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勇|如果一定要我总结人生经验,大概就是:笨一点,慢一点,活得好一点,活得久一点
活了半辈子,你问我有什么人生感触,其实没有什么感触,人生不过如此,就是这么回事。该干啥干啥,别问我。
但一定要说一句什么,大概就是这一句了:笨一点,慢一点,活得好一点,活得久一点。
看看周围的人,几十年来,那些很聪明的,好像都被聪明所误;那些想走捷径的,好像不是走进了监狱,就是走到了死胡同;那些曾经很热闹的,热着热着就焦了,闹着闹着就糊了。
从前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最有才华的当然是唐伯虎,十五岁已经名声在外,在科举的道路上一路领先,但倒霉的也最快,一生也最为潦倒。徐祯卿迷恋养生,号称养生大师,但33岁就去世了。
最笨的是文征明,考了很多次,就是考不上。想一想,今天如果有一个人考了近十次高考,就是考不上,你一定会觉得这个人有多惨。文征明就是这么一个怎么考都考不上大学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惨。但他自己笨笨的,好像并没有因此而烦恼,就是画画写字。
50多岁,因为父亲一个朋友的关系,去京城某谋了一个官位,但做了几个月,就觉得官场很恐怖,想方设法辞了职,回到了苏州,靠卖画卖字为生。倒也优哉游哉。唐伯虎其实也可以靠卖画卖字打发日子,过得绝对不会比文征明差。
但唐伯虎对于那场舞弊案,心有冤恨,总有一股不甘心,积聚在心头,一把年纪了,还要跑到江西投奔宁王,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不想宁王图谋造反,吓得赶紧装疯卖傻,回到了苏州。
同时期的王阳明和唐伯虎,应该多次交集。王阳明和唐伯虎一样,甚至更倒霉,差一点死在牢里,后来被发配去了偏远的贵州,但王阳明这个人,从小立志要做圣人。所以,再倒霉的事情到了他身上,他也不会抱怨,而是想着怎么在逆境里修炼自己,成为圣人。所以,他虽然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但一生的成就在历史上闪闪发光,当然,关键是他在世的时候,每一天都很充实。
而唐伯虎总是心有不甘,所以,一生困在了“落魄文人”的格局里。至于文征明,好像把自己看得很平常,他就是想安安静静做一个平常人,他不追求养生那一套,就是粗茶淡饭,他也没有怀才不遇的牢骚,觉得自己很普通,没有什么好抱怨的,随遇而安,他就是喜欢画画写字,于是,就每天坚持画画写字,结果,他不仅活得很好,还活得很久,活到了90岁。
唐伯虎、文征明出生在1470,王阳明出生在1472年。王阳明和唐伯虎1499年一起会考。王阳明和徐祯卿在京城有过交往,据说,徐向王推荐养生的方法,王没有回应,因为那个时候王阳明对于道教的养生已经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是因为年轻时候折腾道教的养生折腾坏的。
他们的命运差异,和外在有一定关系,比如,唐伯虎很早就没有了双亲,而王阳明和文征明都有一个慈爱的父亲。文征明再笨,再考不上,在他父亲眼里,他还是一个有为少年或青年。
父母的支持在人的成长过程里确实重要。但另一方画面,个人的自律与否,是关键的因素。唐伯虎放浪不羁,而王阳明和文征明非常自律。最后,拼的,确实就是人品。
文征明觉得自己很笨,于是就花笨功夫,比如,他的书法,不是天生就写的很好,而是靠长期坚持而得来的。《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大意是: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昨天有一个朋友问我,怎么能很快安静下来?
我说你可以试一试最笨的方法:抄心经。每天坚持抄写一篇,坚持一个月之后,一年之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什么,但只要我们安顿好我们的身心,发生什么都不会扰乱我们。不要急于去找一个答案,不要急于去达成一件什么,试着用抄经的心态,一个字一个字,都很用心地写完,慢慢的,你想要的那一些,会自己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