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小补肾汤
小补肾汤
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水中水) 竹叶 (水中金)甘草(土中木)(各三两) 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虚劳失精(指遗精、滑精之类。一是由虚热内热所致,用生地黄、牡丹皮之类治疗;二是用五味子、山萸肉之类收敛固涩)。
腰痛(一是由精血、津血虚损,肌体失养所致的腰部痠痛(酸痛)、疼痛,也包括肩颈部的酸痛、疼痛在内,类似于痉病的证情,用五味子、山萸肉、山药之类(甚至是葛根之类)补养津血;二是由小便不利、水湿停积所致,用茯苓、泽泻、苍术之类)。
骨蒸(“形容发热如自骨髓透发而出”(衣之镖),为瘀血瘀热的表现)(指虚热证的烦热、烦躁、虚汗、盗汗之类,用生地黄、牡丹皮之类清退虚热、瘀血,用山萸肉、五味子之类收敛固涩、补养津血)
羸瘦(指异常的消瘦,与上述的虚热证有关,用山药补养津血的),小便不利、小便混浊、时有余沥(指有水湿停积、水瘀水肿之类的表现,用茯苓、泽泻之类),或失便不禁(指小便失禁、遗尿之类,用山萸肉收敛固涩以治遗精、遗尿)。
脉数者(主有内热。这里当是细数或缓软而数之类的脉象表现,是虚热证的反映)方。
地黄、牡丹皮(原作“竹叶”。但从上面的分析以及仲景对竹叶的使用方法来看,竹叶通常只适用于虚热证的烦热、烦躁、口干口渴一类的证情的治疗,是不适用于治疗“骨蒸”这类瘀血瘀热证的;根据仲景在肾气丸中的用药方法来看,这里应该是用牡丹皮会更为合适、对证,故宜改之,不宜盲从原方)、茯苓各三两,泽泻一两。
配伍特点:
“体”,“用”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本体和作用。 “体”是本质,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基础。“用”是“体”的外在的,第二性的,是功能表现。
水用为苦为补,水体为甘为泻。 '用'味药是地黄,竹叶,'体'味药是甘草
《辅行诀》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方有二泻一补,小补方有二补一泻一治所苦的基本结构
二水一土一水,两水药补肾(地黄,竹叶),一土药(甘草)泻之,一缓药(泽泻)。
地黄味苦属水,竹叶味苦属水,甘草味甘属土,泽泻味咸属火。是二水一土一火,补多泻少,是名小补肾汤。这是释汤名。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可知诸方第一味是君药,主于补泻,第二味是臣药,其余是佐使。
地黄为君,竹叶为臣,甘草为佐监,泽泻为使役。
小补肾汤用地黄竹叶之苦与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化咸,肾恶燥,急食咸以润之,故用泽泻之咸以润肾生津液。
(苦甘化咸,炎上做苦,稼穑做甘,苦味可以开降,有辛散的影子,甘缓和苦味的坚就之气,使其转化为润下的禀气)
苦补水泻火,与甘相得化咸则补火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注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是五行相生,主生养万物者也。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复克土,是五行相克,主杀害万物者也。
相克则死,相制则生。木亢害土,土亢害水,水亢害火,火亢害金,金亢害木,此克其所胜者也。
然我之所胜之子,即我之所不胜者也。我畏彼子出救母害,不敢妄行,承受乃制,制则生化,则各恒其德,而生化万物、无不俱也。
假如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土之子金,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火亢太过,金受制矣,金之子水,承而制焉。
土亢太过,水受制矣,水之子木,承而制焉。
金亢太过,木受制矣,木之子火,承而制焉。
水亢太过,火受制矣,火之子土,承而制焉。
五行皆若此也。此所以相生而不害,相制而不克也。而生生化化,万物立命之道,即在于是矣,此五行生克制化之理,不可不知者也。”
关于进退和数理。
《春秋纬元命苞》谓“天左旋,地右动”,《运斗枢》篇谓“地动见于天象”。太阳东升西落,故“天左旋”,人在地上如“附骥之蝇,日行千里而不知其远” 相对于天而言,“地右动”古人以时间进展衡量,故左旋为进,右旋为退,进是绝对的,退是相对的,图中用在左,体在右,故用主阳进,体主阴退。
本图注曰阳数七,阴数六,可理解为阳进为补,以七为周期,阴退为泻,以六为周期。故,《辅行诀》五脏病症大补泻汤诸方中,大泻汤药味数是六味,即水数,大补汤药味数是七味,即火数。
“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阴进为泻,其数六水数也”是说大方的基本结构,大补方共七味药,由本脏小补方加上子脏小补方的前三味药构成,进者,为顺时针旋转,例如由肝到心。大泻方共六味药,由本脏小泻方加上母脏小泻方的臣药以及乘本脏小泻方臣药中的泻药,退者,为逆时针旋转,例如由肝到肾到肺。
《辅行诀》指出,《汤液经法》载360首方,从中选取60首方以备山中修道之需,又从60首药方中选取25味最有效中药作为最必备之药物。指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
《辅行诀》对此图评价甚高:“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此图理论上的依据《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段及《素问·宣明五气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论》、《灵枢·九针论》、《甲乙经·卷六第九》诸篇。食物各有五味,药物亦各有五味,五味之生化补泻,实为确有,非为虚论。此25味药物依其气味之生克制化关系而运用之,疗五脏之虚实,若影随形,立竿见影。
总之,此图所含意义甚为深广,研究之,破解之,对于理解仲景方剂可以达到以简驭繁、执要说详、条分缕析、纲举目张的目的,就是临证须对仲景方剂加减化裁,亦可以做到立法有据,心有准的。
五脏五输穴五行互藏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
古人用自然界水流形成奔流的过程来比拟人体经气运行过程,说明经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散到合,由微到盛的发生发展过程。
五输穴配属五行首见于《灵枢本输》,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难经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提出了十二经的五脏五输穴分类也含有五行互藏理论。
属于五脏(五条阴经:肝心脾肺肾)的穴位各有五个输穴,即“井、荥、俞、经、合”对应的就是“木、火、土、金、水”,其排列次序是: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属于六腑(六条阳经:膀胱、胆、胃、大肠、小肠、三焦)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对应的五行是从“金”开始的,也就是“金、水、木、火、土”。
排列次序是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我们将五脏五输穴同二十五味的五行方位相比类,同气相求,把中药五味的五行属性和经络的五输穴放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导思想是:药食同源调理方加穴位治疗方,调理自己的五脏。这样才能当自己的好医生。
小补肾汤组方法则配伍的五脏五输穴
小补肾汤
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 (水中水)竹叶(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三两) 泽泻(火中土)(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药名:地黄(水中水),配伍穴名肾经阴经(阴谷)或膀胱经阳经(通谷)
药名:竹叶(水中金),配伍穴名肾经阴经(复溜)或膀胱经阳经(昆仑)
药名:甘草(土中木),配伍穴名脾经阴经(隐白)或胃经阳经(陷谷)
药名:泽泻(火中土),配伍穴名阴经(心经神门,心包经大陵)或阳经(小肠经小海,三焦经天井)
肾经属于壬水,经穴复溜是肾经的金穴,属于辛金,金能生水,即肾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复溜能治肾经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