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 [http://1762556051.qzone.qq.com]
记得师承群里一位师叔说过一句话:把中医看得太复杂学不了中医,把中医看得太简单也学不了中医。赵老师说过:中医是直观的医学。经常提醒我们思考问题不要过于复杂。比如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老师提了个问题,肓俞穴为啥比天枢穴热,大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老师笑着说:因为肓俞离肚脐眼近呀。是的,有时中医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自然界不懂数理公式,却也运作的有条不紊。你可以用复杂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眼光去理解世界,但谈到运用,最终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而不是在于你的理论有多复杂。老师也说过学医之人最忌轻浮,不要让神话和传说蒙蔽了你的心智,一定要断除这些盲目崇拜和不切合实际的幼稚想法,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去学医和行医。
前面的引子比较长,因为从自己的学医经历来看,有过浮浅的心路历程,所幸及时遇见了老师,端正了方向,从这点来说自己是幸运的。另外从学医行医角度而言,容易有两种误区,一是不能在理论实践中运用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要么证型分的过于复杂,要么”创新”一些所谓新理念;二是临床中把中医机械简单化,要么以症状对方剂,务必要和原文的条目对上,忽视脉诊;要么以脉测病,完全不问诊,甚至以诊出病人的西医病名为炫耀。这些倾向都是要不得的,说严重点是对病患的不负责。医圣仲景尚且重视脉证并治,何况我们呢?
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古人论病论脉多从风开始。太阳主表,医圣也不例外,从太阳病开始谈起。太阳病的提纲很简单: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就这么一个太阳证,实际变化多端,临床起来如果没有扎实的伤寒功底,其实是容易混淆的。赵老师早年专治中风,对风的感受是极深的,从老师平日的医案乃至授课过程中,都自然地流露出极深的伤寒功底。
谈太阳证首先谈谈表里。这个表里学中医的人都知道是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可是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表里界限划分的太清或者混淆不清,比如认为只有外感病才需要表里辨证,教材中实际就犯了这么一个错误。可以想到如果这么局限的去理解表里,那么从病因分析乃至立方都可能表里混淆,乃至疗效差甚至延误病情。辨别表里,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简单地以浮沉定表里,或者以出现畏寒怕冷,头痛流涕这样的表症来区分表里。“有一分畏寒,便有一分表证”这句话是不能僵化理解的。表里辨证同气血辨证、层次辨证的本质是一样的,老师提到:教材中谈到如躯壳为里,脏腑为里。而这里的躯壳教材中描述的很含糊,也造成了不少学生临床中不会应用。而实际临床中,对于杂病而言,表里同病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所以面对皮肤、肌肉、筋、颈椎、腰椎、四肢、关节这些部位,出现发扬、酸困、麻木、拘紧、疼痛等症状时,要首先树立从表证考虑的意识。老师的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对临床指导意义非常大,可以说极大的扩展了很多内科杂症的治疗范围。这也正是孙老师临床中倡导风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所以一些心脏病辨证用荆防败毒散,像泄泻、带下、颈腰椎等问题在辨证基础上加入风药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风药应用的实质是使阳气宣通,在当今抗生素大量应用的时代背景下是尤为可贵的。
谈到太阳证不得不谈到少阳证,伤寒论中六经的分辨是很严格的,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太阳和少阳分辨不清的情况却是容易发生的。小柴胡是少阳证的典型用法(当然少阳证不见得都要用小柴),但时下有些人把小柴当成万能方剂的情况却存在(这里不包括一些老大夫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常常以一常用方剂为底方进行加减的情况)。实际临床过程中的情况往往是表里虚实寒热夹杂的,那么如何来进行准确地辨证处方呢?以太阳、少阳的辨证为例,老师的思路值得我们反复斟酌体会。1.病例要抓主症,老师在日常临床过程中非常重视初诊时对病人病情的全面记录,比如对于病人的叙述不要轻易主观去否定和臆测,鼻塞、粘痰的意义,胁部的紧张酸痛不等同于苦满胀痛,脉沉细不等同于弦细等等这样的细节务必要用心查实。另外临床中对于弦脉的判断要格外注意,不可见弦脉就认为是少阳,太阳经气郁闭同样会出现弦脉。2.病位的判断,病位反映的是层次,对于六经辨证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切不可见到胁部症状就往少阳上安,要弄清前因后果。胸为太阳之位,不是太阴,更不是少阳,如果是因为胸中受邪,肺气不宣,由于咳喘等也会牵涉到胁部不适。3.“有汗无汗”(这个概念实际很广泛,不是只盯着病人的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患者感邪风寒性质的问题,还关系到用药。“无汗”容易出现哪些病症嘞,寒邪性质凝滞而收引,所以容易引起肢体酸痛。寒邪入里,则脉象可能呈现沉细。寒邪闭表,则易身倦无力。寒为阴邪,伤及胃阳,则容易食欲不振,而伤于风则能食。4.病性寒热虚实的判定,这个课题太大,这次就不展开了。
最后谈谈表里同病的治疗问题。仲圣有言: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所以对于表里同病情况,大的原则应当是先解表,后解决里面问题。那么是不是临床中只要有表证,就一股脑的冲表证去呢?对于这个原则,我的理解是仲圣的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即外感是主因。所以临床还是要区别对待,不能僵化理解,特别在一些杂病的治疗过程中恐怕还是要表里兼顾的。前阵在老师医馆中见一男性患者(精子质量差,兼有鼻炎),扎针取迎香,印堂、合谷、三阴交。孙老师治疗一女性病人,劳动后右腿疼痛,行步不便,晚间翻身困难,五日,在麻桂基础上加入当归。这些案例都是针对病人里虚表实的情况。如果一味宣散不顾里的话,反恐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