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乡土记忆】那些年我们过节

作者   李翠林

丹水扬花送少年,

几多趣事伴娇妍。

般般甘苦随流去,

怀抱相思夜入眠。

刘庆庆题

晋城记忆:那时我们过节

最难忘那些年的元旦节

❀  李翠林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有许多难忘的故事和人物,使我最难忘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几年的元旦节。

我是在农村上小学,那时生活清贫,学校很关心自己的学生,每年的元旦节那天,一至七年级的学生都要统一在学校吃一顿大锅饭,美美吃上一顿,用这样的形式来庆祝元旦节日。

记得那时候上学基本上都是以劳动为主,学习为辅,因为学校里的老师领着学生开荒种地,每年学校喂有一头猪,平时经常学生勤工俭学砸石子卖给工程队,以此能免除学生一部分学杂费,利用暑假秋假到地里捡麦穗拾杂粮,交到学校,打了粮食磨了面,元旦节杀了猪蒸上白面馍做一锅肉川汤犒劳学生,共庆新年。元旦节这天上午,我们早早的来到学校等待老师分配我们入户帮军烈属或孤寡老人做好事,抬水或打扫卫生,任务完成后回到学校排队打饭,每人一碗川汤一个白面馍,那时候大多数家庭都是生活条件差,一年吃不到一次肉,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吃一次,白面馍馍也是吃稀罕,所以,同学们对每年一次的聚餐吃好饭很珍惜,个个都是积极参与献爱心做好事活动,完成任务迅速回到学校,老师说:“大家可以在学校教室吃,最后锅里要有余剩的话还可以加半碗的。”虽然老师用“加半碗”的词来引诱,但同学们还是舍不得一个人吃了这碗美餐,无论家离学校多远都要端回家去让家里的爸爸妈妈和没上学的弟弟妹妹们品尝一下自己劳动换来的成果,一个白面馍每人都要分给他们一角吃,当然了,爸爸妈妈是舍不得吃一嘴的,站在旁边乐呵呵的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吃完才放心,高兴的像自己也吃到了一样心欢喜。

上五年级的元旦过的非常特别,当我们像往年一样帮孤寡老人抬满水缸水迅速回到学校等待享受美餐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今年元旦吃大锅饭前先吃一锅“忆苦思甜”饭,也就是用碾米糠和谷糠混合在一起熬的糠糊糊饭意思是回忆在旧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想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每人一个碗糠糊糊,每年级端一锅在教室里老师看着喝,谁先喝完谁就先吃大锅饭,因为有好饭的诱惑,同学们不得不抢着喝糠糊糊,谁知只喝了一口,粗糙的糠皮就卡到了嗓子眼,教室里一片呛嗓发出的咳咳咔咔的声音,咳也咳不出,吐也吐不出来,实在是难下咽,这时,只见孙成宝同学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端着刚喝过糊糊的碗走到老师跟前,要求再盛一碗喝,同学们都看着他呼溜溜不一会功夫把第二碗糠糊糊喝的一点不剩,老师说:“都向孙成宝同学学习!大家鼓掌 ”于是,大家放下碗筷拍手叫好,顿时,教室里欢呼声掌声响起一片,同学们自觉的把自己碗里的忆苦饭憋着气都喝完了。

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现在日子好过了,但也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记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只有这样,我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

通过那次“忆苦思甜”饭,同学们受到很大启发,懂得了幸福生活来自不易,过去有些人因吃不上饭而饿死,今天我们能吃上香喷喷的饭菜和白面馍馍,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珍惜今天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

1976年上六年级的时候,班里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她是新调来的校长的女儿,名叫焦梅梅,老师分她和我同桌,她高个子,人也实在,很快我和她成了要好的朋友,转眼秋去冬来,元旦节快到了,元旦节前两天,学校要请厨师蒸馒头为元旦节学生会餐做准备,元旦前一天蒸馍,老师派我和焦梅梅把出笼的热馍从西北角处的厨房里用米筛抬到东北角处的小屋子里,然后一个个摆到铺在地上的凉席上让它凉冷后再装箱,蒸一笼抬一笼,大约抬了十几笼的时候,时间也快中午了,我俩又饥又累,看着满地的白面馍馍更是饥肠辘辘垂涎三尺,趁下一笼没蒸熟的空当,我俩坐在小屋子的地上稍作休息,闻着热馒头的香味,我俩不由自主添了一下嘴唇动了小心思,焦梅梅小声的和我说了 一句:“咱俩人偷吃一个吧?”我当时愣了一下说:“会不会老师记着多少数的,咱吃了少了一个被老师发现要追究咱俩人办?”焦梅梅接着说:“管他那么多干嘛,咱俩分吃一个不会犯多大错吧。”我心里暗暗盘算了一下:人家是校长的女儿,她说敢吃我怕啥的,真要挨批评也是两个人都批的,校长还能不庇护一下?想到这里,我回答说:“那好吧,咱不要说出去就行了。”于是,我俩关好那个小屋子的门,一个馒头分两半狼吞虎咽吃了起来,三两嘴就吃完了,确保最后一口完全吞下肚子里去了才抹了抹嘴巴,商量好了出去嘴就不敢动了,看老师和同学们发现我们像刚吃过东西的样子。更要保守秘密不要声张出去。

元旦过后,后来的几年在校生涯中从没和谁说起过这事,包括毕业后的几十年里,和老同学聚会谈起在学校的事也没有透露过偷吃馍馍这件事,今天大胆的分享给大家了。

现在回忆起童年的这些趣事,感觉童真真傻但傻的可爱… …

(0)

相关推荐

  • 东平县佛山小学韩路遥,学校体育节上双语主持展风采,被同学们称为“小小翻译家”,真是太有才了

    [东原快讯] 他叫韩路遥,今年11岁,是来自佛山小学五年级八班的一名小学生,他阳光,活泼思维敏捷,学习上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总有一股韧劲,他喜欢英语,书法,弹琴,唱歌,多次在学校开展的英语口语大赛和学 ...

