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屯溪老大桥,看到一篇好文章......
10月22日,黄山市中心城区三江口的屯溪镇海桥(老大桥)修缮现场,传统形制的桥梁已成型,桥面施工在紧张进行。施工方力争11月底到12月间完成老大桥修缮工程,前提是工期服从质量。
屯溪老大桥是连系屯溪和黎阳的主要交通桥梁,更是城市人文地标,其以古朴造型、雄伟身姿、沧桑模样,备受重视。
老大桥承载了数百年的人来车往,历史与人间烟火记忆丰富了屯溪人的精神生活。屯溪人对老大桥有着丰富情感,很多外地来屯溪定居的朋友以及热爱徽州及徽州文化的朋友对屯溪老大桥也很钟爱。2020年7月7日老大桥被水毁后,万人痛心,大家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老大桥水毁后,黄山市官方立即启动石料构件的打捞以及重修工作,并得到省里重视,国家文物局给与了资金保障。
大桥重建过程中,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人说老大桥再也恢复不了以前模样了,也有人称老大桥以前能屹立三江口上几百年,担心新桥的使用时间会不如老桥久远。
老大桥 资料图
徽州文物设计公司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朱志忠先生参与了屯溪镇海桥重修设计工作,近日在其论文《屯溪镇海桥水毁重修设计概述及其思考》中,详细介绍了该桥的前世今生,考据扎实,内容详实。
据该文介绍,该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历史记载是戴时亮始建,也有史料称是戴广宪倡建。对此,徽学专家陈平民先生也有考据,称戴时亮1588年生,1618年去世,从时间推断建桥者应为戴广宪。
崇祯《休宁戴氏族谱·隆阜村居之图》局部
镇海桥更早以前又称为屯浦桥。称“老大桥”,是相对于1966年建成的新安江大桥而言的。明清以来,屯溪以八家栈为发祥地,沿河自西向东,从渔埠头到盐埠头,先河街,后正街,再后街的逐步发展。街道未形成以前,屯溪老大桥便是街。屯溪街道初具规模后,这里仍是重要集市,各种日用杂物、小吃、古玩等摊位林立,故又称为“桥街”。
徽州地区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每年6~7月的梅雨季是主要洪水季。洪水太大,桥就可能被冲毁。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镇海桥水毁,后由程子谦出资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再遭水毁,程子谦再修。
清光绪九年,镇海桥因局部毁坏大修。从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到十四年(1888年)十月,历时5年告成。这次的镇海桥部分毁圮维修,留下桥记一册,详细记载了大桥募捐、处理用地纠纷、大桥详细尺寸丈量等过程(这些历史数据已应用到修缮设计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可见,屯溪镇海桥建成后就命运多舛,历经多次水毁或局部毁坏。不过,在程子谦第二次重修至今已300多年的历史中,古桥能够存续这么多时间,说明重修时的设计用工精细。
1966年8月拆除老大桥两端历代复修碑记(含朱彝尊记);1983年,升高老大桥两端路面,降低坡度,以利车辆通行,车辆限载13吨;1990年,桥面翻修,禁止机动车辆通行,同时修缮西端受损桥墩,并进行桥墩保护措施。
另外,根据朱志忠的分析,明代嘉靖之前的屯溪桥应为纯木栈桥或石墩木梁桥。到了明嘉靖十五年所创建镇海桥为多孔石拱桥,奠定了484年来镇海桥的基本形制。据崇祯《休宁戴氏族谱》隆阜村居之图载石桥六墩七孔,望柱栏杆。中为四角攒尖亭,曰“霞标亭”,霞标是指高峻的挺立之物。亭四面为墙,中为门洞,两侧设圆窗,以眺江景,桥头建有重檐歇山门楼。水岸商铺林立,江面樯帆如云,一派繁荣景象。
《天民报图画副刊》大桥照片
康熙《休宁县志》“屯浦归帆”图内镇海桥石桥六墩七孔,望柱栏杆。中央无亭,东侧桥头为单檐两披水桥亭,阔三开间,中为门洞,次间设圆窗。岸上为干栏式商铺,鳞次栉比。
至清中叶,道光《休宁县志》“屯浦归帆”图内桥身六墩七孔,望柱式栏杆依旧,中央及桥头均已无亭,然桥上棚铺林立,行人如织,江面舟楫穿梭,足见商业蓬勃发展之气象。
从道光《休宁县志》“屯浦归帆”图可知,其时已无亭,可知中央桥亭早已拆除。
民国初年,桥面中央栏杆破损,但亦为望柱式。1926年,《天民报图画副刊》所刊屯溪老大桥照片显示,栏杆已改为非望柱式罗汉栏杆,桥上有棚铺,东桥头有单檐歇山亭,与光绪有桥亭的记载吻合,应为清末重修。
上世纪70年代,桥上无建筑,桥头为多级台阶,罗汉栏杆随台阶坡度斜下。上世纪80年代,升高老大桥两端路面,以利车辆通行。
由此可见,屯溪老大桥的主体一直没变,但是桥面和栏杆等随着不同时期的修缮等是有变迁的。
朱志忠先生的论文称,镇海桥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过的。为了确保拱脚稳定,选择厚墩构造,抵抗水流浮力及水平推力,可见古人因地制宜的经验及智慧。
桥体的墩身、分水尖、拱券、侧墙均为休宁本地红砂岩砌筑,局部夹杂少量历史上维修添补的白麻。石材表面均凿有錾道。桥身多为顺砌,少量丁砌。为了抵抗水流对内部填料的洗刷和冲击,其墙身灰缝致密,特别是墩身金刚墙,砌筑时白灰挤浆,可谓密不透风。桥面石板采用青石,表面平整,栏板采用茶园石。
值得一提的是,镇海桥栏板为上下二道条石榫接干砌,除边券外,在各每券顶位置的栏板底部凿有6个壶门排水孔,栏板石料接缝处多用铁扒锔固定。
另外,在填腹石内部,打捞出刻字石料、望柱、经幢等石构件。刻字石料多为单字,应为桥工首人的姓或名,在徽州明代,常有“物勒工名”的做法,而至清代逐渐式微,故推测其为明代石料。
打捞出的望柱有两种式样,其一为莲花柱头,柱身方形,有栏板卯眼,表面较为粗犷;其二为覆斗式柱头,表面较细。打捞出的经幢有二,其一八边形,上刻有如来佛像,下部刻有“南无”字样;其二亦八边形,上阴刻有“☐来业火鬼”等字样,并在一面落有戴氏等人名款识,漫漶不清。这些构件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镇海桥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后续的石料清理及残留的4#墩中,陆续在分水尖石发现3处压胜用“铁蜈蚣”
2021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专业人员对镇海桥的4#墩进行考古清理,。经考古发掘,发现4#墩底部堆积由下而上依次为:自然堆积层、灰土(三合土)层、木桩层、石基层、黄土层。在黄土层下发现铜元三枚,叠摞状出土于台基尾部右侧,为民国时期湖南省造嘉禾双旗铜元。
注:本文绝大多数内容引用于朱志忠先生的论文《屯溪镇海桥水毁重修设计概述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