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弯圆砍诗|诗人蓼城的《老屋》评(5)

弯圆,本名杨兴华,男,退伍军人,历任班长文书等职。籍贯贵州龙里,贵州龙里作协会员,中国诗歌报首期改稿学习班学员,解放军报第三届新闻函授班学员。已在《战旗报》、《灵水》等报刊发表过新闻、诗歌、散文作品。现客居在余姚。

老屋

文/蓼城

老屋的炊烟很轻

轻的可以听到娘的叹息

轻的就像我出行的脚步

我知道

佝偻着身躯的烟囱

此时已爬上屋顶

路不远

我不敢给老屋一个回头

我怕惊动老屋

yuanPINGSHI

弯圆评诗

弯圆——评蓼城《老屋》

  弯圆评语: 最近陈德荣老师发来几首他的诗让我抽空砍砍。我不禁一阵窃喜,竟忘了他是老师的身份。按道理做为学生,是不敢砍老师的诗的。不过陈老师是一个谦和的人,是一个愿意扶持新人而舍得抛弃脸面的人。他这次让我砍他的诗,毫无疑问是在间接扶持我,支持我的砍诗事业。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在此向他说声谢谢!

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只挑选他的《老屋》这首诗来砍,以食大家。

这首诗表达的是母子难舍的惜别之情,很是感人。老屋的炊烟很轻/轻的可以听到娘的叹息/轻的就像我出行的脚步。这一节着力刻画炊烟的轻,交待"我"出行的脚步,引出娘的叹息。娘叹息什么?不用作者交待,我们都能猜得到。因为我们都是离家的孩子,都是没在娘身边的孩子。娘在叹息自己老了,多想儿子能在身边陪伴,舍不得儿子离开。看着儿子离家的身影,娘只有无奈的叹息和不舍之情。娘的叹息声,就像针一样扎痛在外儿女之心。

娘不舍儿离开家,同样儿也放心不下娘:路不远/我不敢给老屋一个回头/我怕惊动老屋。诗人走出家门,没走多远,心里好想回过头来看看老屋,看看娘,却不敢。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一方面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放心不下母亲;一方面自己在外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又脱不开身。诗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所经历的思想斗争是激烈的。在母亲和事业家庭这两方面,不管诗人选择哪方,心里都是不轻松的。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隐痛。读过这首诗,总能勾起读者的思乡之情,想起老家的父母亲人。想起老屋顶上袅袅的炊烟。

也许有人会说,把老母亲接到身边不就好了?可是作为我们农村的父母,他们大多数都过不惯城市式的生活。他们习惯了长期早出晚归的农田生活。老了也不愿离开自己年轻时用双手亲自建造的老屋。说真的,诗人这首诗,让我读懂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读懂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含义。

这首诗刚读的时候,我认为诗中某些意象表达不准,诗意显的矛盾。我结合现实环境反复的阅读、推敲,推翻了我先前的一些错误论断。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访在此细解一下。

诗的第一节:

老屋的炊烟很轻

轻的可以听到娘的叹息

轻的就像我出行的脚步

在没有看到第三句诗前,我认为炊烟的"轻″意象不准。它指的是炊烟的重量。"轻"这意象展开之后与对应的"叹息"联接不起来。应该是炊烟的脚步轻才能和母亲的叹息连接得起。当我看了第三句:轻的就像我出行的脚步。才明白这"轻"是指炊烟的脚步的。为了引出出行的脚步,便于下边诗节的展开,又不使炊烟脚步与出行脚步形成重复影响阅读的顺畅性,作者把第一句诗的脚步省去了。

轻得可以听到娘的叹息/轻得就像我出行的脚步。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字面上看,意思显得矛盾。轻的可以听到母亲的叹息/轻的就像我出行的脚步。既然诗人是轻手轻脚离开的,又怎能会听到母亲的叹息呢?一一出行的脚步轻,就是不想惊动母亲。再一个第三句"轻的像我出行的脚步与诗的最后一节也形成矛盾。路不远/我不敢给老屋一个回头/我怕惊动老屋。这节诗反映诗人难舍之情,脚步应该是沉重的。我之所得出它们之间存在矛盾这一错误论断。主要忽视了"炊烟"这一事物,忽视母亲的有心和具体的环境。

老屋的炊烟一定是母亲点然的。诗人为了不让母亲看到儿子离开难过,趁母亲生火做饭时,偷偷离去。"轻的就像我出行的脚步"的轻,是为了不让母亲发现。这里的脚步表面上是轻的,实际在诗人内心的脚步也是沉重的。从这点来讲,它与最后一节诗并不矛盾。

再来说说诗人轻手轻脚偷偷出行,想不让母亲发现。作为母亲,与儿子在家难得相聚。对于这短暂的相聚,十分珍贵。母亲肯定时时留心儿子的。所以,做为儿子的诗人,在偷偷离家时,母亲还是看见了。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知道儿子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想留儿子在身边也不现实,只好无奈的摇头,叹息几声,舒缓一下心绪。

"我怕惊动老屋"这一句,虽然点题使末尾与诗题对应。但在这最后一节短短的三句诗中两次出现老屋这个词,显的重复单调。这里的老屋不仅仅是指老屋,它还包括母亲的叹息。″叹息"一词,说明母亲是"清醒"的。既然母亲是清醒的,用惊动一词就有点矛盾了。路不远。这句也交待得不清楚。是指诗人离家到达目的地的路呢?还是指诗人离家与家拉长的距离呢?当然,从整首诗意来说,"路不远"是指后者之意。但我觉得诗歌语言表达要准确、干净,不能让读者去猜。

诗的第二节:

我知道

佝偻着身躯的烟囱

此时已爬上屋顶

这节间接地交待时间。烟囱是静止的。作者在表现烟囱的动作形态时用了一个"爬"字。这个"爬"字意象不准。因烟囱的脚始终都是立于地面的。就这些诗中的小问题。我将此诗修改、调整成这样:

老屋

文/蓼城

老屋的炊烟脚步很轻

轻的可以听到娘的叹息

我出行的脚步

也跟炊烟一样的轻

走出老屋不远

我不敢回头

我怕忍不住泪流

我知道

佝偻着身躯的烟囱

此时正伫立在老屋顶上

像母亲一样

默默目送我远去

记得中国诗歌报海底月老师就诗歌争议方面的问题说过这样的话:写诗有三流九教,赏评诗歌也有三流九教。不知我这属于哪一“流"和哪一"教"?诚望读者指出,我愿洗耳恭听,与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016.10.15

作者简介

▲蓼城

陈德启,笔名:蓼城。生于1970年,河南省固始县人。自由职业。固始作协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固始散文学会理事。2015年开始发表的作品有诗集《淮上人家》,长篇小说《双园祭》,短篇小说《小炮妹》,童话《画虎》散文《故乡的番国湖》《平凡的日子值得珍藏》《三爷,您来生是否应该说抱歉》《诗话固始》《蓼城雪花早》等。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第一报

声明:原创作品,报刊采用和网站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诗歌报,并请与作者联系。中国诗歌报推出的作品均出现在256上网导航的热文推荐,优秀作品有360图书馆收藏。

欢迎关注【中国诗歌报】公众号:zgsgb88

中国诗歌报本着对作者对作品对诗歌爱好者负责的态度,以质取胜,不在固定推出,所推出的作品以约稿为主,邮箱投稿为辅,投稿邮箱zgsgb3@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