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谈研磨孔珠子》

在我们淘珠子的过程中,有时会见到一种乍看上去有些粗糙、甚至有点丑、其貌不扬的珠子,这种珠子颜色大多为深浅不一的红、白灰、黄色调的玛瑙,也有水晶和其它材质的。外观呈扁圆形的片状、也有一些呈短圆柱状,非常原始、古朴。直径大多在1.5〜1.0CM及以下,少数有超过2.0〜2.5CM的。这种珠子通常石性比较重,多数透明度差,皮壳较重,珠孔部位形似漏斗,更像一个开阔的喇叭口,通过观察,珠子孔壁常呈现出颗粒状的粗糙表面,以此推断,应该是研磨剂留下的痕迹,尤其是以玛瑙、水晶类硬度较高的珠子更明显,表明了当时所用"钻具"的笨拙和起研磨作用的介质颗粒比较粗糙,这就是常说的研磨孔珠子,有的地区形象的称其为"磨盘珠"。          在人类处于打制石器时期,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前,用石质等工具结合了研磨介质,以磨转方式形成了孔,因此研磨孔也被认为是新石器时期珠子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认为这种研磨孔珠子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珠子。

由于金属工具出现的年代存在地区性的差异,因此研磨孔珠子存续的年代也有地区性差异,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贯穿延续到了周代晚期,到了西周时期,由于金属工具使用的成熟和工艺的发展,这种珠子的打孔和表明抛光工艺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在著名的"西码"里有一类就属于研磨孔)。          这种珠子在西亚两河流域、中亚的印度河谷和地中海沿岸都有发现过,早期人类的迁徙带来了文化的交融和贸易的交流,使得这一器物和器形不断扩散。从考古发掘资料和出土实物来看,国内最早出现在北方的夏家店文化层,之后是中原殷墟地区,再辐射到了长江流域,和西南边地,其中包括四川的西昌、冕宁、盐源等地的春秋、战国和氐羌系石棺墓葬中均有发现。在云南的昭通和楚雄的万家坝等地的墓葬中也有发现,由于审美和原料的差异后者具备一些比较小的地域特点。过了这一繁盛时期之后,就逐渐的消亡了。

        周明 2019.08于楚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