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广东 ‖ “驿道三师”的光荣与梦想
【一】
虽然长期占据着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位置,但客观来看,广东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任务一点也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更加复杂和繁重。比如,广东的乡村中大多较好地保存着当地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这不但与广东乡村长期以来保持着较好的崇文重教的传统有关,而且是因为这些地区靠近珠三角和沿海港口,劳动力和人口流失明显,客观上使得这些乡村地区长期处于安静的停滞状态,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一些中西部省份那样,在低质量但快速的城镇化影响下,乡村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遭遇了严重破坏。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下,广东的乡村振兴尤其需要重视对乡村地区大量的历史建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将这些“安静的风景和沉默的文明”重新激活,在平等的、协同的、甚至是充满敬畏的原则和前提下,实现乡村资源与政策、产业和资本的对接,最终共同构成驱动乡村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和诉求,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介入和知识的普及,而且,这种介入应该是系统性、常态化、可持续的,并带有明显的公共属性甚至是公益属性的,而不是碎片化的、纯商业化的、纯项目化的和市场属性为主导的。这种介入,不仅要告诉当地村民、政府、相关投资机构和运营机构等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还要通过不断地努力,让当地的村民、政府、投资机构和运营机构等直接利益相关者意识到当地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独特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充分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发展自信和市场自信,进而主动地去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当然,乡村建设行动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建筑师、规划师和工程师可以说是关联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三类人才,并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和前提性——他们的全面和深度参与,不仅能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基础设施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等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还能够为乡村地区新一轮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柔性和隐性的人文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承、品牌传播、产品创意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支持,并通过他们的努力,为乡村振兴链接到更丰富的资源。
在此背景下,我们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并充分意识到广东省近年来积极地推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了。
“三师”专业志愿者缘起于2014年9月由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倡议并启动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从第一批自发参与的34人志愿者,到2016年12月以250人之多成立“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再到2020年4月正式登记成立“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如今已发展为拥有在册会员1095人,会员单位44家的合法化、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团体。
公开的资料显示,广东“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与人员、地方能人乡贤及相关行业单位组成;由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8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由此可见,该协会几乎包括了广东省在规划、建筑和勘察设计领域最专业的机构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机构,应该说能够很便捷的连接和调配广东省乃至全国在生态、乡建和文旅领域最专业的专家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家、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等。
据介绍,自协会成立以来,“三师”专业志愿者始终秉承“以专业之所长服务乡村”理念,在广东省民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和旅游厅、体育局等单位的共同支持指导下,积极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建设品质,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延续“美丽乡愁”,“共治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助力省定贫困村脱贫摘帽,已然成为广东乡村振兴事业上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考虑到这些年来“三师”专业志愿者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所提供的大量专业化服务、所发挥的多元而综合的价值以及最终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等,“驿道三师”一度成为针对这群人的形象称谓之一,并获得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广泛认可。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更是曾经深情寄语:“泥泞乡道有你们自驾车到乡村服务的'胎记’,败落的祖屋有你们的气息。正因如此,城乡相通,祖屋逢春。”
“几年来,专业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思想、知识、情怀、技术和时间,不仅直接参与并见证了南粤古驿道这一中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经典实践案例,也让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充满了乡愁和敬畏的大地之旅和田野调查中,获得了从技艺到精神的双重升华。”“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说。
【二】
作为“三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理念和活动的首倡者,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曾在其2015年的一份全国政协提案中对此活动的背景、逻辑、价值和意义有过系统而深刻的分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建筑特征,不同的建筑风格承载着不同的民俗,讲述着古老而不同的故事,徽派建筑、山西平遥民屋、傣族竹楼、客家围屋、潮州民居风格固然千差万别,天人合一的意境却随处可见;文化需要传承,建筑文化也不例外,若无传承,那些散落于乡野的古建筑随时会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而一段历史就此湮没无闻,若不发扬,以古建筑为根基的中华传统建筑则无法立足于现代,传之于后世。
然而,就他当时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是中国乡村风貌的保护及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缺乏基本的文档纪录和必要修缮,优秀传统工匠逐步流失,破坏性修复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传统建筑人才,千篇一律的简单民居遍地开花,传统建筑在乡村逐步边缘化。
