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福建状元背后的逸闻趣事你一定没听说过!
众所周知
科举考试
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
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
一个地方若是出了个状元
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今天
小档与大家聊聊
一些福建状元的逸闻趣事~
年纪最小的状元
丁显
丁显(1367~1398年),字彦伟,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崇政里(今莒口镇茶布村)人。
丁显自幼聪慧超人,博通经史。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恢复科举考试,丁显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礼部会试取士472人。黄子澄居第一,练子宁第二,第三名花纶为浙江解元。三月廷试,太祖亲自为策问这一学科的试卷出题,阅卷官拟奏花纶第一,练子宁第二,黄子澄第三。当时民间流传童谣:“黄练花,花练黄。”起初大家不明其意,待阅卷官所拟名次与童谣一致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在唱名(科举时代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的头天晚上,明太祖朱元璋夜里梦见殿前有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坠地。
殿试后,主考官把拟好名次的考卷呈上,朱元璋逐一阅视,对前几份考卷都不太满意。当看到丁显的试卷时,认为“丁”字与梦中的“钉”相通,十分高兴,因此钦定丁显为状元。
丁显中状元时,年仅18岁,是历代状元及第时年龄最小的一个。
运气最好的状元
陈诚之
陈诚之(1093~1170年),字景明。福建省长乐人,居于闽县(今福建闽侯)九仙山。
在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壬戌科举时,陈诚之在策论一科中的答题表现虽令宰相秦桧大为满意,但在唱名时,主考官为迎合秦桧,初定第一名为秦桧的养子秦熺,陈诚之当时排在第二名。与秦熺同榜的还有秦桧的两个侄子。《宋史·李浩传》载:“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一时间朝野舆论哗然。有几个胆大的优伶编演了一出讽刺小品,说是韩信当考官,因此才收得“三秦”。
由于当时秦熺已有官职,且父亲是当朝宰相,按照惯例来说应该避嫌。秦桧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惺惺作态,出面“引故事辞”,于是,陈诚之就幸运地成为了状元。
最倒霉的状元
陈䢿
陈䢿(1362~1397年),字安仲,号叔恭,福州闽县(今闽侯县)人。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䢿高中状元后,同时上榜的五十二人全部是南方人,落榜的北方人不服气,认为此事有蹊跷。虽然这次取士完全遵循公平原则,但北方的士子们越闹越厉害,矛头直指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人,认为南方主考官偏袒南方士子。
迫不得已,同时也犯了猜忌心的明太祖朱元璋决定一查到底,于是派前科状元张信等翰林高才重新阅卷,朱元璋还让新科状元陈䢿、榜眼尹昌隆、探花刘仕谔也加入到了重新阅卷队伍。
尹昌隆是个明白人,洞悉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想让北方士子入榜,他的回复朱元璋比较满意。但是,张信、陈䢿的回复却是北方士子文理不通,而且多有犯禁之语,跟刘三吾的意见完全相同。
这下,朱元璋恼了,认为张信与刘三吾串通欺君,陈䢿与刘三吾有暗中勾当,于是一声令下,陈䢿被发配戍边,后被召回京师,终被处死。
从中状元到惨死,这中间只隔了一个多月。
地位最高的状元
陈文龙
陈文龙(1232~1277年),初名子龙,字德刚,号洞真,别号如心。其先祖陈俊卿为宋孝宗时名相。
陈子龙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乡学,宝祐四年(1256年)补进太学,以“能文章,负气节”而著称。
咸淳四年(1268年)戊辰科,陈子龙参加进士考试,廷试被选定为第一名,皇帝欣赏其文采飞扬,于是御笔改其名为“文龙”,赐字“君贲”,意思是皇帝的肱股、卫士,并破例加官,授予其宣义郎、镇东军节度判官的职位。
景炎二年(1277年),陈文龙兵败殉国。邑人为其立“宋丞相里第”坊,并于玉湖祠立像奉祀,建“二忠祠”祭祀陈瓒和陈文龙。明孝宗时追封为福州府城隍庙主神。明清两代,朝廷三次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康熙帝为褒扬陈文龙在发展中琉两国友好关系上之贡献,在原有“三次敕封水部尚书”的基础上,又加封“镇海王”(见阳岐尚书祖庙乾隆四十七年碑刻),陈文龙乃由内河保护神升格为海上保护神。
不看不知道
原来在状元的背后
还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逸闻
事实上
考试中常常存在诸多未知因素
能够影响最终的考试结果
人生亦是如此
所以
把握当下
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本文节选自福建省档案馆馆藏资料《福建古代历史文化博览》,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