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南工地(牛应芝)||《济源文学》2021(095)

“A

沸腾的南工地

南工地,济源钢铁公司年长的工人无人不知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南工地的精神。济源钢铁公司的创业史也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缩影。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举国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的热潮,又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国家对钢材需求旺盛,新乡地区重工局审时度势,决定济源钢铁二次重新上马。1970 年6月20日,我怀着梦想踏进了济源钢铁厂的大门,有幸成为济钢的一名战斗兵。南蟒河北岸腾出了一块光溜溜的黄土地,100立方米现代化高炉工程将在这里破土动工,济钢人把这片热土称做“南工地”。南工地,多么熟悉的声音和字眼,宛若昨日刚刚过去,脚印的余温尚在。
当时的济钢距离济源县城还较远,下马后的岁月沧桑在这里留下了斑斑印痕:垮塌的土高炉,破旧的窑洞,成堆的废钢烂铁以及丢弃报废的犁铧、铁锅、蒸笼-----让人倍感曾经坚守这份家业时的艰辛。刚刚恢复生产的两座小高炉青烟缭绕,鼓风机隆隆做响,给停产十多年的济钢燃起了生机。
开工伊始,工程还未就绪,也没有职工宿舍,我们百十名新入厂的工人每人领一条草垫蒲席,打地铺住在钢铁厂大礼堂的地板上。厂部安排我们新人员先到原料场上班。那时候的原料车间就在现在的烧结机生产区,分为大碳(当时没有焦炭,高炉用白煤炼铁)、石灰石、矿石焙烧、烧结、破碎五个区。生产条件落后,几十名工人手持一米多长木把铁锤,把大碳块敲打成小块供高炉使用。大块铁矿石很坚硬,必须经过高温烧烤才能打碎。上百斤的矿石需要两个工人抬起来,把矿石垒成长方型的一堆,在每个矿石堆上撒上煤粉,然后用柴火把煤粉点燃。矿石在煤粉的焙烧下嘎巴嘎巴炸裂开来,烧得通红的矿石散发着灼热的温度,正值酷暑,烤的人汗流浃背,全身火辣辣地疼。烧透后的矿石逐渐冷却,工人们轮起八磅重的大锤把矿石打成小块,装上小车送往破碎机。
运来的矿石粉面很多,我们就把矿石粉面烧结成块。也就是在地上挖一条沟,上面棚上一根钢轨,密密麻麻地摆一层铸铁棍,再铺上一层干草和柴火,然后再一层煤一层矿粉往上面撒。鼓风机吹着,炉火熊熊燃烧,工人们手拿铁锨,哪里有火苗喷出,就撒碎煤屑和矿粉压火。场地上烟尘滚滚,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半天下来,汗水和着粉尘,工人的衣服都硬得像皮革,但看到那些凝结了自己汗水的烧结矿,内心还是非常惬意。  
不久,我们这批新入行的工人参加新建100立方米高炉千人大会战。南工地上,建设高炉的大红标语竖立在场地四周,工地上喇叭声阵阵,红旗猎猎,人来车往场面热烈。工程指挥部就设在现场,是一个竹笆木板石棉瓦搭起的简易房,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指挥长苗宪贵同志经常在这里召开大会,通报工程进度。苗指挥长是个风趣智慧的人,他对人的批评也是充满幽默,他说“大家工作都表现的不错,但也有个别人在黑影里仰八叉躺在沙石上睡觉,虽然天气热,可不要把腰搨坏了”。苗指挥长工作严格,但严肃中不乏活泼,有时开会前,他会让几个连的青年工人们互相来一次拉歌比赛,革命歌曲、样板戏、地方戏……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鼓掌声和“再来一个要不要”的呼喊声响彻工地上空。
那个年代,流行大兵团作战,许多劳力集中在一大片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和冉冉的红旗,鲜红的标语组成激情澎湃的音符,谱写出一首首唱响大江南北的雄壮歌曲。大庆、大寨、红旗渠……就是一个个典型的缩影。在那个极端困难的年代,党鼓舞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的时代精神,直到今天仍然鼓舞人们奋勇前行。
参加会战的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其中300多名新工人中,大部分都是新乡地区重工局为了照顾黄泛区等贫困县的困难,从原阳、延津、封丘、辉县等20多个县招来的。
