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祥:吟咏宜陵的古诗词
【往期回读】
吟咏宜陵的古诗词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我家乡古镇宜陵,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后汉书 · 郡国志》等书中记载:宜陵初名“东原”、“青草塥”。时有女杰杜姜抗海盗牺牲葬于此处。汉明帝五年,于墓旁筑祠以祭,易称“东陵”。东晋康帝时封杜姜为圣母,祠为“东陵圣母祠”,有唐怀素书“东陵圣母”碑文存世。传说,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时,有宠姬宜妃,葬于东陵,遂更名为“宜陵”,迄今1300余年。
我家乡古镇宜陵,钟灵毓秀,历史上曾经培育过许多文人。仅清代有史可考的赴科会试中解元、进士、举人、秀才等达40余人。宗元鼎、宗观、宗子和,至于,在宜陵逗留、为官、工作过的文人,更是不计其数。唐代诗人顾况、明代诗人杜浚、明末清初诗人周亮工、明末清初学者费密、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清代诗人吴嘉纪等,都在宜陵留下过足迹。这些文人墨客,至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描绘宜陵、讴歌宜陵的文字。今辑录部分这类题材的诗作,以飨宜陵人以及关注宜陵的读者。
酬扬州白塔寺永上人
顾况
塔上是何缘,香灯续细烟。
松枝当麈尾,柳絮替蚕绵。
浮草经行遍,空花义趣圆。
我来虽为法,暂借一床眠。
【解说】
顾况(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逋翁,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征;泌为相,稍迁著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谑,贬饶州司户参军◇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白塔寺,位于宜陵镇白塔村白塔河沿岸,距宜陵六华里,是一座千年古刹,史书中称扬州东乡白塔寺。是因寺内有一座五层白矾石塔而得名。始建于南朝陈太建三年(公元571年)之前,史载,陈宣帝太建曾居于江都,“常于白塔寺中开演诸论”。据《续高僧传》誉法泰传载:陈朝著名居士曹毗曾在这里讲学,说明该寺至少在陈朝已经存在。又据《南海寄归内法传》载,此寺当时与汾州抱腹寺、荆府玉泉寺、岱岳灵岩寺为全国四大名寺。
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江南著名大诗人顾况曾被润州(今镇江)韩滉召为幕府判官,这期间他曾过江到扬州来,游历了宜陵白塔寺,写有本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佛门子弟在白塔寺的超凡脱俗的生活,也可以窥见文人雅士、佛门居士到白塔寺弘法求佛的热情与盛况。
同陆御舟宿宜陵
费密
落日明江练,东陵圣母祠。
迥风傍桥宿,寒雾卷帘迟。
暗笛听来细,残樽暖更宜。
借君磅礴手,画出晚烟时。
【解说】
费密(1623-1699),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少时即遭流寇骚乱,从此颠沛流离,先窜身西域,后溯汉江,再下淮南,1657年,携家隐居野田(今丁沟镇野田村),授徒卖文以自活,直至终老。一生学而不厌,守志穷理,终至学识渊博,诗文颇有建树,著书百余卷。诗作题材广泛,法度谨严,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当时海内名流钱谦益、朱彝尊、孔尚任等都与他交往密切。1958年,毛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所圈阅唐宋明人歌咏四川的诗词中,就有费密《朝天峡》。(参阅《访古村野田》)
《同陆御舟宿宜陵》写到了宜陵的古运盐河、东陵圣母祠。冬日的古运盐河,在落日的辉映下如一条素练。小舟傍桥,是文星桥?还是玉带桥?或许是别的桥。挚友相对小酌于舟中,吟诗唱和,是何等的情致,既是人生之快事,也是盛世中宜陵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宿宜陵望东原怀宗元鼎
孔尚任
淮南客路重阳后,湾过茱萸倍可怜。
黄雾满空迷雁阵,青苔一片染渔船。
旧山宅废凭诗补,新柳堂成作画传。
三宿宜陵三夜雨,东原怅望指秋烟。
过宜陵访宗梅岑留题东原草堂
孔尚任
