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好书,孩子却读不进去,到底是谁的问题?

上周小五妈开团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版本“四大名著”有声版(点击这里查看详情),现在很多朋友已经收到书了吧。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好好把书用起来了。

平心而论,这样大部头的书,让孩子读进去,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有的妈妈甚至留言说:我小时候书橱里一直摆着全套四大名著,只是这么多年我打开无数次,就没耐心看到过第二回,更别说让我指导孩子了。

理解,太理解了!

这么说吧,如果不是因为从小在耳朵里灌满了爸爸妈妈和老师对“四大名著”的盛赞,恐怕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打开书以后,会被无聊的开头给骗了,会以为整本书都很无聊。

是啊,四大名著开头可不像《白鹿原》那样,一开头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老婆”这么劲爆。

它们的书名、回目,也不像现在的自媒体这么有悬念,就连官媒都喜欢用“刚刚,朝阳群众又立功了!”这种吊人胃口的标题。

我小时候第一次翻开《红楼梦》,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满心希望看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结果第一回是讲什么女娲补天、空空道人、甄士隐、贾雨村……看得云里雾里,分不清是神话还是寓言。

《红楼梦》第一回

再说《三国演义》,孩子们翻开书之前,最期待看到的一定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英雄的故事。

结果原著一上来就是一段枯燥的历史大纲,从七国纷争谈到汉代建立,然后像报菜名似的把汉代君主的名号报了一遍。再往后又讲十常侍乱政、黄巾军作乱……

虽然第一回刘关张都出场了,但他们的戏份很少,其他角色像走马灯似的,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我数了一下,第一回出现的大小人物,居然有40个左右,换谁谁脑袋不得懵?

《三国演义》第一回

最没意思的是《水浒传》的开头,明明整本书主要讲的是梁山好汉,却用整整一回说了一个一点都不精彩的故事,叫“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不但无聊,而且跟主体故事没啥关系。

《三水浒传》第一回

相比其他几本书,《西游记》算是主角出场最早的,才铺垫四百字就讲到花果山,六百字以后孙悟空就出生了。

不过,《西游记》正文里无聊的段落比其他几本书更多,而且有的比较难懂。比如,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西游记》第一回

还有整本书当中,插入了很多谈禅论道的段落,甚至把大段的佛经原文插在人物的语言里,让人禁不住怀疑:这作者莫非也是写网文出身,要靠字数来算稿费?

四大名著可是文学史上的明珠,是最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它们这些“无聊”的段落,该怎么理解?怎样才是四大名著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放过开头

四大名著都是章回体小说,模拟的是“说书”场景,除了《红楼梦》,其他几本都是经过一代代说书人的积累,才最终成书。

像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他们只是在前人基础上加工成了现在的样子。

《红楼梦》虽是曹雪芹原创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读”而不是“听”,但还是在形式上保留了说书的特点。

听书不像我们在家看电视剧那样,第一集就让主角出场。

在说书的场合,都需要演员通过“垫话”的方式来热身。

就像是商场要炒店的时候,得先用很长时间放音乐、唱歌跳舞敲锣打鼓,等观众多了,才开始进入正题。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德云社小剧场日常演出,一般一开始的节目是快板、贯口表演,等观众进入了状态,坐踏实了,才安排更精彩的节目。

说书也一样,没见过一上来就把最精彩的部分亮出来的。

在说书的时候,有一些固定套路的开场白,说书人天花乱坠讲一通,或是从三皇五帝捋历史,或是讲古人的天地观,或是讲一些异兆谶语,其实不需要观众懂他说的内容,只是为了摆开架子,向观众传达信号——

第一,我要说书了,大家快来围观呀!

第二,我的嘴皮子很溜哦,我的基本功很扎实哦,我是个说书的内行哦!

所以,在带领孩子读四大名著的时候,我们大可以先把开头放过,尽快进入主要情节即可。

先看名场面

很多孩子可能会被名著的大部头体量给吓到,没有勇气去翻。其实,这几部名著的好处是,都是章回体,每回的情节相对独立,所以孩子是可以跳着读的。

比如我们孩子读《西游记》,最先读到的不是开头,而是这样一段——

《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这口语化的语言,幽默的场景,是不是一下子让孩子哈哈大笑?

