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役已成定局,如何做好“拴心留人”这个基础工作?
文中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按照计划安排,今天要宣讲“12章经”中的“退役”部分。很多参加集训的人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一学、听一听。
这不仅是因为该项政策的理解中,有许多“悬而未决”的争议性问题,比如“硕博期间是否算入逐月年限”、“非常6+3中的3是指现军衔时间还是套改之后的起算时间”需要官方的权威解读,更因为事关每个人的核心利益,关系今后职业生涯、包括整个人生的走向选择。
而在此之前,坊间关注最多、也议论最多的新政内容,还是退役。
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的一个现象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群当中、特别是相对年轻的基层军官当中,人心思退这个问题客观存在。当然,也不必当成洪水猛兽,更不要回避和意图掩盖。改革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改革的必要,而能否解决之正好又可以验证改革的成效。
一部分军官人心思退,原因很多,以下这个民间调查应该能够说明一定问题:
其主要的或者说突出的矛盾,恐怕在于:他们本都是热血男儿,一腔热血进来想为国家做点正事,但有些部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横行,每天忙于无意义的低层次重复劳动,白白浪费青春,缺乏职业价值感;他们也都是属于社会的人,当前军人地位降低、军官职业并不稳定,很多人都不得不二次择业,且军地待遇差距存在巨大反差,越早走反而获利越多,长期服役必然缺乏足够吸引力;他们还都是拥有家庭、渴望幸福的人,面对长期两地分居、远离社会发展、自由和尊严未能有效保证的矛盾纠结,而现有待遇又不足以弥补这些损失和差距,因此比较之下感受不到获得感、幸福感。
一言以蔽之,这些矛盾说白了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年轻军官口中的“再不改革,就活不下去了”的地步。他们,也本应是最支持改革、最拥护改革的一群。
改革顺应大势,也顺应民心。新政的推出,亦从诸多方面显示出解决上述问题、矛盾的针对性:
比如聚焦打仗,体现在用打仗的标准选人和用人,突出备战打仗导向和作战、任务经历;并把练兵打仗能力作为干部考核、晋升的重要标准。逢晋必考,任职经历、培训经历和学历要求空前提高。
树立功绩导向,明确优先安置条件,退役待遇与服役期间的贡献、表现挂钩,且切实保障这些人的安置质量,而不再是从前的谁走得越早、越有关系就越有优势。
设立衔级并行制度,待遇级的推出使得军官即使不能提升军衔也能稳步提高待遇,并且具备了与地方公务员职级并行进行对接的条件。进行以军衔为主体的工资结构调整,增加各种补贴和绩效,通过《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对工资定期增长机制予以保证。
当然,在种种激励政策之外,也出台了各种约束条件,比如延长各衔级服役年限,规定了各种不得退役的条件,未达法定最低退役年限还坚持要走的人,要给予降衔等处理。
对此,所有身处改革漩涡当中的人,都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认识,这有利于大家清醒头脑,正确估判后做出最符合大势和最适应自身特点的选择:
在我看来,新政给出了两个最有诚意的退役方式,一个是复员,一个是退休。复员只要满足最低服役年限且自愿,除特殊工作需要外一般都能批准;而退休之后的保障不但远远高于地方水平,且在退休门槛上对更多数的军官降低、开放,只要服役时间够长其实对职级军衔的要求没有过去那么高了。要么就干满最低年限复员,出去天高海阔;要么就从一而终干到退休,从此地老天荒。除此之外,无论转业还是逐月,皆非一般军官的能选和优选。
这是因为,新政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形成现役的比较优势,如果转业安置的结果比现役更好那就谈不上比较优势,那么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就一是提高现役待遇二是限制转业人数。“只有干得好才能转得好”虽然存在逻辑悖论,却也是最实用的,所以倘若不符合直通车和四个优先条件还坚持要走的,虽然说未必就不允许你走,但你应该对安置岗位的好坏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至于逐月,我倾向于这个政策的重点适用人群是军士,因而它大概率会与退休、也与从前以师团职军官为对象的自主择业模式形成一定差距。保持军官利益最大的退役方式,仍然是退休,没有之一。
以及,要清楚以下总体的原则和趋势:军官职业化总的精神,就是鼓励军官长期服役、稳定服役;多数人长期服役已成定局,职业化真的会成为我们最初理解的简单样子,“当成终身职业,一干就是一辈子”;为了解决稳定服役的问题,想走更难了,想安置到一个好岗位更难了;在基层扎实墩苗,成为对很多年轻军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纪律与约束也会更加严格,除了不满规定退役年限提前退役的会遭受“毒打”,那些“不听招呼”、“不服从组织安排”的人,也必然不但不能如愿更会受到惩戒。
有人说,退役模式的主要思路,是断后路。这话并不全面,因为新政其实已经明白告诉你,越久服役、越晚退役才会有更好的后路。破釜沉舟事竞成,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心的前提是死心。但显然,让大家死心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如何重建信心,坚定决心,树立恒心,汇聚起决战决胜的磅礴动力,方是新政落地之后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关键因素。
在多数人长期服役已成定局的趋势下,如何才能“拴心”而非“拴身”,坚定官兵的信心、决心和恒心呢?
