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少寨1
红军桥,八舟河美丽风光
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黎平县城(德凤镇),走右路红军的路线,到高屯镇上少寨。
行驶路线:我们从黎平县城(德凤镇)出发,沿[S202]省道北进,往隆里方向,先到高屯镇上少寨。参考路线如下(地点之间的数字是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黎平会议纪念馆1km→上[S202](往五里桥)9km→岔路口靠左行(往锦屏方向)7km→岔路口靠左行上县道3km→丁字路口右转(往隆里方向)2km→丁字路口右转1km→上少寨红军桥
红军足迹:
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
12月19日,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签发《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议之决议电》、《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对部队下达了分兵两路,继续向贵州腹地前进,进军清水江上游施秉、黄平地区的命令。一是红军兵分两个纵队(三军团、军委纵队及五军团为左纵队,一、九军团为右纵队)向黔北进军。二是为迷惑敌军,军委规定各部在前出到施秉、黄平地域前,用正常行军速度前进,给国民党军造成一个红军仍在北上或西进中徘徊的错觉。同时电令红二、六军团在常德地域积极活动,以造成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湘西的假象。
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向遵义方向挺进。其中右路从黎平县城出发,向北,经过八舟到敖市,进入锦屏县境。
12月19日至20日,红军大部队在高屯镇少寨村和村民一起连夜架桥,顺利通过八舟河(当时名为亮江),留下“红军桥”。
我们选择走中央红军右路的路线,先到八舟河一带的高屯镇上少寨,接下去再可以到隆里古城。
离开黎平县城往高屯镇行驶,很快就在路边核桃树下看见了木牌标志“红军桥简介”,附有“八舟河景区游览线路图”。“红军桥简介”如下:红军桥位于黎平县高屯镇上少寨,长70米,宽约1米。该桥系数十根原木搭成杈架,再铺以上百块枋板而成。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少寨时,原有的木桥已被国民党军拆毁。为让红军队伍顺利过河,少寨村民冒着严寒,从家里扛来杉木和枋板,点着火把连夜架桥,使红军队伍得以及时行军前进。为了纪念红军,今天人们把这座桥称为“红军桥”,并保持这当年的原始风貌。
我们从木牌开始走,步行一小段乡间石阶路,穿过一片茂盛的核桃林(据说有百年古树),就到了八舟河(原来也叫亮江)边,一座木桥展现眼前。
桥头的石阶旁,立着“红军桥”石碑。
站在八舟河岸,但见河水潺潺,一条仅一米来宽的木桥架通两岸,这就是黎平县八舟河上的少寨红军桥。头上,是高大的核桃树遮荫,枝叶茂盛;脚下,是整齐的石阶延伸至河水里,河水清澈透底;对岸,稻田层叠一片金黄,丰收在望;少寨,村落依山傍水,一片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竹林摇曳,村中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再加上几排灰白封火墙的点缀,显出古朴民风。真是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
古人洪饴孙曾作《游少寨诗》赞颂这里的风光:“林光千里碧万重,花气沁骨春颜红;孤峰入云更杳霭,峭石倒水皆凌空”。
八舟河两岸崖壁陡峭,青山绿水,
走上这座人行木桥,在桥上故意晃晃荡荡的,桥身随之颤颤悠悠,桥架吱呀作响,别有一番情趣。
《黎平府志》记载:明王朝受到南方土著民族抗击,社稷不宁。在一个端阳节,皇帝朱元彰夜不能寐,命令楚王朱桢统领几十万军队前往黎平,镇压侗族农民起义军。吴勉率领当地农民起义军英勇抵抗,抢占了少寨木桥南面河口,阻止明军渡河。两军对阵,手执长矛大刀大战于少寨河口,战斗异常激烈,死尸遍地,血流成河,双方将士死亡八千多人。明军以惨重代价驱赶走了当地的土著人。现在上少寨、下少寨居住的人们,则有当年征战于此的明朝军队留居下来的后裔。至今,在少寨山中的一个溶洞深处,还残存有当年将士的迹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