施工队伍是按基干民兵的连、排、班的准军事化编制,三班倒进行施工。我分在欧兴海连中的的一个班。
建设100立方米现代化高炉,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高炉的建设难度并不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施工没有机械设备,建设100立方米现代化高炉可是下了不小的功夫。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又是一个激情的岁月,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动来努力完成这一建设任务。
挖掘高炉地基没有工程机械,只有铁锨、洋镐、箩筐等原始工具。五黄六月炎阳灸人,草帽也遮挡不住烈日的熏烤,衣服脱下能拧出水来,真乃“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郭本和、许寿和、张志毅、张佩奇等一些新工人个子不高身单力薄,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经常受到指挥部的表扬。大家用洋镐刨,铁锨剜,女同志就用平头锨往筐里装土,抬筐的排着队,像一条几百米滚动的长龙,往来穿梭。由于地方小,紧挨着干活,新工人小李不小心把洋镐轮到了别人的胳膊上,瞬间鲜血直流,赶紧把伤者送往济钢医院。刚开始地基还较浅,棚个木板抬着土筐还能走上去,越往下挖,木板陡得上不去了,我们就用竹竿和木板绑起一座2米宽并排可抬2个筐的旋转梯子。每往下深挖一层,我们就把梯子挪到深处,并在上边接上几个台阶。地基越挖越深,抬土就越来越困难了,两个人抬着100多斤装满土的萝筐,走在30度陡的梯子上,小个在前,大个在后,一步一步往上挪,前边的人手握抬杠使劲往上拽,后边的人拼力往上推,抬筐的绳子顺着抬杠直往下滑,有几次把后边的人砸倒在梯子上。几天下来,我的肩膀也磨肿了,手磨泡了,晚上疼得睡不着觉。就这样地基一尺一尺地往下凿挖,犹如蚂蚁啃骨头,全凭着一锨一镐、一担一筐地挖、搬、刨,甚至是手抠肩扛。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那样的场面,就是热气腾腾的场面,干劲冲天的场面,誓与天斗、与地斗的场面,欲改变济钢命运、梦里都想着100立方米现代化高炉出铁的场面....
    连长欧兴海写一手好字,施工现场的标语大都是他书写的,这几天,他又手握排笔掂着红油漆桶,把标语牌换上了 “保质、保量、保工期,誓为国庆献厚礼”的醒目大字。工地上,浇混凝土没有搅拌机,工人们就在地上铺一张铁皮,按照薛子荣技术员的要求,一锨水泥二锨沙四锨石子的比例,用铁锨来回搅拌。我们的衣服上溅满了泥浆,水泥把手蛰得满手裂缝,风一吹针刺一样疼。
因工期紧,厂部又在老厂区抽调上百名工人,加快钢筋制作和土建施工进度。午饭直接送到了工地,我们的宿舍也从较远的大礼堂搬到了离工地不远处刚修缮后的旧窑洞里。窑洞是1958年大办钢铁时工人住的,陈旧的门窗镶嵌在灰暗布满青苔的砖墙上,四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窑洞里,砖头蹲上棚几块木板就是床,可这也比大礼堂睡地板好多了。
为了赶在上冻前浇完混凝土,另有从三线修筑焦枝铁路的原新乡地区民兵师的部分民兵参加到济钢100立方米高炉大会战中,人员还是紧张,又抽掉了一大部分民工过来突击。忙碌的工地,男人们拉石子、运钢筋,有些男民工为了方便甚至穿着花裤衩抬沙、搬水泥,搅拌混凝土,在朝霞辉映下,犹如一帧美丽的彩图。巾帼不让须眉。在这工地上干活的女工人个个都是铁姑娘,推车、抬沙、捆绑钢筋,什么男人的活儿都抢着干,要不是脑后那两条飘动着的小辫子,人们根本就看不出施工队伍中还有那么多女同志。南工地影显的是力量与优美,展现的是劳动景致的社会主义风情。
近万人参加大会战的南工地,沸腾的像一片波浪滔滔的海洋。而最精彩的仍然是敲醒南工地的号声与风吹红旗的猎猎声,以及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声......
从夏到秋、从冬到春,工人们天天加班加点赶工期,一年挖填土石8000余立方,搬运24万多箩筐土,浇注混凝土3200多立方,垒砌砖石2500立方。而这些,都是用工人的肩膀来完成的。
济钢第一座建设100立方米高炉靠的就是工人自己的力量。
100立方米高炉一天天在长高,看到这些我愈加心潮澎湃。1971年6月1日,新建的100立方米高炉喷着铁花流出了第一炉铁水,南工地成为济源钢铁第二炼铁车间,开创了济钢现代化炼铁的历史。