要加强思想政治上的引领。从新政看,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得到了继续加强,政治上的“一票否决”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要通过细致扎实的思想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与共同理想的统一,把官兵意志凝聚到实现强军目标上来。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把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放到艰苦环境中去,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只有思想觉悟提高了,才有安心服役、长期服役的基础。
要让职业付出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聚焦打仗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全方位的、全领域的脱胎换骨。部队“空转”、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屡禁不绝的原因,既在思想上,也在人员上。当前制约改革成效的瓶颈,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思想作风上。经都是好经,念经的和尚需要好好选一选、筛一筛。我们过去总讲“脖子以上”、“脖子以下”,可恰恰忘了“脖子”本身才是“大脑”与“身体”的重要衔接。只有通过改革,把那些真抓实干的人选到重要领导岗位,才有解决目下积重难返问题的突破口;也只有解决了工作无意义、劳动无价值的问题,官兵才能真正安心服役,愿意长期服役。
要重视解决服役公平上的问题。比如皆知能够干到退休当然是最好的归宿,但内陆城市、机关院校每天8小时下班回家干到退休,与艰苦边远地区每天24小时两地分居熬到退休,显然不是同样的事,那些条件特别艰苦的地方,恐怕很多人的身体健康也不容许他们干到退休。除此之外,内陆与边疆,基层与机关,无论是在日常管理还是其他各种福利(突出表现为住房和医疗)也皆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公平的渴求日愈强烈。新政对解决公平问题有了一些进步,比如毕业分配到边远艰苦地区在待遇级上的优待,也设定了从边远艰苦地区向内陆交流的条件,但要让边远艰苦和广大基层的官兵安心、顺心服役,还远远不够。
要让待遇的提升配得上长期服役的贡献。此次衔职和待遇级转换完毕之后,应该就会调整工资结构,同时意味着可能会有一次幅度可观的工资上调,据路边社报道,新增项目和部分包括军衔工资、任务补贴、地区补助、绩效奖励、父母赡养费和家属荣誉金,而传统挂账的住房补贴和公积金也有望发到工资里。然而,如果仅仅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普涨,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待遇的提升必须体现“与贡献、功绩挂钩”的导向,更加突出岗位价值和贡献的获得感。同时,如何与地方形成真正的待遇比较优势而不是工资表上的表面,亦是能否稳定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队伍的关键。
要更加重视军人家庭的保障。延长的服役年限,意味着广大官兵更多的别离,和军人家庭、军嫂的更多更大的付出,真正为改革做出巨大牺牲的除了军人,更还有背后的他们。要继续提高两地分居补助,为军人父母、岳父母健全医疗保障,发放有关荣誉金和赡养费。要依托《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为军属带薪探亲、子女择优入学提供更多政策红利和刚性保障。要探索军队公寓房保障的更多模式,在有条件的驻军城市兴建公租性质的军属住房,解决长期服务所带来的两地分居难题。当然,作为部队来说,也要大力加强内部建设,纯洁风气深厚感情,把部队真正建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革命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