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生的一部分素养却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思维型教学的目标就指向核心素养。本文整理自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在北京国音实验学校思维型教学主题线上培训中的分享。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当下学生素养的现状值得引起反思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而教学是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我们现在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而要落实这一根本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虽然各个国家对于素养的提法不同,但一般而言,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学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这些品格和能力,教学就失去了应用的效果,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无法达到。那我们学生的素养发展现状如何呢?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的数据来分析。在学习素养层面,我们做了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这三个方面的整体研究。其中,学习动机包括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三个评价维度;学习能力包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资源管理与应用能力三个评价维度。研究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素养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在创新素养方面,2017年,我们研究发现,在创造性学习行为、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倾向等创新素质的各项指标上,初中生均不如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2015年PISA项目测试结果显示,中国15岁学生的平均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其他国家。网络上有一份未经考证的2019《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每年自杀的青少年人数居然达到10w人。
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对数学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比例,四年级88.1%,八年级67.9%,从小学到初中,比例呈下降趋势。此外,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肥胖率为8.8%和9.7%,分别比2015年上升了1.9和2.2个百分点;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8.5%和68.8%,分别比2015年上升了2.0和3.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反应出了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生的一部分素养却在下降。如果我们学校还是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国家每年付出这么多的教育经费,教育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反思。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因此,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和团队做了大量的教育学习理论、认知科学、脑科学领域的研究,历经近30年,提出了思维型教学理论,这一教学的理论的目标就是指向核心素养,强调教学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知识和方法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第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第四,内在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五,创新素质的发展。
具体展开来说,比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另外,教学中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些独特的思想方法及学科共通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学生才能形成能力。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思维,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强调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两种高阶思维,但要形成这两种思维能力,不能忽视一般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分析所有学科的核心素养,都与思维有关。比如,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六项,其中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 直观想象这几项都与思维息息相关;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项: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它们都与思维有关。英语核心素养中则指出了“思维品质”。如果抛开思维,那么所有学科的素养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我将核心素养分为基础素养、应用素养及核心的核心素养。所谓基础素养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立足的根本,包括身心健康、道德品质、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生活职业等。
我们会发现几大基础素养都与思维有关。比如,语言表达就需要思维,语言素养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如果语言表达没有思维,那表达一定是混乱的;人文素养需不需要思维?中国文化底蕴不是简单背一千首诗和两千首诗的区别,会两千首诗未必比会一千首诗有文化。这些是外显的文化而非内隐的文化。一个人唯有经过思考,利用思维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在沟通交流这个层面,交流能力仅仅是语言能力吗?我认为它包含的最大的一种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如果是在国内的交流,说点话可以,但能否听明白别人说的话,话能否说到点上,就不见得能行。所以交流最根本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再举例来说,身心健康这个层面,它与思维也有很大关系,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中国患心理疾病的人数非常之多。心理问题的发病因素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可能与童年受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但直接的因素和决定因素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些人从消极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有些人会从积极的角度想问题。
同时,在所有的核心素养中,学习、思维和创新是核心,而学习的本质是思维,创新的核心是思维。因此,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思维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当然,在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思维的方向。思维有两个方向--正向和负向。一个人的思维可以是正向、积极和成长的,也可以的是负向、消极和固定的。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的思维向正向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品德。如何落实思维型教学?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活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在提倡深度学习。事实上,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最根本的分界线是思维,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到底用的是深层思维还是浅层思维。
学生被动接受和行为层面的自主活动属于浅层学习。比如说最低层次的被动接受,我们的教师不要以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了就不是被动接受了。有些老师上课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尚未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的时候就先让学生知道答案,学生无法做到深度理解,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被动学习。另外,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的自主活动也是一种浅层的学习。比如一些学校在小学低年级就开设机器人课程,学生仅仅学会动手操作,但不懂得其中的原理,没有思维的参与。深层学习需要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维,进行自主建构与合作建构,而思维型教学就强调合作建构。思维型教学具有五大基本原理: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
1、动机激发动机激发是指在一定情境创设下,利用诱因使已形成的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对目标活动的积极性。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内在动机,以及外在动机的内化。我们研究发现,内在动机的形成,经历情境内在动机(外在环境氛围的创设、激励和反馈)--领域内在动机(个体对领域活动的兴趣,领域成就目标,领域工作特征)--一般内在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兴趣、好奇:长期目标设置;元动机能力)这样的过程。
我们还研究了内在动机激发的机制,结果发现,内在动机的形成产生于需要,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是否有需要。另外,内在动机受到情境的影响,取决于学生的品质。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原理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基于这个原理,我们提出了几个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需要第一,将教学问题的难度设置在最近发展区中,既不要设置学生无需帮助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不要设置超出学生目前能力范围的问题,而要在这个区间,设置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解决的问题。第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配、活动安排及校本课程开发等过程中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第三,满足学生自主感、 胜任感、归属感的需求。第四,引导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没有需要。
(2)创设良好情境第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第二,营造安全和激励性的氛围。第三,利用反馈的积极作用。第四,给予有效的支持。(3)形成积极品质第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即要让学生有信心完成一件事情。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归因。要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归因模式。比如将成功归因为能力高,将不成功归因为缺乏努力。第三,培养学生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可以借助积极归因及其他的策略。
在理解动机激发的教学原理时,需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动机激发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二,要重视内在动机的激发,或者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第三,动机激发不仅是教学手段,而且是培养目标。我特别建议学校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评价考核的内容,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将动机考虑进去。2、认知冲突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它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引发器”,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认知结构转变的有效手段,这是教学中最核心的原理之一。通俗一点说,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却又不知道,这时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只有认知冲突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自主建构自主建构的原理与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有关。我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两种学习。自主学习不代表自学,它是学习者在内在动机的激发下,激活和控制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实施并监控学习行为、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或者能力。自主学习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内在动机的学习,二是自我监控的学习。合作学习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思想,通过激发彼此积极思维,促进学习者理解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提升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包括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和思维互动,其中,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外在的表现,思维互动是核心。
自主建构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思想及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内在动机的激发下,面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或新问题,学习者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整合各种信息和观念,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并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调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self-regulation)的教学原理,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主体(教师和学生)将(教和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自我监控能力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核心,而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影响这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它具有三大原理:第一,自主性。第二,反馈性。第三,迁移性。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不仅要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而且要有一个长期的教学规划和系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和教学速度,要重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及迁移。教师要特别关注教学反思环节,即在每一次课堂活动将近结束时,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过程、思维方式、所学知识和方法等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要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认知策略,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5、应用迁移应用迁移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人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素养,必须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另外,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检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形成。为了培养和检验核心素养,我们需要应用与迁移。而当下最新的学习研究成果来看,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从机械学习转向意义学习和迁移应用;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学习具有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和思维性等特点。应用迁移的内容包括知识、方法、态度。我们教师平时比较关注知识的迁移,关注知识在解决书本问题中的应用,而较少关注方法和态度的迁移。但如果一节课没有让学生学到方法,那这一节课几乎是无效的。态度是品格层面,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国际理解、家国情怀都是极为关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知识,也要关注方法和态度。应用迁移的方法包括应用和迁移。应用指的是在本学科中的应用,迁移指的是迁移到其他学科和领域。在这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改革中,迁移将成为一个关键词。因为这一轮课改将会强调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设计一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本学科的知识、方法的态度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总之,我们教师如果能够深度理解这五大基本原理,我们的教学就能够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版权说明: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