编。可以说《礼记》是中国一部对国民影响最大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记载的先秦礼制,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小康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庸说),曾经深深地毒害了炎黄子孙,使炎黄子孙成为“东亚病夫"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只能作为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研究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更不能成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行为规范的“金科玉律”!
几千年来诸多大家,趋于对儒学经典的权威,都认为《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
公刘在追寻中华祖脉文化的根的过程中,对《礼记》的大同社会思想很是入迷,同时也感叹这些大家是如何看好这部杂乱无章的“儒学圣典"。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太乱了,公刘只好把经文作了巨大的改动,公刘版经文: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外户而不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行仁讲让,以著其义,示民有常,以考其信,男有分,女有归,著有过,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天下为家,今大道既隐也。货力为己。以功为己,以贤勇知,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义以为纪,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其中更换的理由在《大道之行》和《大道既隐》中已陈述理由。
这是打破权威的创新,经过这样的创新,经文的原貌得以呈现。
这里要论述的是这段经文根本不是《礼记》中的经文,而应收入老子思想中,经文归《老子》。
这将是训古界的大事,所以必须对《礼记》的内容仔细分析。
让我们用一双超凡的慧眼来看看吧!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一,记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曲礼》上、下篇所载大多是所谓的周礼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的相关内容。
《檀弓》上、下篇大多数是讨论所谓的丧礼的文字。
《玉藻》记天子和诸侯的衣服、饮食、居处及其后、夫人、命妇所谓的服装制度等。
《丧服小记》杂记所谓的丧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庙祭制度。
《大传》杂记所谓的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少仪》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所谓的礼仪,如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
《杂记》上、下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所谓的丧事,可补《仪礼·丧服》、《士丧礼》之未备。
《丧大记》是一篇杂记国君、大夫、士所谓的丧礼的文字。
《奔丧》记身在异国他乡而回家所谓的奔丧之礼。
《投壶》专记投壶礼,记述主人与宾客宴饮之间:讲论才艺的所谓的投壶礼制。
二,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曾子问》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对所谓的丧制和丧服方面,作比较深入的特殊问题的讨论,以补仪礼之不备。
《礼运》借孔子之口论述所谓的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礼器》论述了制礼、行礼的原则和各种表现形式,并说所谓的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
《郊特牲》是一篇杂记诸礼和阐发礼义的文字,涉及较多的是所谓的祭祀礼。
《内则》记述家庭内的所谓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
《学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所谓的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乐记》是儒家关于所谓的乐论的经典性著作,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服问》记丧礼服制的有关问题。
《祭法》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所谓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祭义》记述怎样通过祭祀来体现所谓的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顺长上等。
《祭统》从多方面来论述祭祀的意义,并记载了祭祀所谓的前应斋戒以及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
《经解》记述所谓的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礼的重要意义。
《哀公问》全篇皆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所谓的问礼、问政等。
《仲尼燕居》是孔子与其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所谓的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
《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所谓的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须具备的品德。
《坊记》是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所谓的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的言论。
《中庸》主要阐述所谓的中庸之道,而不是中和之道。公刘将在《致中和》一文中详细论述。
《表记》记述所谓的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问丧》记有关所谓的父母始死人殓、送葬、虞祭等礼和殓、袒、拄杖的意义等。
《间传》记服丧者内心在外貌、语言、衣服上的表现及有关所谓的丧服之礼。
《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所谓的治国之道。
《服问》记载所谓的丧礼服制的有关问题。
《三年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记述了所谓的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原因.
《儒行》是孔子论述儒者德行的言论,由各种不同角度,说明所谓的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为,藉以显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贵之处。
《大学》是一篇论述所谓的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该文先提出所谓的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论述此主题。
《丧服四制》记述古代所谓的丧服制度所据以制定的四项原则,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同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
三,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深衣》等。
《冠义》解释《仪礼·士冠礼》,进而说明所谓的冠礼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昏义》解释《仪礼·士昏礼》,进而说明所谓的婚礼能使家族长久兴盛团结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乡饮酒义》解释所谓的乡饮酒礼的意义,进而说明乡饮酒礼促使体认尊卑长幼、慕贤尚齿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射义》解释所谓的射礼的意义,进而说明射可以观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
《燕义》解释《仪礼·燕礼》中某些仪节的所谓的设置原理,进而说明燕礼促使君臣一体,人和政通,及以威仪等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
《聘义》解释《仪礼·聘礼》中某些仪节的所谓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聘礼所以使诸侯之间交相聘问、轻财重礼的作用。
《深衣》记录所谓的深衣的制度、意义和用途。深衣衣裳相连,大大的袖子,“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特点气人使身体深藏不露,充分显露出“雍容典雅”的“病夫”感。
四,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王制》记载古代王者所谓的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月令》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记载每月的所谓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处、车马、衣服、饮食及所当实行的政令。
《文王世子》讲述所谓的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
《明堂位》记述周公于明堂朝诸侯之位、周公的功勋及鲁国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礼乐服器和职官等。
这些所谓的制度礼义,众多而繁杂,“叹为观止"!
从《礼记》四十九篇的全部内容来分析,这些所谓的制度礼义成就了当今小康社会制度礼义,又因为四书五经的权威,使这些所谓的制度礼义成必然的理论。难怪当年复辟的袁大头要立宪法拜孔子!
非常明显,这段文字的原意,根本与所谓的“戴圣"写《礼记》的全部内容相悖,纯属刻意瞎腠!
而随着全新版的《老子》的问世,这段经文恰恰吻合老子无为思想,所以公刘将这段经文归于《老子》的序言。
可叹的是众多的现代“东亚病夫"又把它们当成“金科玉律"!
现今社会的各种繁杂累赘的所谓礼节,都源自《礼记》!而且还在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