“发动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三师下乡’,不仅是送知识、送规划,也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通过鼓励'三师下乡’,专业人才既能够在乡间发现古建筑,还能通过研究古建筑风格与细节特点,打捞古建筑上附着的文明范式,从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层面复兴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同时,乡村的古建筑科学保护、乡村建筑的规划与建设,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许瑞生在其2015年的一份政协提案中分析称。
由此逻辑出发,在其看来,“三师”下乡活动有利于推动建筑教育制度改革,关注乡土建筑,汲取传统建筑文化养分,另外,还促进政府公共政策更加接近基层需求。
纲举目张,守正出新。在后来的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和深度参与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具体实践中,广受好评并被一直坚持下来的创意之一就是“大师小筑”活动。
“如果您能够腾出宝贵时间,利用周末到乡村,选择一家农屋、一湾水塘、一片竹林、一埕晒谷场、一批农具、一处垃圾池、一道残墙,与村里的工匠一起动手,整理出一番美丽乡村景色,村民们会感激您的参与。”
2018年3月,许瑞生以“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师、'三师’专业志愿者”的身份向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和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发出倡议,吁请大师们腾出个人宝贵时间到乡村去,到古道边,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乡村建设,利用个人专业所长,积极投身到“广东美丽宜居乡村行动——农房改造示范项目”中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大地景观创作丰盛硕果。
始终强调自己“三师”专业志愿者身份的许瑞生认为,“师”,榜样者,令其他敬慕而模仿者;小筑可以是“居室”,“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筑”可以是古代乐器,“高祖击筑”;也可以是“筑室反耕”,长久之计;最重要“筑”的含义是修复,将土夯实,行动也。生态保护需要“共建、共治和共享”,共筑是要义,从小筑开始,才有长久之大。
自此,“大师小筑”,应运而生。
作为“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享誉已久的志愿奉献活动,“大师小筑”旨在发挥大师示范效应,用设计书写乡愁与情怀,为地方带去经济、文化、环境价值。自 2018 年首度开展以来,已有多位大师在信宜、清远、中山、韶关、珠海等地留下经典作品,这些出自大师之手的小体量建筑,有的成为整个项目的点睛之笔,有的甚至快速成为了项目所在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为当地带来了很好的综合收益。
“建筑设计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蕴含的经济、文化、环境价值是无限的,能用有限的设计创造无限的价值,这就是意义所在。农房改造是一个很小的作品,但由多个专家大师执笔,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三师”专业志愿者、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雄表示。
此前,以陈雄为核心的“三师”专业志愿者设计团队在著名的梅关古道,为了更好的满足驿站功能需求、提升当地环境品质、弘扬南粤古驿道文化,设计了一个新的驿站。经过多次现场勘查比较,新驿站选址整合旅游资源,反复研究兼顾多方需求,立足于当地乡土建筑语境,以现代的营造方式,建造了一座具有民居聚落形态特色的现代建筑,它承担了古驿道管理宣传、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功能,设有小商铺、小型展厅、驿站办公室等实体空间,为游人休憩与古驿道宣传提供了开放式场地,也是古村落当地居民聚集的场所。
作为“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的曾宪川表示,很显然,通过“三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为广东建设更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美丽宜居乡村提供了具体支撑。
【三】
“终于到达地处粤西的茂名信宜山背村,尽管之前已经通过媒体资料对山背村有所了解,现状却还是与其贫困村之名大相径庭:完全没有老宅子,尽管毛坯外墙略显简陋,家家户户却都是小楼林立。基础设施良好、卫生整洁,果林、田园规整划一,绿道、小溪蜿蜒,慈孝长廊、村民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让这个有三千多村民、五个核心自然村的村落颇有些文化特色。森林公园、生态体验园等合作经营项目,更显现了村民致富的开放意识。”
“眼前这一切让既定的'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融合发展互促互进’行动计划遭遇了困惑,却在接下来街头巷尾的行走中找到了新的答案。”
这是杜黎宏2018年去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山背村调研归来后所写日记中的一部分内容。在这次调研中,一度让杜黎宏感到无所适从的场景,不仅包括所调研乡村的现实村容村貌与自己来之前的想象之间存在巨大反差所带来的惊讶,还包括他在来之前所设计的行动计划突然失效所带来的心理落差。
杜黎宏现在是广东“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也是最早参与到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行动的专业志愿者之一。事实上,他2018年在山背村的调研经历也是其他“三师”专业志愿者在为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支持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面对突然出现的场景反差,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虽然当地村民、地方政府对他们报以充分的专业信任,但较高的专业素养、自觉的学术敬畏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不允许他们太过“任性”,必须要尽快调整心态,重新思考,并给出更具适配性的解决方案。
“今天的村民缺乏经济能力进行外观美化,而大师们尊重环境、因地制宜的外立面改造,正可以作为村民未来立面整治的示范样板。原有的绿道铺装生硬、易损,通过专业志愿者对取材、构造、美观的方案构思及展示,将会令绿道更美,并启发现场参与学生们的创造力。村委会宣传栏前面一块小坟地、以及相邻大树下摆卖农产品的阿婆,引起了专业志愿者的思考:能否将小坟地改造成一处摆卖、阅报的开放场所?几乎搁置的生态体验园工地上,一群孩子们在砖堆、铁架间开心地奔跑着,这一场景令专业志愿者提出:街头巷尾、包括即将建设的体育公园,应该充分考虑孩子们玩耍的需要。”杜黎宏在日记中写道。
在“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曾宪川看来,将专业知识与乡村营造方式、建筑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相结合,是“三师”下乡和参与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独特之处,这些年来,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广东乡村建设工作和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一点一滴将保护乡村的理念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方法渗透到村民心中,志愿者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志愿者宣传了如何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促使村干部和村民对本村落有价值的建筑重新认识,增强主动保护意识,传播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对申报文物保护工程中央补助专项资金立项工作,提供具体的技术咨询;结合村落中长远目标给予了具体的保护发展建议和指导,特别是针对村落价值高的建筑、构筑物和环境要素以及重点地段的保护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通过定向大赛和文创大赛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南粤古驿道的品牌影响力,还链接了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南粤古驿道及沿线村落的转型发展中去,并直接推动了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的重新认识。等等。
