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神童岑怡诺事件,我不希望下一个缺失童真的孩子是你家的┃无关疏月

作者┃无关疏月   朗读┃方芳   编辑┃丄学号

1

最近,一个名叫岑怡诺的「天才少女」在网上火了!

众网友看到她的简历皆大吃一惊:

一天能写诗2000首;

能创作300首词牌;

写过15000字的小说;

两年间出版三本书;

全球华人青少年领袖学习会创始人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出了质疑:“一天1440分钟,写2000首诗?那平均43秒写一首?”、“妹妹是打字机转世吗?”

出于好奇,我去搜了一下她的文学作品,结果一无所获。

不过,倒是发现了她的演讲视频,视频中,女孩语气老练,整个过程充斥着满满「成功学和传销」的气氛,比起圆滑的演说家也不遑多让。

成长是人必经的过程。孩子如花,是需要精心培育,悄悄地生长。

在他们心智不成熟时,强行让其适应成人化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社会的繁杂浮躁,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过度的紧张,让很多孩子的天性早早的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当年儿童嬉戏的街头巷尾,如今却连孩子的身影,都难以看到。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这样「拔苗」造神童,真的好吗?请不要将成年人的利益观,凌驾于孩子纯真快乐的童年之上!

2

神童论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伤害 

朱光潜说:“人生快乐倘若想完备,一定要保存一点孩子气。”

深以为然。

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充斥着天真烂漫的。过早的掐断他们的自然成长,只会让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得越来越不快乐。

当年高考以352分勉强上了专科的10岁姑娘张易文。自小父亲便对她要求严格。

为了女儿能够早日考研成功,早早的为她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希望她在自己的教育方式下,一步步的成为神童

到头来,张易文参加了两次高考,成绩却勉强只够上专科。

大学生活中,因为年龄较小,无法生活自理。

她也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再加上课程的繁杂、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使得她的性格变得越发孤僻、偏激。

在大一寒假时,就向父母抱怨:想要回到初一读书,不愿意过名人生活。

为此,和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甚至几度要退学。

家长过度的揠苗助长,只会让自己和孩子都处在一种焦虑压迫的氛围之中。

即便真的成功,在往后的生活中也未必走得顺畅。一个经历过云端荣耀的骄子,你认为他能坦然的接受失败的阴霾吗?

成年人都无法欣然接受的事情,孩子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心理素质吗?

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湖北,14岁的高二学生覃瑶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事后留下绝笔,选择了自杀。

在绝笔中写道:“你们都对我有着很高的期望。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覃瑶从小就聪明过人,4岁读小学,8岁读初中,12岁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当地最好的高中。

周围人眼中,她就是神童的代名词。但她并不喜欢神童这个称呼。

当地媒体多次报道,称她两岁识字过目不忘能歌善舞、会弹琴爱好体育和电脑

有同学提出成名后要写一本书,书名叫《我和神童的高中生活》。

当看到母亲的朋友QQ空间中评论:她可要好好学啊,不然可对不起你这个当妈的了。你对她寄予了多么大的希望啊!她也是你的未来……

当一层层的期望被积压,无数惊奇的目光聚焦在她的身上。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她在心理上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久而久之,当个性长期被压制,压力到达了临界点,再加上根本找不到自己真正存在的价值。自杀也就成了她解脱的唯一途径。

太多家长抱着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态。

然而现实却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因为他们过于重视孩子的外在表现,忽视内在精神的培养。长久以往,孩子的人格是不完整的。继而会带来高智商、低情商、低逆商的结果。

以成年人的思想去催熟孩子的成长,妄图他们短期内达成自己的期望。这是一种病态的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不自知而危险的心理伤害。

