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为何价格如此之高?怎样鉴别?
据记载,珐琅彩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创烧成功的。先由景德镇烧制素白瓷器(外为涩胎,只外口有一道较款稍后的白釉,内挂满釉的白瓷),运送到京城,再由宫内早班出珐琅作高 级工匠根据宫廷画家的画稿绘画后烧成。
珐琅彩瓷器是专 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 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 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 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 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 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珐琅彩瓷是瓷器中的极 品,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存世稀 少近几年拍卖价不断飙升。珐琅又名景泰蓝,起源于元朝时的古老京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因其色调以蓝色为主,故称为景泰蓝。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惟有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造办处烧制,是皇 室御赏器,当时都由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贵,艺术水平最 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珐琅彩纹饰图案:多以白地彩绘为主,在洁白莹润的瓷器上用珐琅彩描绘花鸟、竹石、山水等画面,雍正珐琅彩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诗句有四句、二句及单句之别;也有整首诗文映衬版!一般为行书,少见隶书;并有胭脂红或矾红制作引首、句末的相关联的印章。印章上的印面文字往往与图案和题诗内容相配合。例如凡画竹,都用“彬然、君子”印章。画山水则用“山高、水长”章;画凤鸟则用“凤采”章;画梅花一般则用“先春”章;画黄 色红色秋花的图案,则要用“金成、旭映”章。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珐琅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由于当时正是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延续至今。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