宜陵烟草路,几度雨中还。
俗士初停驾,幽人正闭关。
推窗看白鸟,拨树指青山。
胜地诗住久,踟躇恋此间。
再题东原草堂并谢留饭
孔尚任
东原风雨访高踪,楚楚山堂异老农。
花朵萧竦檐不碍,诗笺狼藉壁难容。
寻来柳市停车马,迎出烟村费仗筇。
野外盘餐浑太古,淹留饱看手栽松。
【解说】
孔尚任(1648-1718 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宗元鼎(1620-1698),字定九,一字鼎九,号梅岑,又号香斋、东原居士等,宜陵人。康熙十八年贡太学,部考第一。宗元鼎生于官宦之家,受过良好的家教,曾被举赴北京史部明经试职,名列第一,得候选六品州同知。但他看透了清王朝的本质,因此称病辞官回乡,隐居宜陵东原故里,从此疏于应酬,耻于名利,仅以垂钓江湖,唱野赋诗而怡然自得。
孔尚任与宗元鼎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友。1687年正月,二人在泰州相遇时,相见恨晚,遂成忘年交(宗长孔28岁)。两天后,孔尚任又专访宜陵,二人诗酒盘桓,更为欢洽。回泰州后,孔尚任随即给宗元鼎去信:“东原过访之后,乃承殷殷雅意,送我萸湾,同听江雨,共卧溪舟,迨停帆广陵,犹晨夕促膝,极生平文酒之乐,先生之恋我不肯归,我恋先生不肯发,红尘绿水,此际大费踌躇。”此后孔尚任常来宜陵过访宗元鼎,他们谈诗论画,抚琴纵歌新曲;把酒临风,抒发兴亡之感,宜妃陵前回荡着他们追古抚今的咏叹,宜陵桥堍,留下他们怡然自得的身影。
此三首诗,表达了孔尚任和宗元鼎依依惜别之情,使人感动。而且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宗元鼎的德识才学,尤其是不肯出仕清廷的气节给孔尚任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后,当他在《桃花扇》中流露出“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受到宗元鼎自甘淡泊、隐居不仕思想的感染。
过宜陵
王士祯
向晚宜陵渡,孤舟踏暝流。
千家渔火乱,两岸候虫啾。
何处官人墓,常怀帝子楼。
客愁兼吊古,今夜广陵秋。
七绝
王士祯
寥落青芜晚进舟,明霞起处水生烟。
断云斜日宜陵道,一路临风听暮蝉。
【解说】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清顺治十七年(1660),王士祯赴任扬州推官,5年后调任京职。王士祯的5年扬州岁月,是他的诗艺的成熟期,诗名的彰显期。
前一首诗,由诗题“过宜陵”可知,是王士祯出使途中,路过宜陵之作。诗中所描写的,是宜陵的西北郊姜家沟、山阳河一带的风光,由此处得名的“山阳渔火”,为宜陵历史上著名的十景之一。《宜陵镇志》对这一带有如此描述:“是渔民集中之地,故称渔村。一幢幢茅屋,隐于丛林中,沿姜家沟、山阳河,傍岸而居。此地鱼源甚丰,又盛产银鱼,为富有者待客必备之美味……网舞翩翩,波光闪闪,一派渔家风光。”
后一首诗,可谓境界缥缈淡远,意味空灵含蓄,将复杂的场景凝练于短短的四句诗中。诗中有画,而历历画面中还隐隐波动着诗人微妙的心理。在衰草,斜阳,落霞,暮霭……这些令人忧怀、感伤的事物的簇拥中,诗人并未显得颓伤、自怜,而是以一种洞察了时间与历史的坦然心境穿越着。这一切都使王士祯的这首七绝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风调之美”,达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神韵境界。
泊宜陵秋水庵
周亮工
水泊宜陵岸,萧条秋水庵。
钟声高树肃,香影暮烟涵。
雨过门前稻,水流屋后潭。
劳劳留我坐,去路热难堪。
【解说】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崇祯十三年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历仕山东潍县令、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工诗文,著有《赖古堂集》《读画录》等。
古镇宜陵,集历代建筑,寺庙尤多,古有汉祠,近有清寺,能列正宗古庙之林者有十三有半。何谓十三半庙?十三个庙列数如下:东陵圣母祠、东嶽庙、投子寺、慈云寺、关帝庙、大王庙、泰山宫、崇贞观、都天庙、火星庙、大悲社、准提寺、秋水庵。另有屋一间,供奉土地神,在宜陵庙宇中算半个庙。秋水庵傍古盐河北岸,坐北朝南,岸低水阔,碧色相映,自是人间佳境。
《泊宜陵秋水庵》写的是诗人泊秋水庵的情形。“萧条”二字概括了当时秋水庵的特点,中间二联从听觉、视觉两方面作了具体的描绘。
题东陵圣母庙
宗观
野田漠漠远横塘,画壁灵旗带夕阳。