1993年,南工地又迎来了改变济钢历史的新机遇,投资1.15亿元的炼钢工程,在鞭炮声中开工建设,其工程量可比100立方米高炉的大几倍。几代济钢人多年的梦想终于花开正果。其时,我在做会计审计工作,但抽空我就要到工地走一遭,看着打桩机把一节节水泥预制桩打入地下,百米高的吊车轻松的把那么重量的设备吊放在基座上,搅拌机隆隆鸣响,施工车辆往来不息,整个工地洋溢着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工程,这是十几年前不能想象的事,济钢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同样也是历经一年多,炼钢的工程于1994年12月16日建成投产。我随着从四面八方赶往南工地炼钢厂的工人们,喜气洋洋地集聚在新炼钢平台上,愉悦的心情就像在等待新生儿出生。当看到转炉喷溅着钢花流出了第一炉钢水,全场欢呼跳跃,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济钢终于圆了历史上有铁无钢的梦想。
从此,南工地进入了“沸腾”点,一年一个大工程。1995年8月,投资3000余万元,引进的1#美国罗可普型先进连铸工艺终于和炼钢生产线衔接贯通;1996年投资1亿多元上轧材工程,1997年底,在全国继西安钢厂后第二家建成投产了国家小型连轧示范项目——30万吨棒材连轧生产线。同时炼钢二期工程建设也于1997年底与轧材工程同步建成投产,实现了济钢第一步发展定位的目标,使济钢具备了年产30万吨铁、30万吨钢、3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成为河南省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
进入21世纪,从两大五小工程到装备的扩建改造,产品结构由普钢向优特钢、建筑用钢向机加工用钢的转型升级,昔日的南工地又开始了装备的更新换代和产品转型升级的大会战。2004年2月8日,历时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经过4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济钢百万吨钢铁扩改工程全线贯通,圆了济钢几代人的百万吨梦想。
2010年,南工地进入了豪气冲天的建设发展历程,当年11月破土动工了炼铁1080立方米高炉、炼钢120吨转炉、精品高线、特殊钢大棒及一系列配套工程,总投资达40多亿元,这在济钢历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堪称大手笔。
2012年2月29日,牵动着济源钢铁7000余名员工心的主线大修扩改工程1080立方米高炉、120吨转炉等在经5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后终于在这一天全线贯通了。
时光飞逝,昔日老炼铁车间已成为生产楼和机械队的办公场所,南工地那百米立方高炉和小转炉早已被铁塔似的千米立方高炉群和大转炉所取代。高耸的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机械化烧结机、棒线材生产线、球团炉、环保设施等把南工地装的满满当当。延伸南蟒河上的五座桥梁,似五条彩虹横跨两岸,让济钢的梦想在蟒河南岸花开芬芳。大转炉、连铸机、棒卷线、精品高线、特大棒,济钢的高尖端产品从这里研发、生产,畅销国内外,这里,已真正成为国内外钢铁精品生产基地。
今年是济源钢铁建厂63周年,改制20周年,曾经在济钢工作了48个年头的我,现在已过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与妻相伴,孙女绕膝,其乐融融。但济钢的发展变化仍然让我难以忘却,每当行走在天坛路南蟒河桥,不由我会扭头西望,看高炉林立,看人来车往,看净化了的蓝天白云。回忆往事,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有心酸苦涩,有按捺不住的兴奋。虽然南工地的名字和100立方米高炉已被人们遗忘,但从那里崛起的雄伟钢城,成为济钢几代人的自豪和骄傲,也更是我的骄傲,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有我参与建设开挖的第一锨土和抬那一筐沙,伴我在48个春秋的风雨中,共同长大。

