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地区民国时的卷烟厂和建国初期的烟店

抗日战争期间,乌龙集一带即有“淮滨镇”一称。民国时的淮滨地界,兵荒马乱,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地方工业长期落后。不仅农村民不聊生,而且城镇也萧杀凄凉,淮滨工厂不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淮滨当地士绅见烟草工业利厚可图,先后开办小烟厂5个:城关有“永丰“和“四民”烟厂,栏杆有“民生”烟厂,赵集有“新生”烟厂,三河尖有“潘作芝”烟厂,各厂拥有手摇卷烟机、切丝机各一台。五个烟厂共有工人256人,日产卷烟60件左右,年产值达80万元,主要卷烟品种有“弥来佛”,“金鼎”、“民生”、“四民”、“永丰”牌香烟。销往息县、潢川、固始和安徽等地。1948年因欠官税,先后倒闭。

所谓“纸烟”,是老百姓对卷烟的叫法,也叫“卷烟”、“烟卷儿”,后来又叫“洋烟”。

解放前,乌龙集的烟民们吸的都是“毛烟儿”。所谓“毛烟儿”是烟匠们把经过烘烤工艺处理后的烟叶,用专用烟刀切成的非常精细的烟丝绒。因为吸毛烟儿有“水烟壶”、“旱烟杆”两种工具,故吸毛烟儿又被称之为“吸水烟”和“吸旱烟”。

2.jpg (9.3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0-4-25 23:30 上传

水烟壶

wKhQdFR8FcSES7CaAAAAAH6FvfE179.jpg (69.1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0-4-25 23:29 上传

旱烟杆

解放初期,乌龙集第一家私营股份合资,企、商合一的卷烟生产与销售店——“三友纸烟店”隆重挂牌开业。

三友纸烟店是乌龙集上一位窨智的商人李润田筹划、谋合兴办的。李 川田,原名李富贤,号“润田”,生于1919年,乌龙集港北南大街人;是一个思维敏捷,富有远见的商贾。

乌龙集解放初期,当时卷烟生产和销售己经在南、北方城市广泛普及,有少量烟卷儿由船民陆续从水路捎带到乌龙集,为集上个别烟民所吸用。烟卷儿 的社会普及大有向城市周围蔓延的趋势。李润田敏锐的看准了这一商机。他深知, 卷烟替代毛烟儿,在乌龙集是早晚的事儿,不如宜早不宜迟,抢先一步,干好 这一商业。于是,他开始运筹和实施起了一个在乌龙集上生产、销售纸烟的规划。

李润田知道,要干好这件事,资金是关键,仅凭自己的实力是有限的,必须联合有志商友,股份合资,方能成其大事。于是,他首先找到了集上商界同仁,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刘炳贵、高鹏举二人,交流商机信息,提出设想规划,征求合作支持。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兴办一个企、商合一的纸烟店。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店面字号就命名为“三友”。“三友”意在表明三人同心同德,坚定不移办好纸烟店的决心。三人积极入股合资,很快筹集了办店所需资金。

即然认定了,就说干就干。他们立即去阜阳购置了数台卷烟机械,并与阜阳方面谈定了为其代理销售香烟的经营业务。

回来后,很快腾出店面房屋和生产作坊;招收了贾连堂、杨树森、黄树兰等一批作坊卷烟工人。经过培训,很快投入了卷烟生产。所谓“纸烟”,就是 把切好的烟丝(绒)用白纸卷成卷条,再用切刀切成小段。《三友》卷烟店当 时所制纸烟皆为无牌白纸烟卷。

终于,三友纸烟店字号匾额高挂门头之上,在鞭炮声中隆重开业。烟店一开张,便门庭若市,生意红火,供不应求。一些零售烟贩每天都是早早的排队购货。

为保证阜阳方面香烟的及时供应,三友纸烟店专门组织了一支挑夫队, 其中有陈旭文、陈厚一、刘昇华等。他们挑着担子凭脚力往返于乌龙集至阜阳道上,一次运货单程就需三天,甚是辛苦。

三友纸烟店把从阜阳购进挑运过来的《兰花》、《黄金叶》、《老刀》、《炮台》、 《哈德门》等名牌香烟同时投放市场,销量非常可观,大受市场欢迎。

三友纸烟店在乌龙集经营了好多年,生意始终红火,一是因为卷烟是 取代“毛烟儿”的新生产品;二是因为店上经营有方,价格合理;三是因为是 独家家经营,无竞争对手,所以,使得“三友”纸烟店经营长兴不衰。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加之大量牌照香烟流入本地市场。三友制烟作坊被迫停产,直至自然解体。

参考文献:
淮滨解放前私人小烟厂的兴衰
三友纸烟店.李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