七尺须眉无退路,学仙何处遇刘纲。
【解说】
宗观,清代诗人。字鹤问,顺治十一年(1654)贡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副榜。宗观长于吟咏,为诗萧疏幽秀,在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之间,与刘梁菘、吴绮、宗元鼎并称“咸园四子”。他的诗和从兄宗元鼎的诗一样,深得扬州推官、江南诗坛盟主王士祯的推崇,常常一起参加在扬州的雅集活动。勤学好古,亦善文。宗观为官后,先在皖南贵池任教职,后迁江苏常熟任教谕。他为人襟怀旷朗,“以训士有方,为四方称道”,与官至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的徐乾学相处甚密,扬州一些文人名士亦乐于与其交往。
据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载,昔有“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及,以状上,因以其处为祠,号曰东陵圣母”。 据史载:东陵圣母祠始建于东汉明帝五年(62)。到东晋时,康帝(343-344)“以为中兴之瑞,诏于其所,置仙宫观”。至此以后的300多年间,圣母祠一直香火不断,成了广陵一带城乡百姓瞻仰、朝拜的圣地。到了隋代,由于隋炀帝“苛禁道侣”,将圣母祠“东迁”,从此“运终多忌”,不仅地处“芜翳荒郊”之境,祠庙也是“栋宇未复”。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僧人怀素从家乡湖南“上游西国”,途经宜陵时,为圣母的事迹所感动,不仅去拜谒了东陵圣母祠,而且还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圣母碑》,详述了圣母得道的过程、助人避灾的恩德以及受人欢迎的声誉。
野田,野外之田,漠漠草中牛羊道,氤氲着古道夕阳。旧时有一处名唤野田庄的所在,村处西乡,地近宜陵,清代诗人宗观路过于此,见古庙一座供奉女仙,遂作了这样一首《题东陵圣母庙》。
白塔河
吴嘉纪
朝发黄金霸,夜宿白塔河。
河流上河泥土沃,夏收麦菽秋登禾。
人家隐隐暮春远,杨柳翛翛灯火多。
咫尺下河没洪水,哭声水声一千里。
上河农厌下河哭,船来系树遭驱逐。
同是耕田凿井人,何惜树阴不借宿。
【解说】
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人(原泰州安丰场)。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
古时,白塔河原是一条无名河,由古运盐河向南,到今天的谢桥小镇,是一段短短的死沟,故又称“死沟头”。这儿有一个小村镇,位于宜陵镇东五里,被无名河一分为二。不知何朝何年,在古运盐河里,常由海陵(泰州)窜来一怪物,到这死沟头里变成了白水獭。曾几何时,远近皆知,于是这死沟头被人惯称为“白獭河”。到唐朝年间,为镇此妖,在白獭河的入口处,建了一座白塔寺,寺内用白矾石雕刻有白塔一座,以示镇妖,遂改“獭”为“塔”,“白獭河”改名为“白塔河”,这个小村镇也叫做“白塔河”。
由于长期生活在贫民中间,亲身体验了频仍水灾对百姓的侵害、官吏和盐商对百姓的剥削等,对此,他终日把卷苦吟,从而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白塔河》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和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
宜陵别蒋前民
杜濬
东皋三月感相依,垂老飘蓬计尽非。
今日临歧方自笑,半樽残酒送君归。
【解说】
杜濬(1611-1687),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今黄州城区)人。少时倜傥风流,才华过人,慨然有用世之志。不得志,乃刻意为诗。明亡,心灰意冷、绝意仕进,避地金陵(今南京),寓居鸡鸣山之右。唯清茶不离口,诗文不去心,怀遗民孤愤,安布衣生活,往来于金陵、扬州间。晚年去扬州看望友人蒋前民,竟客死扬州,终年77岁。诗文豪健,有《变雅堂文集》《变雅堂诗集》传世。
蒋前民,清诗人。《宜陵别蒋前民》当属杜濬绝命诗,写出垂垂老矣的杜濬与老友的深厚友谊。虽是半樽残酒,依依不舍之情却是满怀真挚。
宜陵道中
黄逵
(一)
百里行将半,烟村傍水孤。
轻衫黄草布,短架白花瓠。
一线分街市,多年作道途。
出门与闭户,总是客江湖。
(二)
归路忆前年,宜陵夜泊船。
懒真连岁积,贫向几人怜。
晓日烘舱背,轻风急缆前。
十三桥下水,九里断还连。
