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拾粪】/《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第二季度有奖征文II王德明的作品
拾粪(散文)
文/王德明
过去,起早是去拾粪,为的是过好日子。今天,起早是去锻炼身体,是预防生病。
毛主席说:“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这话到了我们老师的嘴里,就变成了要“兼做别样”。因此,她给我们留寒假作业的时候,不仅留了语文数学的家庭作业,而且还留了“拾粪”几筐的作业,她说这是为了防止我们倒退到两千多年前。配合时代要求,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孔老二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冬天,最重要的拾粪工具就是爬犁。毛主席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农村孩子做事认真,像不像作比成样。挑出四根一米长的硬杂木,两根做脚,两根做横橧,用刨子推刮干净,前端刮出个微微翘起的头,便于爬犁在雪中滑行。等距离地在每根木头的同一面上凿出两个卯儿。用锯剌出四个三十公分高的立柱,推刮干净,两端做成榫头儿,前两个后两个竖成四条腿儿,把榫头儿钉在脚和横橧的卯儿里,使劲儿钉紧,打磨干净,一个爬犁就制作出来了。把一根拉绳的两头儿系在两个前腿儿上,在爬犁上坐一个筐,轻轻拉起绳子一拽,不费吹灰之力爬犁就奔跑起来。拉着爬犁在雪地上行走,把整个村子的角角落落都转悠个够,长大就不会迷失方向。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没有化肥等支撑,农业生产是比较落后的,冬天的农活就是拾粪。而农民又都有起早的习惯,有点责任心的农民肩上是离不开粪筐和粪叉子的。因此,在路上拾到“粪”并不是个很容易的事儿。对领了作业的同学们来说,一个个就分外眼红了。寒假时节,也正是东北最寒冷的季节。整个世界变得一片素雅,雪野一枝花,那是“粪”当家,孩子们的眼睛尖得很。房前屋后,街道村口,雪野田间,不管多远,只要是老师留了作业,同学们就义无反顾地执行,这哪里还是拾粪,简直就是把拾粪当成了一堂课,一道题。
冬天,村里的马牛羊基本都是散养的,每天都要由饲养员赶到甸子上去吃草,同学们结伴儿去甸子上拾粪是经常的事。一放寒假,就约好了去哪里拾粪,几个人一起拉着爬犁,你看左边,我看右边,一起出现在拾粪的路上,一起享受着人生的花季,一起践行着天真烂漫。农村孩子,热切期望着同学间的友谊,特别是男女同学能一起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孩子们感到无比的幸福,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每个人都生怕露掉一坨而受埋怨。见到粪,用铁锹或钢叉子一撮,大声喊着向爬犁上一甩,那一坨粪就准准地射进粪筐里。这场景,就像是一道风景,一直持续到寒假结束。
留作业时,老师又加了一句:“我们寒假结束时,交粪最多的同学有奖哟。”教室里立即就开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拾粪有奖还是第一次。很快,同学们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整个寒假,我的同桌张婉彩的业绩最好,得了头奖。奖品是一个漂亮的新书包,一整套的本子、铅笔、橡皮。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老师的手里接过了奖品,心中的惬意溢于言表。老师让她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她站在那儿,嘴角一动一动地说不出话来。我替她说,她要感谢老师,感谢同学们。因为,同学们的善良、淳朴,让她超额完成了任务,还得了奖。许多同学还把拾到的粪扔到了她的筐里,团结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讲评时,老师说,让学生们参加劳动应该成为我们的必修课。柳青之所以成为人民作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会写小说,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置身于农民之中,身穿大棉袄二棉裤,肩挎粪筐,手拿粪叉,由表及里的农民化过程。大作家用一把粪叉,把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把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热爱,都写在了作品里。树立了这种理念,耳濡目染,农村孩子十几岁就应该是一个成熟的庄稼把式,从拾粪开始直至冬储的庄稼活儿都不在话下,这才能用锄头在大地上写下诗行。
可惜,不久我们的老师却被打发去扫厕所。当时有一句流行语,管知识份子叫臭老九,可能是粪的味道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一晃,几十年过去。
那天,淑霞来电话说她也是获奖者之一,我已经记不得当时。我想,老师留作业的想法,绝不仅仅是几筐粪,或者得个什么奖的简单。或许,记住童年,记住友谊,记住曾经的曾经,才是老师的初衷。
审阅:高杰
简评:作者的这篇回忆录有思想有温度。拾粪的童年,本来是清苦的,却被作者写成了快乐与幸福。那段岁月,成了一种特别的珍贵。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王德明,黑龙江省人。热爱生活,喜欢阅读,勤于思考,偶有感悟于笔端,常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