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还没道歉,家长就替孩子原谅了?别犯傻了,先搞清楚利害关系
如果在大街上被抢走早餐,很多人顶多懊恼、生气一阵,未必会去追回;如果被抢走的是手机、贵金属饰品的话,大多数人都不会善罢甘休。
这是因为早餐的价格低廉,远远低于追的代价,所以遇到也只能自认倒霉。
这种物品被抢夺的事在孩子身上常有发生,幼儿园里经常可见稍大一点的孩子顽皮地抢走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然后哭成一片的场面。
孩子抢玩具这件事情,对于家长来说,抢走的只是一件玩具而已,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对于小孩子来讲,心爱的玩具被抢夺,自己却没有夺回的能力,只能向父母寻求帮助。
然而接下来父母的处理办法却让人气愤。他们都是劝自己的孩子宽容一点,就让对方玩一会吧,或者象征性地让那个大一点的孩子把玩具还回来。
对方家长带着孩子过来了,还没等他赔礼道歉呢,家长们就主动替自己的孩子原谅了对方。
为什么说这样的做法让人气愤呢?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仅仅是一个玩具而已,用得着这么上纲上线吗?这样太大惊小怪了。
看完下面的解释你就会立刻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了。
抢玩具的孩子会一直“熊”下去
孩童时代的一两次恶作剧,也许会被认为是小孩子的调皮捣蛋,但如果父母一直不加以纠正的话,孩子便无法形成正确的三观,认为抢夺东西是无伤大雅的事。
那么他接下来也许会从抢玩具升级成抢别的物品甚至是金钱。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罪恶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错误开始的。
如果每次犯错都能轻轻松松得到原谅,那这个做错的孩子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恶劣的,是需要为事情的后果承担责任的,那么下次就会演变成更为严重的行为:
欺凌弱小,甚至犯罪。
很多校园霸凌的苗头就是从一两次没有得到纠正和惩罚的恶行开始的。
未经允许就随意抢夺别人的物品,本身就是不对的行为。父母能保护孩子一时,却不能做他们一辈子的保护伞。进入社会后,他们将会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
被抢的孩子学不会处理方式,可能会一直懦弱下去
被家长做主轻轻松松就原谅抢夺方的孩子,其情绪并不能得到安抚,甚至会在物品所有权的边界问题上产生困惑,更会对父母失去信任。
原本以为父母可以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伸出援手,但自己最亲的人却没有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期待,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或许依然不知道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被别人夺走时,该怎样去解决,甚至有可能会模仿家长的做法,懦弱地选择忍气吞声地原谅对方。
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确实时有发生,不可避免。那么在孩子产生纠纷的时候,父母应该怎样处理呢?
1.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都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父母事事介入干预的话,反而会将小矛盾升级,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然当孩子出现危险或矛盾无法轻易解决的情况下,就需要父母及时伸出援手了。
2.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协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很多事情都不能仅仅看表面就妄下结论,父母要充分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事情不严重的话,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提供解决矛盾的方法,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如果孩子处理不了的话,父母可以通过双方的有效沟通来寻求解决办法。
父母介入的时候,切忌给孩子们贴标签下定义,比如不要用“这个孩子比较自私,所以抢你的东西。”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去定义孩子的行为。
3.原谅有底线,允许孩子不谅解
教会孩子学会原谅别人,不是要让他软弱、受欺负。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原谅是有标准和底线的。
无伤大雅的小事当然可以选择原谅,但如果是违背原则,或者造成较大伤害的事就无需忍让。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谅解,那也不用去勉强。任何人都有选择是否原谅的权利,像刚才的事例里,父母代替孩子轻松原谅对方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回到孩子被抢走玩具的事上来说,代替孩子道歉的家长和代替孩子接受道歉的家长都是不对的。孩子们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面对、解决。
如果抢玩具的孩子并没有诚心道歉的话,那作为受害者的父母来说,可以当面指出对方的行为是错误的。
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家长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别再用代替孩子道歉或原谅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否则只会把他教“蠢”,他以后走向社会也会成为一个懦弱的不敢维护自己权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