不过,这里也要特别强调一下,小五妈虽然支持让孩子“跳着读”,但绝不是支持让孩子读“删节版”。

“跳着读原著”,是相当于看一个美女,孩子可能只注意到她的大眼睛、长头发、小酒窝等部位很美,等长大了才发现她的皮肤、身材、气质、谈吐都是那么美。

而看“删节版名著”,是相当于看一个网红照着美女的样子做的“仿妆”,看封面像是那么回事,一变动镜头角度,一关滤镜,一做表情,就完全看不出美感了。

孩子跳着读名著的时候,虽然其他部分没有读,但其实在翻书的时候,还是会对其他段落混个眼熟。

等孩子对整本书产生了兴趣,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消化其他部分。

比如我最初读《红楼梦》,是专拣宝黛钗出场的段落来读。

但是,等我喜欢上了这本书,我就把里边的建筑、用品、诗词、对联,全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连每个人出场穿什么衣服都能背下来,还专门去查资料,看看王熙凤穿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到底长什么样。

那么,怎么选名场面呢?小学生读起来,优先原则就是选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场面热闹的。

比如三国演义,语言的文言文特征很突出,比其他几本要难读,但是我们先读温酒斩华雄、长坂坡、赤壁之战、甘露寺这些热闹场面,就很容易读进去了。还有水浒传,先读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

而西游记,整本书都是以热闹场面为主,精彩回目比较多,这里就不举例了。但是我可以帮大家避开两个不精彩的,一个是取经女儿国,一个是天竺收玉兔,这两回,电视剧很好看,但原著很平淡,大家翻一翻就知道了。

怎么看待名著的各种版本

其实,四大名著已经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它们渗透在我们接触的艺术品、方言俗语、表演艺术等各种活动中。

虽然孩子小学才开始读原著,但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却可以从很小就开始了。

看动画片、看影视剧,看那种只有十来页的绘本,其实都是在读名著。

小五最爱看的《大闹天宫》绘本

在这里我特别推荐一下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大家如果看原著费劲,可以先看一遍电视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文字诞生以前,人们用声音、用图画来传播信息。接下来是文字时代,这个时代有几千年之久,我们形成了对文字的崇拜传统。但现在,我们处在了文字和多媒体交汇的时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传承文明。

看电视剧,可以对照原著,看看电视剧做了哪些情节的增删,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做?电视剧比原著少了哪些对话,又比原著多了哪些对话?会有很大收获的。

“俺也一样!”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比如,这几句影视剧经典台词,其实都是原著里没有的。但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也是因为影视剧改编者,深入研究了原著,做了符合原著人物设定的再创作。

最后说到纸质书的版本。

名著的各种改编版,数不胜数,因为是公版书,谁都可以出。

我的观点是:希望中小学生尽量不读“删节版”的名著,但支持低幼年龄的孩子看基于原著“名场面片段”创作的图画书。

比如买一些以西游记经典回目为标题的绘本,大家就不必纠结跟原著文字的差异,只要孩子喜欢书的画风,买它就是了。

我买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故事

这里,小五妈再次强调,不管家里有多少其他版本,一定一定要备一套原著版本。

而原著版本里,我最推荐的,当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套,具体原因在《小五妈最强选书攻略:一篇文告诉你,名著版本到底应该怎么选》这篇文章里已经说了。

这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版本,现在有新出的有声版(不是改编故事,不是机器人朗读,而是超强播音员阵容对全本原文的人肉朗读),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入手了。

当然,除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还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是孩子必读的。明天我会趁着梳理这个书单的机会,给大家好好聊聊选书的逻辑。

现在正好赶上当当活动力度大,小五妈专属优惠券也就位了,已经把小五妈以前推荐的书加进购物车的,也可以做好准备了。明天见!

本文包含商业推广内容

小五妈提醒大家理性消费

(部分图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