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3季春纪4论人诗解2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题文诗:
故知知一,若天地然,何事不胜,何物不应?
譬若御者,返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不倦.
上世亡主,以罪在人,杀戮不止,亡而不悟.
三代兴王,以罪在己,日功不衰,以至于王.
求诸人者,人者同类,而其智殊,贤不肖异,
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
论人通时,观其所礼;贵观所进;富观所养;
听观所行;止观所好;论人习则,观其所言;
论人穷则,观所不受;论人贱则,观所不为.
喜以验守,乐以验僻,怒以验节,惧以验持,
哀以验仁,苦以验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
所以论人.论人必以,六戚四隐.六戚父母,
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考内则用,六戚四隐,察外则用,八观六验,
内外兼顾,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
譬若逃雨,汙无能免.此先圣王,所以知人.
品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执一情真.
【論人原文繁体】
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譬之若禦者,反諸己,則車輕馬利,緻遠複食而不倦。昔上世之亡主,以罪爲在人,故日殺戮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三代之興王,以罪爲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
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禦,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爲。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爲四隐?交友、故舊、邑裏、門郭。内則用六戚四隐,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僞、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原文】简体
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复食而不倦。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译文】
所以知道了明白道理的方法,就会像天地一样,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什么事物不能应对的呢?就好像驾车的人,反过来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驾驭之术,那么驾车马就能轻快利索,到达远的地方也很快,两顿饭的时间就到了,而且不觉得困倦。以前的亡国君主把亡国的过错推在别人的身上,所以每天不停地杀戮,以至于亡国都不知醒悟。三代中兴的贤君,把罪过担当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不停地建功立业,以至成就了王业。
【原文】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①,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②,怒之以验其节③,惧之以验其特④,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⑤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注释】
①智殊:即其智有上下高低的差别。殊:不同。②僻:邪。③节:约束,节制。④特:应为“持”。⑤汙:通“濡”,沾湿。
【译文】
什么叫求助别人?人们同是一类,但智力不同,贤能和奸邪的人不同,但都用花言巧语来为自己做掩饰,防止被人嫉妒,这是昏君迷乱的原因。凡是评论人,看他通达时对人的礼遇,显贵时对人的举荐,富有时对人的供养,听取意见时看他的行为,空闲时看他的喜好,任职时看他进谏的话语,穷困时看他不接受的东西,贫贱时观察他所不做的事,当他高兴时检验他是否做了不常见的行为,欢乐时检验他有何不好的癖好,当他发怒时检验他的节制能力,当他害怕时检验他是否保持气节,当他悲哀时检验他的仁爱之心,当他困苦时检验他的意志,从八面观察、六面检验看,这是贤能的君主评论人的标准。评论人又必须从六亲和四隐方面看。什么是六亲?是指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儿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新朋友、旧相知、乡亲、邻居。观察一个人的内在就用六亲四隐的方法,观察一个人的外在就用八观六验的方法,人的情义、虚伪、贪婪、卑鄙、善良、邪恶都能不漏地察看到,这就像在雨中奔跑,不被雨沾湿是不可能的,这是圣王能了解他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