  • 【西散原创】郭兴华作品 | 梦回古城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临涣这座千年古城,虽然我现在不在那里居 ...

  • 饶学锋:​痛苦回忆.小 学 的 经 历

    痛苦回忆.               小  学  的  经  历 文/饶学锋 1950年腊月廿三(也就是1951年1月30日)传说中的这一天是灶神菩萨上天的日子,但我却在那一天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 ...

  • 【广东】刘昕延《我的学校》指导老师:陈月乔

    我的学校 湛江市第二中学小学部 三年级 刘昕延 阳光明媚的早晨,从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从人头涌动的小巷里,走来了一群群小学生,他们有的坐着爸爸的小汽车,有的坐着妈妈的电动车,还有的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有说有 ...

  • 传承中华文明,涵养人文精神 ——在“纪念世界读书日”集会上的讲话

    那年杏花微雨,春光迷离 落笔花香伴诗书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 ...

  • 【广东】熊静怡《开学第一天》指导老师:林燕玲

    开学第一天 东华小学东城校区二年级 熊静怡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外面阳光灿烂,我心里却郁郁寡欢,因为吃完午饭,我就要坐校车去学校了,而且要在学校整整五天,才能回家!一个长长的寒假,在家太舒服了,我很不想 ...

  • 晋城一中优秀毕业生王瑞枝:越努力,越幸运

    三年前,中考失利的王瑞枝,未能达到晋城一中指标分,却凭借信息学特长生身份幸运挤进一中大门.高中三年,她同样没有在信息学方面展现过人的天赋,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重点大学,收获了满意的结局.一路走来,充满 ...

  • 乡土记忆之四十三:收油菜

    农家五月忙.早稻刚插完,就又要收油菜了. 油菜全部呈金黄色.壳快要裂开时,就可以采收了.时间,一般是清早就开始.太阳刚出来,威力不大:油菜籽壳沾着露水,不会开裂.裹在里面的油菜籽,"蹦跶&q ...

  • 乡土记忆:涧河,溺水

    家乡的村边,流淌着的是涧河,一条不出名的河.一路向东奔流到洛阳,注入洛河,再注入黄河.涧河的水流量不大,但也从没有干涸过,即使是非常干旱的年节,仍然保留着一定的流量,灌溉着河两岸的庄稼.菜园. 涧河自 ...

  • 乡土记忆:自成一派的爸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家也一样.小时候我和妹妹坚决站在妈妈的一边,爸爸是自成一派滴.有什么好吃滴,总是看不到爸爸吃,我和妹妹也没有想过给爸爸,和我们一派的妈妈也只是被我们问候一下,有时候问候也省了. ...

  • 吕方平||乡土记忆

    乡土记忆 文/吕方平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初中时代在一个秋假里写的一首稚嫩小诗: 我是农民的儿子 血液中流淌父辈的沧桑 当土地躁动成熟的气息 当秋水倒映农家的繁忙 我却在父亲的训斥声里 背起书包 走向 ...

  • 面临瓦解的乡土记忆

    国庆节,四姨的儿子结婚,我参加了婚礼,因为农村搬迁,结婚的姨弟婚房布置在镇上的商品房里,请客的地点也是镇上的饭店.农村结婚的风俗习惯基本没了,都学城里人那一套.美其名曰新事新办.不过他们还启用花轿抬新 ...

  • 路喆:掰 苞 谷【我的乡土记忆之一】

           掰 苞 谷    [我的乡土记忆之一]      文/路喆  ("白河观潮"公众号特邀作者) 我不善干农活,姊妹几个中我是老幺,也是干农活最少的.但在1988年的秋天 ...

  • 《怀旧烟台老品牌》(四)《“莱阳白干”:抹不去的乡土记忆》

    《怀旧烟台老品牌》(四)《“莱阳白干”:抹不去的乡土记忆》

  • 王永武:乡土记忆(外一首)| 原乡文学奖征文(诗歌)

    乡土记忆(外一首) --为故乡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荣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作 王永武 记忆中煴热的黄沙 被母亲从炒锅里盛起 装入土布做成的襁褓 缠绕进童年的无邪 深深沁入 ...

  • ​乡土记忆之西关旧事:无名碑下的思念

    乡土记忆之西关旧事(连载之二) 无名碑下的思念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悲壮的故事,也是一个被岁月埋藏很久的故事,一个深深遗憾和永久怀念的故事.五十多年来,我的母亲曾对她的儿女们多次叙述过那件刻骨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