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是请客吃饭,没事找点不痛快

之前表达过“对的才真好”,或者“流畅的课未必就对”。

追求流畅,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合理的诉求,也是新手教师首先需要达到的层次。等真流畅以后,就要考虑给自己找点不痛快了。
套用山本耀司关于“自我”的一段话:“教学”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教学”。这个别的可以是技术,更应该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
找最好的同学来讲解,费时费力,除了能锻炼这位同学的表达能力,能带给其他同学什么呢?论高效和完整,老师讲肯定更胜一筹。其实更该找有问题的同学,看到他的问题,探索他的障碍,转变他的认知。雪中送炭的意义毕竟大过锦上添花。只是可能不会那么体面。
抢答功能很容易炒热课上的气氛,却也很难暴露学生的问题。手快的人要么热衷表现,要么准备充分。最容易得到老师关注的人反映出来的问题能有多少?又有几个典型呢?
先讲正确答案,再互批,可以看到一个合理的分数。然而这个分数能说明什么呢?还不如考虑先互批,再来讲解。没有正确答案,有人改得肯定乱七八糟。但我们需要的就是各种乱七八糟。乱七八糟才能反应真相。通过互批,得到一个分数,老师可以缩小筛选的范围,聚焦在分数中段的区间。一方面可以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评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知道到会用是槛,会用到会教是槛,会教到会评肯定也是槛。引导学生从评卷人的角度去分析去考虑,而不只是从书写、格式的角度去评判,肯定也是一种值得的训练。
此外,过早地给学生一套做题技巧,也未必就是好事。今天科学计数法的课上,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考虑了好一会,老师引导说完全可以用排除法。听课的时候,我先是打了个√,认同老师有方法的提点。后面看学生做其他题目,发现对科学计数法并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回头来看,学生迟疑笨拙的探索过程仍然不宜略过,方法还是得要亲历探究的过程。
谁都不是一帆风顺走到今天,学习的过程自然少不了曲折。为了进度,为了流畅,为了自我感觉良好,不去挖掘学生的问题,回应学生的困境,真会有点朱门酒肉臭的意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