3

追求商业价值的背后,是被毁掉的孩子

还记得去年杭州小童模妞妞的事件。

视频中的妞妞可能因为拍摄太累了,将手中的包包轻放在地上。

刚站稳,妈妈就猛的上前,伸腿狠狠地踹向其臀部。

她小小的身子因重心不稳,猛地往前一个踉跄。站稳后却不哭不闹,似乎也习以为常了。

果不其然,后来很多网友爆料了妞妞在拍摄时被妈妈非打即骂的视频。

她所能做的也就是对着镜头一边挥手,一边微笑。

这件事也只是童模行业的冰山一角。

近几年,许多家长因其高达百万的收入而对它趋之若鹜。

而高收入的背后,是小童模们朝九晚六、早早起床,除了吃午饭,全天几乎不休息换来的。

年龄较小的童模如果不配合拍摄,还会面临着父母凶狠的打骂。

虽然合同上有说明童模活动不得连续超过四个小时,但还是有家长为了高额的收入选择游击战

甚至为了接更多的活儿,故意让孩子少吃晚睡不长个,以此来迎合大众的审美。

这样的畸形的追求商业价值,不由得让我发出疑问:“孩子真的是亲生的吗?”

其实,早早将孩子拉入尔虞我诈的社会中,虽然让他们提前懂得了社会的生存规则,但是

仔细一想,儿童时期本是未成年人构建三观的重要阶段。如果一直生活在商业化的模式下,他们很难抵挡诱惑。 

长久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世故、虚荣,甚至会朝着利己主义的方向发展。 

更可怕的,却是家长们对此一无所知,反而引以为豪。

譬如:近期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因新基因对癌细胞的影响而获得三等奖的事件。

很真实地反映了什么叫孩子不够,家长来凑

不少网友调侃:“想给孩子铺路,一不小心铺成了高速公路。”

然而,在事后家长的道歉声明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丝的诚意,全是官方措辞且不以为然。

对这一句轻松的过分参与,不禁想怒问一句:“您这轻描淡写的过分参与,让在实验室中终日忙得昏天黑地的科研工作者们,情何以堪?”

知乎上,对于如何看待孩子父亲的致歉?有这样一个高赞回答@石磊芳子:

别以为我不搞科研,我就分辨不出什么叫狡辩,什么叫道歉;

别以为我不搞科研,就不知道这种学术造假的背后有多大利益;

别以为我不搞科研,我就真不知道小孩亲自跑到国家级实验室操作细胞实验属于违规;

别以为我不搞科研,我就会相信一个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在写报告之前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

 对于学术研究,我们普通人基本上一无所知,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是非曲直没有丝毫的判断力。

将平平无奇的孩子通过商业化包装,让他从此平步青云。看起聪明,实则是无知。 

当爱与良知被家长们放在金钱的另一端去衡量,那他们就会失去对价值的判断。在不知不觉中,这种混乱的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为人处世。

4

温暖纯真的童年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老舍曾说:“小孩使世界扩大,使隐藏的东西都显露出来。”

在孩子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美好而纯净的世界。经历过黑暗的我们,会觉得这种美好,更弥足珍贵。 

作为家长的我们,今天做了什么决定,就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明天。

豆瓣评分超9分的国产剧《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母亲盲目的偏执、父亲的忽视让他在黑化的路上渐行渐远。

逐渐变得内向敏感、心思缜密、自私自利……

背负着太多秘密生活,他这一生都将活在隐秘的角落,更别提温暖的童年了。

现实生活中,缺乏纯真的童年,会让孩子活在残缺的阴影之下。一生都在治愈它。

只有经历过温暖而治愈的童年,才会懂得它是我们渴望却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还记得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时,里面童真、温情的童年生活让我至今都心生向往。

书中校长儿子桑桑的一系列举动让人啼笑皆非:

将父母床上的蚊帐剪成渔网

将家中放碗筷的地方锯成鸽子的家;

大夏天穿着棉袄到操场上表演

对桑桑来说,童年的生活是平凡中带着温暖、感动而又安宁的,值得一生去怀念记忆的财富。

5

著名的漫画家几米,曾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摘不到的星星,总是最闪亮的;溜掉的小鱼,总是最美丽的;错过的电影,总是最好看的。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还在寻找童心,保持纯真。又为什么要磨灭孩子对世界的幻想与求知?

所以啊,那些无知和功利的父母啊,请不要在批量制造神童了!

让我们陪孩子一起,去摘星星,抓小鱼,看看电影,陪着他们,把这一份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再保留得久一些吧!

作者:无关疏月,一个灵魂有趣,思想奇特的自媒体写作者。再深度文字也写不尽人情暖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