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那个,听说千年后大家都在议论我?

这是《真·三国志》第 134 篇文章

今天来讲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和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不是毫,音同“伯”)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据说还是一个书法家,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出身于官宦世家,《三国志》上说其是汉初名相曹参之后,然而这点存疑,有美化的嫌疑。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历任四代皇帝,具有一定的名望,桓帝时期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灵帝期间官至太尉。

曹操年少的时候聪明机智,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任性好侠、放荡不羁,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没什么才能,日后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只有梁国的乔玄认为他前途无量,对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的何颙也对曹操非常赞赏,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南阳的许劭也对曹操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但是以上的这些评论,我认为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曹操日后取得的成就非常大,因此之前三个人对他的品论也水涨船高,被众人所知。更何况当初的很多人还认为曹操不修边幅,是个混子,这些评价却几乎没能流传下来,因此,我认为以上这些只可以作为参考。

曹操早年的时候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对于《孙子兵法》很有研究,日后也曾为其做过主,流传很广,在后期也经常被人们称赞。

还有两件关于曹操小时候的事,很多关于曹操的书籍中都有提及,一个是小时候调皮被舅舅告状到了父亲那,父亲很是生气,想要让他跪搓衣板,结果曹操灵机一动,在舅舅面前表演了一番,装作肚子痛,舅舅立马告诉了曹父。曹父担心地要死,跑过来一看,却发现曹操一点事都没有,问之,曹操说:什么呀,舅舅讨厌我,巴不得我死呢,我哪有肚子痛?

此后,曹父便不再相信舅舅的话了。

另外一个就是曹操小时候跟袁绍关系非常好,一起干了一件偷新娘的事,结果袁绍被曹操坑了。不过这两件事笔者觉得可信度不高,尤其是偷新娘这事,见于《世说新语》,而《世说新语》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只能当故事看。另外,小时候袁绍与曹操未必关系会有那么好,甚至都未必深交过。

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去了京都为郎,不久之后被任命为洛阳北都尉。当时打大汉朝廷,卖官鬻爵的情况并不少见,充满了昏庸与无能,并且对于一些达官贵人,经常做出一些坏事,很难管理。曹操一到任,就申明禁令,造了五色大棒,发出豪言: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然而,当时的一些人仗着自己朝中有人,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比如蹇硕的叔父蹇图,照样马照跑,妞照把,将曹操当成了二氧化碳,犯了禁令。

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将其处死,大家才反应过来,原来曹操并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硫,是一个危险分子。也因为曹操的这次举动,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但碍于曹操也朝中有人,看在其父曹嵩的面子上,朝廷明升暗降,将曹操调任顿丘令。

从曹操早年的事迹中,可以看出法家的影子,有些史料上记载曹操小时候不研究学业,这里的学业并不是广义上的书本知识,可能就是当时社会推崇的“儒家基本思想”。

178年,曹操因为堂妹夫宋奇被宦官所杀,受到了牵连,被朝廷开除。其后,曹操在洛阳无事可做,便回到了家乡闲居。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想起来了,被任为议郎。先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藩谋划诛杀宦官,不料走漏了风声,反被宦官所害。曹操于此上书陈述了窦武等人为官清正反遭陷害,奸佞小人充斥朝廷而忠良之士得不到重用,言辞恳切。

然而灵帝并未采纳,曹操多次上书,见效甚微,慢慢地,他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任为骑都尉,跟着皇甫嵩一起去进攻颍川的黄巾贼,大破之。斩首数万,回去后迁为济南相。

在济南相任内,曹操依旧秉持自己的法家风格,对于贪赃枉法之徒毫不留情,大力整治了当地的势力,使得贪官污吏纷纷逃离了济南。

后来,曹操被任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然而心力交瘁的曹操,不肯迎合权贵,因此称病回乡,又过起了短暂的隐居生活。

