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 || 搬家搬出好日子
第244期
朗诵:晨 子 作者:蔡式莹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首《春天的故事》唱出了潮汕儿女的满心喜悦,书写了改革开放给潮汕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我正是这一年出生的,与汕头共同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亲眼见证了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单从我在这40年里搬了三次家,就可以窥见汕头这40年来的可喜变化。
小时候,我们一家挤在矮小破旧的砖瓦房里。一排三间瓦房并列着,左边的一间是没了屋顶的,墙壁也被风雨侵蚀成了矮墙,父亲在屋里种上了一棵番石榴以及一些小花小草,这里便成了我童年玩耍的百草园。中间的一间堆放着大米和干稻草,一家人每天都用干稻草和枯树枝在灶炉上煮饭烧水,过着“煮米燃米萁”的日子,屋子的一角是卫生间,晚上洗澡只能拉上布帘,总有不踏实的感觉,每次都匆匆冲洗一下就穿上衣服。右边的一间是卧室,晚上我们一家五口就挤在这一个房间里睡觉。地面铺着红地砖,屋顶的青瓦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挡不住阳光和雨水了。正如潮汕俗语说的:“日出鸡蛋影,落雨摆瓮仔。”父母亲常为屋里的东西被雨水淋湿发霉而发愁。天气转晴的时候,父亲就爬上屋顶,补上水泥。每年台风来临之前,父亲都要拿来绳子,一头绑在屋梁上,一头绑块大石头放在地面,以防屋顶被掀走。还要锯掉“百草园”里番石榴树的枝干,以免它刮倒我家的屋子。我们在这样的砖瓦房里住了十四年。
1992年春天,父亲拿出所有的积蓄,在村里划分的两分建筑用地上盖起了一座两层的楼房。共有四房两厅,一间厨房和两间卫生间。当我们踏进新屋的一刹那,感觉好幸福。我们有了自己的房间、床和书桌,在新房子里生活、学习感到无比的惬意。洗澡的时候可以洗个舒畅了,夜里睡觉也不用担心会被雨水淋醒。后来,还接上了自来水,安上了电话,换上了彩色电视机,用煤气炉来做饭,向干稻草和蜂窝煤说拜拜了。
2007年春节前,我们在城里按揭了一套三房两厅的商品房,125平方米,在九楼。这是花园式的高层住宅区,有电梯、园林、智能化安保措施,封闭式管理。房子有双阳台,空气流畅,视野开阔,客厅安上了空调,装上了液晶电视,套房里的卫生间有独立的浴室,铺着可以按摩脚底的石子。每晚茶余饭后,一家人乘坐电梯到楼下花园里散步、锻炼身体,每到周末常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可以观看。小区居民还自发捐书,在会所里搭起了一个个书架,办起了图书角,供居民阅读。
到了2016年春天,欣逢二胎政策的到来,我们家新添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为了给她一间公主房,我们又再按揭购买了一套四房两厅的精装房,175平方米,在21楼。小区门禁加入了人脸识别系统,房子门锁加入了指纹开锁系统,房间里还设置了紧急呼叫按钮和新风系统,住起来既安全又舒适。
“一世三迁喜不禁,抚面春风送雨霖。心醉宏图平地起,感激改革幸福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年间,我搬了三次家,搬出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顾 问:牧 言、冯 健
主 编:大海渔夫
副主编:青 剑、潘友楷
编 辑:三心田齐、晨 子
编 校: 海之梦、张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