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遗丨舞台上的活化石,雁北耍孩儿
在我国山西大同地区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剧种,叫做“耍孩儿”,又叫“咳咳腔”。它是比南戏北曲、东柳西梆还要古老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六百多年)和独特的唱腔,也被称为是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更被专家称为是“戏剧史上的活化石”。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耍孩儿也有自己的传统剧目,其中代表性的有《白马关》、《七人贤》、《三孝牌》、《打佛堂》、等。耍孩儿的分红、黑、生、旦、丑五行,表演上大量吸收民间舞蹈动作,更接近于生活,处处洋溢着乡土的味道。
关于这个耍孩儿也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传说故事。
相传唐明皇有一个太子,自打生下来那天起,就有一个好哭的毛病。后来虽然一天天的长大,但是这毛病也一天天更加厉害,直闹得终日啼哭不止,搅得人心烦乱,宫娥太监百般无奈。
唐明皇为了阻止孩子啼哭,想了各种办法。他还下令召集梨园子弟进宫为太子吹拉弹唱。但是各种音乐都不能把太子逗乐,他依旧嚎啕大哭。
后来来了一位唱曲子的,他天生嗓子不好,唱歌的声音就像是嗓子哑了以后发不出声,而又憋劲硬唱出来的一样,使人听了不是很舒服。
有人就对他说:“你算了吧,别人还不行呢,你就别自讨没趣了。”
那人却说:“这可不一定,让我试试看。”
于是他放开嗓子对着太子唱了一段,太子果然不哭了,而且还高兴的又唱又跳,把在场的人都惊喜坏了,唐明皇和皇后更是大喜,便叫下人天天在宫里学唱这种嗓音和曲调,并且还亲自给这种新唱法取了一个名字,叫“耍孩儿”。很快,耍孩儿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并且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