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一匹马

1

小姜满头大汗抱球从走廊西头跑来,正碰上东头走来的班主任我。他紧跑几步进教室,拿一摞手抄报又跑出来——

“还跑来跑去,快上课了!”

“手抄报还没摆上”,他指了指“学习园地”。我一进教室,同学们哈哈大笑——他历史作业还没收到呢!

小姜用所有课间打篮球的光荣事迹已经被批第三回了。为了这项酷爱,课间十分钟他也要从四楼跑到篮球场玩几把。

他正忙着摆手抄报,还警觉地四下看,摆得也不齐整。我飞起一脚,朝他屁股踢去——他居然灵巧地跑开了,嘻嘻笑着承认错误。

事情处理至此,可以结束。然而,“处理问题”不是教育。教育应该是深层的,及时的。知道错是第一步,要让学生知道对,怎样才对。教育者要抓住机会,及时跟进,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层而持久的影响。教育不是一时批判,而是长久的艺术影响。


2

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良马见鞭影而行。摆完历史手抄报,他进教室朝自己座位走。

我让他停下,念黑板上的字。他很乖地念完,又准备走。我请他给大家解释一下。他就解释:好-马啊看见鞭子影就走……

我表扬他解释得不错,然后说:结合你今天的行为,再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写这句话让你念。同学们开始小声地笑。

“我今天作业没收手抄报没摆,犯了两个错误——今后不会再犯了。”同学们再次笑起来。

“但是,你说的和我写的这句话没关系吧……”我给了他半分钟思考。他挠着头不知我想干什么。

我拿起粉笔,指着那句话,解释给他听——

我今天没收作业,没摆手抄报,老师催了才赶紧做起来。这就像有些马一样,得鞭子抽着才开始奔跑,而良马是不会这样的,眼的余光看见鞭子就开始奔跑。我今后要做一匹宝马良驹,积极主动去做事情,再也不能等班主任踢我了。

他和同学们都笑了。我又问他:你的解释为什么不过关?他挠挠头。我提示他:给你面批的作文,记得我说什么毛病了吗?——文不对题!这回他回答对了。

刚刚结束的月考作文,以“收获”为话题,他起的题目是《彼时尚有荣光在》。诡异而执着。

进行完这些,一共用了三分钟。小姜的汗淌了满脸,门口历史老师的到来,给他解了围。他看看门口又看看我,准备归位。

“等等——拿上这支粉笔,抽空雕刻一匹马!”他呆在原地,而我扬长而去。


3

教育家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前提是老师作过这样的示范。知识的举一反三容易,但大多平面,如一个加偏旁部首语于一“日”字,不过“杲、旦、杳、莫”一类,教育的举一反三需要更深入的联想迁移,当为立体。比如汪曾祺小时被父母当做“惯宝宝”,家里人怕他长不大,认了好几个干妈,还在庙和道观里都记了名(汪曾祺法名“海鳖”),如果几个干妈和尚道士对汪曾祺实施教育,这教育就是立体的,深层的。

然而,那是多方对一方,而教师当是“干妈与和尚道士”的合体,才可以举一反三。

历史课代表小姜,能雕刻一匹马么?


4

请小姜雕刻一匹马的初衷,来源于正在大学学习运动康复的小董。我在他高三的某个课间,发现桌上几个粉笔头,被雕成大卫凯撒的模样。这也算解压方式吧,我赞扬了两件艺术品和他的创造力,并将其中一个永久保存。

小姜果然不负众望,第二天课前三分钟演讲刚结束,他就起身送来“一匹马”。同学报以掌声,他频频点头,示意大家安静低调。刚要转身走,我叫住他。

“这平面的勾勾画画是雕刻吗?你觉得雕刻有几种技法,写黑板上。”

小姜僵了——班主任和他的“恩怨”还没结束。

在同学们小声提示下,他在黑板上写了“浮雕、镂雕”。我加上“圆雕、透雕”,并表扬他居然会写“金石可镂”的“镂”,并问他从雕刻材料上分,见过哪些雕刻啊。

他想想说,木雕、石雕……有同学提示砖雕他也加上,还有人喊出“牙雕”。我再问,你雕刻的这匹马是……

“粉笔头雕,浮雕!”我再问同学们——还有吗?

“肉雕,圆雕!”哈哈……

教育永不停歇,艺术之美就会自然而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