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十四章
道经·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吴澄:此章专言德迹之呈露者,目视之而易见,夷谓平夷,夷则泯役无进,故之不见。声之繁密者,耳听之而易闻,希谓希疏,希则间阔无声,故听之不闻。形之章大者,手搏之易得,微谓微茫,微则杳汉无形,故搏之不得。夷希微三者,虽欲究极言之而不可,故混同无所分别,而名之为一。曰夷曰希曰微曰一,皆指常德而言也。
原成: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原成:此章言以运动方式存在的“道”。言及运动,非儒家所擅长,所以先贤多借用周易、佛道鬼神演义之。
一者,运动。凡运动皆是不可感知的,“道”不但以不可感知的“无”运动提供发展变化的动力,也以“有”运动呈现可以感知的结果。微、希、夷,皆是对人感官器官一种感知方式的描述,无有其它内涵。吴氏云“曰夷曰希曰微曰一,皆指常德而言也”,亦是不着边迹的搪塞话。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吴澄:其亦谓德也,其上其下犹《易》言形而上形而下也。绳绳,往过来续而不绝也。复,反还也。无物指道而言,德之上,道也,道无名,故不皦。德之下,物也,物有形,故不昧。德在有无之间,虽若有名而不可名,反还其初则归于无物之道,庄子所谓德至同于初是也。道,无物也,故无状无象;德,有名也,故可状可象。然其状其象亦非如物之有状有象也,故曰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似有似无,故曰惚恍。
原成: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朢。
原成:吴氏此注与先贤类似,借用周易或佛道之言论之,与老子本义差之万千之远。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无”运动烈度超出限度,通知并请求“有”运动将“无”运动产生的不可见结果呈现出来。这个运动过程,老子称之为“忽望”或“恍惚”。
“无”运动不可见,故曰“其上不皦”。“有”运动呈现结果,故曰“其下不昧”。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故曰“绳绳”。“道”的运动是交替纠缠并发的螺旋运动,以翻转的运动方式向前发展,故曰“复归于无物”。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吴澄:惟其惚恍不可名,故迎之于前,随之于后,而皆不可见。古谓在先,今谓在后,有谓万物,德者其源出于道,其流溥于万物,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始者,道也,谓古先天地之所始也。道纪者,德也,谓道散为德,如理丝之缕有条而不紊也。能知此道则知此德,为道之纪也。
原成: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原成:吴氏此段注释不看亦无半点所失。人类社会的纪年,是以人类社会特有的时间概念来完成的。“道”的纪年,则与人类的时间纪年方式不同,使用的是称为“道纪”的纪年方式。
“道纪”可以切换至当前之前,故曰迎之。可以切换至当前之后,故曰随之。而人类的时间是持续向前的,不可中断,不可跳跃的。虽然不能从时间上向未来或向过去跳跃,但以“道”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就可以通过“道纪”,以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来把握未来或过去。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