188年,灵帝为了巩固政权,设立了西园八校尉,曹操就是其中之一的典军校尉。

189年,灵帝一命呜呼,太子刘辩继位,之后的事迹大家也都耳熟能详,董卓进京,废立少帝改立献帝,曹操在见到董卓如此倒行逆施之后,逃出京师去了陈留,举起了反董大旗,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董。

在《三国演义》及一些民间传说中,曹操一开始深受董卓信任与喜爱,后来密谋行刺董卓,事败出逃,又发生了被县令陈宫逮住,而后一起出逃,杀了吕伯奢一家的事迹,在正史中,并无这样的记载。

曹操将王允的七星宝刀献给董卓,借此杀之,这故事是虚构的。至于杀吕伯奢一事,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没有的,但在一些同时期的著作中有这一事,但并不是因为曹操怀疑吕伯奢,而是吕伯奢就是要抓曹操,要将其扭送到当地公安局,曹操才杀之。

190年,袁术等人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代理奋武将军,反董联军正式成立。

然而,联军并非一心,大家都暗地里相互抢地盘,拉赞助。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后,迁都长安,大家都不敢西进,而曹操却认为是好机会,独自带兵追击,在荥阳汴水一带遭遇了董卓大将徐荣,因兵力悬殊,曹操大败,差点丢了性命,幸得曹洪相救,才幸免于难。

关于之后的事迹,其实大家也都或多或少听说过,以及我在别人的列传中都有所提及,因此这里也不一一细说了。

曹操在这之后就是在北方与各诸侯角力,吕布、张绣、陶谦、袁术、袁绍等最终都或败或降,当然在这期间,曹操也并非是顺风顺水,比如在征陶谦的时候,后院起火,兖州在陈宫等人的策反下归了吕布,曹操在与吕布的决战中也差点丢了性命;在征张绣的时候因为一些个人原因,导致了一场恶战,典韦与曹昂因此与曹操阴阳相隔。

曹操贼北方遇到的最大敌人是袁绍,但是在正式撕破脸之前,袁绍其实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比如袁绍在曹操征陶谦的时候就派了朱灵等人来协助曹操,只不过后来朱灵乐不思袁。

在兖州兵变的时候,当时也就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两县仅在曹操手中,分别由荀彧、程昱和夏侯惇坚守。

遭遇了如此的背叛,曹操的头顶上真可谓是绿油油一片,急忙从徐州撤了回来,奔赴濮阳与吕布展开战斗。两军相持百余日,直到蝗灾大气,双方才停战,曹操退军回了鄄城。

此时,曹操军粮殆尽,心灰意冷,跌到了人生最低谷,袁绍派人来劝说曹操投奔自己,包吃包住。一时间,曹操真动了心思,多亏程昱的劝阻,他才打消了念头。

也就在这时候,程昱献上了吃人肉的方案。

195年,曹操卷土重来,收回了兖州,吕布投奔了刘备。同年,李傕与郭汜相互争斗,献帝从长安东归。

196年,曹操将献帝接到了自己的住处。

197年,曹操征张绣。

198年,曹操灭李傕,擒吕布,收服了张辽及豪杰臧霸。

199年,曹操败张扬旧部眭固,取得了河内郡,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黄河以北。

200年,官渡之战,最终以袁绍的失败收场。

到了207年的时候,曹操算是彻底平定了袁氏一族,北方已经稳定,曹操将目光转到向南方。

208,在这之前,曹操废除了三公,恢复了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同年,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算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随后不久,在赤壁之战中输给了孙刘联军。

之后,曹操将重点移到了关中地区,败马超韩遂,收服了关中。

212年,曹操获得了“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VIP贵宾资格。

213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216年,曹操由魏公升级成了魏王,名为汉臣,实为皇帝,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出行礼仪与皇帝一样。

接着,曹操与刘备在汉中打了起来,最后无疾而终。

219年,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准备亲自指挥救援樊城,谁料,关羽被孙权背后捅了刀子。

关羽死后,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并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见机行事,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带汉自立。曹操将孙权的书信给大家伙都看了一遍,说:孙权这臭小子,是将我放在火炉上烤啊!