【解说】
黄逵,字仪逋,号玉壶山人,一字石俦,号木兰老人。工诗,有诗集《尹湾小草》《黄仪逋诗》。原籍浙江山阴,明亡后,弃诸生,渡江北来,先依人于山西,后流寓泰州,续娶一妻。他与当时正在扬州以卖字画度日的画家查士标关系非常好,常常到查士标家去做客。后来,查士标和黄逵的妻子先后死去,黄逵生活得很寂寞无聊,于是出游海上,不料就病死在那儿。后,他的友人朱庄自将其尸体迁葬于苏州半塘寺。
《宜陵道中》两首,当是取道宜陵而作,既写了宜陵所见,又融入个人“总是客江湖”的主观感受。诗中所云九里十三桥,在宜陵镇西(见乾隆《江都县志》卷四。
白塔河古庙
费锡璜
官河白塔旧名关,双柏森森野庙间。
歕涌百年移别港,寂函终古闭人闲。
乾坤疏凿时兴费,江海精英夜往还。
日暮盐艘渔艇尽,僧钟青起润州山。
【解说】
费锡璜(生卒年待考),清诗人,举人。字滋衡,一作滋蘅,四川新繁(今新都)人,侨居江都,费密次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父会友,作《江舫唱和》诗,满座皆惊,称“凤毛”。
明成化十三年(1477),巡河郎中郭升以兵民2万人,疏浚白塔河20里,增设闸坝,终以淤浅复移漕瓜洲,然小型舟辑仍可通航。明正德二年(1507)疏浚。明嘉靖三十年(1551),郡守吴桂芳开疏故道,置巡检司,属两淮运使置白塔河闸,以防私运。由是白塔河亦兴,有小市。市虽小而庙宇多,有都天庙、大王庙(又称龙王庙)、水月庵、文昌宫、存善堂等。《白塔河古庙》即写白塔河畔古庙之作。当年热闹的庙宇,而今荒野落寞,可谓昔盛今衰,沧海桑田,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对弈于投子寺
王景琦
僧舍无人更静清,烹茶留客戏楸秤。
推开棋局不知晚,步出禅房正月明。
【解说】
王景琦(1878-1960),字容庵,号蓉湘,以字行,江都仙女庙(今江都镇)人。近代扬州著名书法家、诗人。有《梦笔生花馆诗集》。
投子寺为扬州东乡之刹,列宜陵镇十三座半庙宇之一。据志书记载,投子寺系宋初僧梦庵建于开宝,明初僧徵全修于洪武,景泰年间(1450-1457)僧景文又修,天启年间(1621-1628)镇人薛莹也曾修过此庙。该庙坐北朝南,殿宇巍峨。
王景琦和投子寺最后一任方丈交往甚密,过往频繁,常对弈与寺中。《对弈于投子寺》即写对弈情景。僧舍清静,二人烹茶对弈,待结束棋局,已是月明朗朗,足见二人对弈深酣,情谊融融。
古茶庵
宗子和
百年楼观尚崇隆,一代风流溯景公。
尽锦归来辞宦海,午间闲话约邻翁。
文章旧价今仍在,梵呗清音色是空。
闻说近来新教育,隔篱犹为普丝桐。
【解说】
宗子和(1880——1954),原名宗秉钧,字蛰庵,学名子和。南乡宗家庄人,清朝最后一榜秀才。幼从师读四书五经,学制艺,习诗赋,19岁应童子试,取秀才。此后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精习岐黄,为江都运盐河以南的知名中医之一。
茶庵位于宜陵镇南许庄村许西组,距宜陵十华里。始为景氏为南北东西过客所建歇足之地,施以茶,故称茶亭。茶亭傍河而建,掩映在古树丛中,清静幽雅,颇有庭园景致。明代正式建庵,初为景氏家庵,有平房五间、楼房五间,门楣正中刻有“茶庵”两字。
《古茶庵》不写茶庵形态,而重在抒发对一代风流人物景公的景仰、辞官归来生活的闲适以及对新教育的关注。由物及事,非一般咏物诗。
春郊试马
盛吉甫
宜陵少年马蹄尘,绿柳桃红七里村。
勒紧丝缰任驰骋,豪情那顾道旁人。
【解说】
盛吉甫,清末诗人。
宜陵向来景色宜人,自古就有“宜陵十景”之说。由东而西分别为:春郊试马、石阁风帆、山雪积、天池荷雨、投子晚钟、长桥夜泊、晋祠紫竹、渔村夕照、山阳渔火、秋水玩月。
七里(今属宜陵镇)为古东海边上的滩涂草甸,经过多少个春夏秋冬,沧海桑田,终于成为陆地。因距离宜陵七华里,人称七里草甸。草甸到宜陵原来只有羊肠小道,没有大路。宋代金兵南犯,岳飞和李庭芝在宜陵屯兵抗金,为了骑兵练习的需要,就开辟了一条大道,这条大道既是练兵的跑马场,又是交通大道。马路南起孙家桥头,北至七里甸,长达七华里,宽五丈有余。是宜陵的风景区之一。
《春郊试马》诗正是描绘的“春郊试马”的风景。当时大道两旁种植桃桂柏松,四季常青,芳香不断。一群宜陵少年勒紧丝缰,豪情驰骋,令人相见其热闹场面。
南吕 · 干荷叶
佚名
史北宋,时南宋,绝世岳英雄。宋高宗,实无用,听信谗言害岳公。一场历史梦。
忆岳公,赞尔功,史迹留邗东。四季中,官与众,马路比赛疾如风。万民颂英雄。
【解说】
这首《南吕·干荷叶》(作者不可考)中“马路比赛疾如风”一句,写的也是七里大道赛马一事。逢春香溢四野,到秋丹桂飘香,男女老少乐于此。但全曲表达了对民族英雄岳飞的颂赞,是一曲怀古言志之作。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