作者简介:牛应芝,济源钢铁集团退休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难忘的足音》。

(0)

相关推荐

  • 铁水奔腾耀高炉 钢城重塑带绿帽----南京钢铁公司工业文化旅游实拍

    近年来,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数亿元提升厂区景观.打造工厂花园,改造建设滨江湿地公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与绿化,将有着60多年历史的工厂厂区打造成工业文化旅游基地. 如今的南钢已成功摘掉 ...

  • 济源4个街道、镇新建社区和社区规模调整

    关于同意沁园街道等4个街道.镇新建社区和社区规模调整的批复 市民政局: 关于你单位要求新建社区和社区规模调整的相关请示已收悉.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优化社区规模布局,提升社区治理水 ...

  • 图片专题——曹妃甸,填海造城

    曹妃甸,原为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以南80公里处一座带状的小沙岛,据说当年唐太宗东征时,一为姓曹的妃子死于此地,因此建立了一座曹妃庙,岛因此得名. 随着首钢搬迁至曹妃甸,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岛随之开始了填海造地 ...

  • 南胜古早事----矾厂往事

    南胜炼矾厂于1958年建成投产,厂址在矾山山上东南面,海拔约六七百米的山坡上.坡上建有一座四方形的石砌一层的房子,分有多个房间供办公和住宿之用.房前的一片开阔的场地,今叫矾仔埔,当年是储放矾矿石的地方 ...

  • 今年的工地太缺工人

    今年的工地太缺工人

  • 第十五届“三木秉凤杯”4019【耿立新】作品:烈日下的考验

    征 文 作 品 19 烈日下的考验 作者|耿立新  图片|网络     那年高考预选失利,所有的书.参考资料都和我一起搬回了那个山村.十多年读书生涯陡然结束,却没有个辉煌前程,一下子迷失了方向一样,也 ...

  • 【废钢日记】工地收尾阶段,行情最后冲刺

    富宝资讯1月13日消息: 13日富宝废钢指数975.23涨0.38%,华东965.16涨0.88%,华北913.82稳,华南1058.98稳. 今国内废钢北稳南涨,南方涨价主要是江浙沪地区.沙钢任性涨 ...

  • 人事年光应共惜(刘帆) ‖《济源文学》2021(034)

    人事年光应共惜 --读申瑞瑾的散文及散文集 文/刘帆 读申瑞瑾的散文及散文集,心有戚戚,不由得想写点文字.本来拟题<瑞瑾如玉>,但内容大致写完后,觉得借用瑞瑾书中第四辑"人事年光 ...

  • 这绝对是甘南最牛的一份简历!

    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蜕变 是时候更新你对甘南的印象了 下面是甘南的最新简历 请将这张简历传递到每个角落 让更多人记住甘南吧! 01 这是我的个人信息 姓名:甘南 英文名:Gan nan 新口号:全域无垃 ...

  • 应牛配4.12针对2021年1-3月天猫化妆品数据做一下分析

    今天做一下1-3月A股化妆品上市公司企业业绩数据分析,2021年1-3月天猫旗舰店销售额 1. 珀莱雅和御泥坊 珀莱雅和御泥坊注重利润导向,上直播间的次数不多,珀莱雅只上了2次直播间,御泥坊只是在2月 ...

  • 【云帆清音】牛应萍 浙江行吟(平水三十韵)

     浙江行吟(平水三十韵) 1.浙江行感兴 暂忘三千事,抽身独向东. 云端才借榻,幽野去拈红. 放足游筇意,亲山雪鹤充. 之江皆读罢,犹抱洒然中. 之江:浙江的别称. 2.嘉兴乌镇西栅 欣谙梦境中,水阁 ...

  • 抹不去的记忆(牛素玲) ‖《济源文学》2021(070)

    抹不去的记忆 牛素玲 1964年8月初,家住轵城南岭的清泉和哥哥清河同时考取了济源一中.哥哥读高中,清泉读初中.清泉自幼家境贫寒,母亲早几年去世,老父亲含辛茹苦,又当爹又当妈抚养他们兄弟姊妹六个.清泉 ...

  • 新武汉人看黄陂之二 ▍北到河南,南到牛湖,曾经的黄陂县面积惊人

    黄陂观察,观察黄陂 01 小编新近认识一个老家是大悟,但已在盘龙城买房的朋友,闲聊中谈及黄陂历史,小编开玩笑说:"当年黄陂县最大时包括了大悟红安的很大一部分,如今你们来盘龙城,其实也算是重新 ...

  • 牛樟芝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分布 牛樟芝以往是台湾特有的真菌,仅生长于台湾特有的牛樟树上.野生牛樟芝是台湾岛特有的保育类树种,在大安溪上游的雪山坑牛樟保护区,育有100余株牛樟林木.牛樟芝是牛樟树上发现的唯一 ...

  • 泾阳牛应元祖莹(明)

            关中平原帝王众多.名人更是多于牛毛,就是一些特别有名望的大人物现在都很难能保留下来.而一般官员就更少了.尤其唐以后更少当文物进行保护,今在陕西已经很难看见多少明清时期的坟墓了.今天(1 ...

  • 南明史: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爷仨抗清的重大决策失误有哪些?

    明末清初时,有一支制霸中国沿海的海上军事力量,即郑芝龙创建的郑氏武装集团. 这支军队,在当时的海上作战几近无敌(同数量战舰对垒的话,战术和火器的质量落后于荷兰.西班牙等),是能影响到明末清初局势的一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