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伯虎的画风看他的经济状况,这一点很多人都没发现
明中叶的社会经济发展繁荣昌盛,这也使人们的生活品质与道德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盛世古玩书画总是抢手的工艺品,所以当时的绘画交易现象普及全国。作为绘画交易领域的第一生产者,画家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了市场之中。
苏州一带最出名的画师唐寅,亦加入到卖画的行列中来。
唐寅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与一众显要人士往来密切,所以亲朋好友过寿时唐伯虎总会以画作为礼物相赠。《清河书画舫》有云:“启南、子畏二公,往往题他人画为应酬之具。”由此可见,唐寅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为了应酬而创作的。
除了应酬之外,向画家订购书画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吴越所见书画录》中收录了唐寅的作品《寿星图》,这幅画的题款为一首诗:
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
常向静中参大道,不因忙里废清吟。
愿随雨化三春泽,未许云闲一片心。
老我近来多肺疾,好分紫雪扫烦襟。
——晋昌唐寅。
这首诗的内容,显然是在夸一位大夫。
除了应酬和订购之外,唐寅的卖画生意做得如何呢?
非常堪忧。
卖画这一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行为,它的收益要受诸多市场因素的限制,所以唐寅开始卖画后他的物质生活变得极其匮乏。当时的市面上,名家的作品比较多,且唐寅远没他死后那么出名,所以他的画不但销量一般,售价也比较低。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时书画市场萧条时,花光了积蓄的唐寅还要面临无米下锅的窘态。当然,人生不会一直低迷下去,唐伯虎有时也会迎来春天。
弘治十八年,刚刚过完了三十六岁生日的唐寅搬进了桃花庵。祝允明、黄云、沈周这些知交好友经常来到桃花庵,与唐伯虎喝酒对诗。唐寅修建桃花庵及与好朋友喝酒的这笔钱,就是他卖画赚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唐伯虎的画已经能为他提供稳定且安逸的生存环境了。
尤其是书画市场景气的时候,唐寅的画供不应求,每天登门求画者踏破了门槛。没办法,这时的唐寅便只能劳烦老师周臣代笔。后来书画家在研究唐伯虎作品的时候,就提到:“及六如以画名世,或懒于酬应,每请东村代为之。今伯虎流传之画,每多用笔,在具眼者辨之。”
唐伯虎的仕女图在民间享誉盛名,而他的仕女图根据风格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王蜀宫妓图》为代表的宫妓图;
一类是以《秋风执扇图》为代表的折芦图。
后世的许多书画家,对唐寅的仕女图推崇备至。如《红雨楼题跋》的作者徐渤就曾提到:“画家人物最难,而美人为尤难。绮罗珠翠,写人丹青易俗,故鲜有此技名家者。吴中惟仇实父、唐子畏擅长。”唐伯虎的仕女图中,有相当多一部分描绘的是宫妓、妓女等风月女子生活的作品,这些均与唐伯虎前半生因科场舞弊案而自暴自弃,寄情于风月场的那段生活有关。
那么,唐寅的画风与他的经济状况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在此期间,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稳步提高,娼妓行业蓬勃发展。在苏州这种富饶的城市中,青楼画舫林立。唐伯虎身为一个命途多舛又多愁善感的才子,面对那些窘于人生境遇沦落风尘的女人,理所当然地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并以此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风月题材的画顺应了当时的市场发展。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达,商人和地主们喜欢“玩票”,接触那些享誉盛名的文人和画家。这些附庸风雅的土豪,正是唐寅仕女图的最大消费者。
考虑到这一群体的审美需求和心里需求,唐寅作仕女图实乃情理之中。为了多赚点钱,唐伯虎还时常应人所求,画一些“违禁”的画,如:充满香艳气息的春宫图等。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唐寅的此类作品。
虽然,唐寅并没有留下太多花鸟画,但不可否认的是唐寅最擅长的仍是花鸟。唐寅的《雨竹图》以浓墨绘竹,将一幅竹景描绘的酣畅淋漓。这种风格的花鸟画,在当时亦有相当一部分的受众。不论是《雨竹图》的题材还是绘画技巧,都顺应了苏州大众的审美需求。
参考资料:
【《寿星图》、《雨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