“三师”专业志愿者、广州天启正业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罗竑认为,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这个志愿者队伍由哪些人组成,能够提供什么服务,“三师”下乡已经变成一个平台,一个团队,集合全部志愿者的力量,提供更全面的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其实是一个集体,面对50个甚至100个村落,有一些村落可能没热情,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让他们慢慢理解;有热情的,我们就积极去对待,每一个志愿者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慢慢做一些成果,这样积累多了就很有示范意义。”罗竑说。
“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朱雪梅的体会是,志愿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志愿者和村民们互相学习的过程。志愿者进入乡村,就是向老祖宗学习。古老乡村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智慧,志愿者把学到的这些智慧再告诉村民,就会引发他们对自己乡村的自豪感,自然就会对这些东西有所重视,并且自觉保护起来,不在那些重要的地带进行建设。“乡村保护最重要的是村民重视,这一点是我们可持续保护乡村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作为一支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及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文物及博物馆工作者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组织一直致力于乡村服务,通过'美丽宜居乡村行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技术指导等持续性活动,以及在多个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项目中因形就势创意落地的'大师小筑’作品,逐步建立了定期服务乡村、服务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机制,对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南粤古驿道品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陈别介绍称。
【四】
2016年,广东省“三师”志愿者积极响应广东省号召,开启了助力南粤古驿道的体育建设工作。经过各方努力,截止到目前,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顺利走进粤西、粤北、粤东革命老区苏区等地区,在广阔的乡村“舞台”上频频亮相,并以迅猛的发展势头迅速成为全国瞩目的户外体育赛事品牌。
在赛事开展的过程中,“三师”专业志愿者持续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比赛场地选址、场地整理、比赛线路周边整治等提供技术指导,确保了赛事的顺利举办。此外,“三师”专业志愿者还鼓励引导当地村民主动为运动员及游客提供指引、介绍、农产品及工艺品展销等服务,激发村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将志愿服务精神散播到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赛事及活动增添了一抹独有的光彩。
“携手体育赛事,开展志愿服务,是'三师’专业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举措之一。五年多来,依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这一平台,'三师’专业志愿者协助各地开展环境风貌、基础设施、交通道路整治提升行动,给当地村民带来良好的人居环境;借着大赛热度推广大众体育活动,结合当地驿道资源推出不同难度星级、多种活动类型的打卡线路,助力发展乡村旅游;出资修复和开办国内第一家国内首家定向越野主题博物馆,进一步推广定向运动文化等等。”广东省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主任黄贤林表示。
2020年9月,受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委托,“三师”协会开展了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对纳入2020年工作范畴的重点线路进行“一对一”指导,对项目进度、工作质量、活化推广及资金使用等方面开展常态、及时、专业的技术指导,以保障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工作质量。
2020 年度, 241名志愿者们累计奔赴古驿道 51次,脚印遍布 18 市、31 县(市区)、96 镇(区),深入村庄 251 条,发出54篇技术指导反馈意见函和 51 篇新闻稿。
2021 年,南粤古驿道技术指导服务采用以片区牵头人为核心,专家组组长为主力,志愿者为补充的“片区责任制”模式,大片区下划分若干技术指导组,每组设2-3位专家组长,对位于该组对口地市的南粤古驿道、华南研学基地予以全周期技术支持。片区牵头人及其指定的片区助理对该片区各指导组相关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辅助参与技术指导的志愿者除专家任教高校的学生、任职单位的员工外,还新增了其他“三师”专业志愿者和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此外,在常规化技术指导的基础上,今年还增加了组织公众活动、举办课程培训、完成活化落地、推广地方经验等相关工作内容,鼓励志愿者队伍在片区牵头人和各专家组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地方筹划增值服务。
另外,为响应广东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总结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形成的“广东经验”,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指导活化实践,2020年8月,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式委托,“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牵头,组织包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7个课题组,共同开展了《南粤古驿道古道学基础理论课题研究项目》,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加系统、丰富和深入的理论支撑。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沿线村民+政府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模式,符合新时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而且,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种工作模式才是可持续的,不仅为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解决了很多现实的技术性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专业人才的常态化、系统性和公益性的介入,为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和广东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原二级巡视员方为民表示。
在我们看来,就像“三师”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首倡者许瑞生副省长所说,“建设美丽乡村,光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简单地把城市规划套用到乡村规划中来。'水泥森林’式的城市建筑风格不适合乡村,简陋的、缺乏历史沉淀的民居更载不动那记忆中的、故纸中的乡愁”,若干年后,大家就会发现,广东“三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不仅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出的合适的选择之一,而且,无论是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而言,还是对广东省的乡村振兴而言,其贡献和价值都是历史性。
(资料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