大量群臣向曹操劝进,曹操摇了摇头,说:如果天命真的在我这,那我就当周文王吧。

220年,曹操病逝,享年66岁。半年之后,曹丕代汉自立,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关于其中的诸多事迹与战役,在其他人物列传中都有详细说明,因此在这也就一笔带过了。

其中补充两点,第一,曹操还是一个书法家,其二,曹操的文学水平也很高,对于文学方面也挺热衷,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都是乐府诗体。

另外,关于09年发现的曹操墓,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曹操,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如今市面上关于曹操的书籍读物也很多,但大多数都带有现世的功利元素在其中。史学界对于曹操的点评与介绍也汗牛充栋,因此在这里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到历史的具体场景中,曹操早年的时候颇有一丝“舍我其谁”的架势,很多人也从中看出了曹操日后成大才的趋势。然而,当我细细品味的时候,发现别有一番滋味。

我要批评一下如今的一些成功学,都仿佛告诉我们:如果要成功,就要这么做、那么做。

仿佛早年的曹操在遇到蹇硕的叔父蹇图的时候,偷偷翻看了一本《成功学说明书》,然后照猫画虎,将蹇图给打死了。

很多时候,成功是学不来的。当我们面对特定情境下的特定事例,没有什么可以帮到我们,只有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跳出来的念头与想法。若有机会问问曹操,问他为何要杀蹇图,他可能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就是想杀,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我的性格,我以前接受的教育和我的思想决定了,我就是要杀他,我看不惯!

这就是我从蹇图中看出来的一些感受,曹操是一个诗人,他的著名两首诗《龟虽寿》和《观沧海》,我小时候就很喜欢,那种磅礴感,那种超脱感,是学不来的。从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来,曹操至少在某些方面来讲是一个性情中人,或者说是一个愤青。

愤青看不惯飞扬跋扈的人,内心有一套自己的理想世界,当蹇图撞在枪口上的时候,这种性格导致了蹇图在面对曹操的时候,必死无疑。

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这不能算作成功学,很多时候我们翻看成功学的时候,都感觉除了鸡血之外淡而无味,因为我们都还没搞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当然可以去培养自己,但这并不是强求就能来的,需要我们长期的去了解自己,去了解世界。曹操早年兴许是读了很多法家的著作,这些养料滋润了曹操,也可以说是构建了曹操的底层逻辑。

而如果自己没有一套底层逻辑,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会是一个多变的,甚至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无所适从。按照这种底层逻辑,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就像一个驱动力一样,驱动着我们要这么做。

事物有表面与内在之分,而很多成功学都只停留在表面。甚至还有一段话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里的三国指的是《三国演义》。诚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智慧和谋略,这句话也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以为每一个人读三国都能读出智慧出来。

若我们没有自己的底层逻辑,看多少遍三国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内心其实没有可以容纳它的空间,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读书,读完之后茫茫然的结果,看似很多道理都懂,但好像都是废话。

这也是为什么我写《真·三国志》的时候大部分只讲事例,很少去评价他们,因为我不是贩卖成功学的,若是其中的事例打动了你,也并不是这些事例本身就具有能量,而是你内心本有的能量被激活了而已。

性情中人看到了曹操的率性,奸诈之人看到了曹操的狡猾,成功之人看到了曹操的魅力,这些都因人而异,要让一个性情中人真正领悟曹操的狡猾,这或许就是成功学之所以平淡无味,净是废话的原因吧。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李瓒: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鲍信: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

凉茂: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孙楚: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陆机: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釐三才之缺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辉。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裴松之: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

下期:蔡邕

精彩回顾

▲【袁绍】传

▲【崔琰】传

▲【毛玠】传

▲【辛毗】传

▲【袁谭】传

▲【袁熙】传

▲【袁尚】传

▲【陈琳】传

▲【程昱】传

▲【董昭】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