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登是崩,自己定
《三国演义》里,东吴有著名的二张。二张,一指张昭,另外一张,即是张纮。
张纮的名气,在小说里,没有张昭大,岁数却比他大。张昭生于公元156年,张纮生于153年。
仔细比较历史上的二张,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年龄相仿的二张,其实张纮的名气比张昭大。
这有什么证据呢?
证据1,张昭曾被举为孝廉,但他没有的接受。张纮曾被举为茂才。孝廉,是郡推举的,茂才是州推举的。州比郡大得多,因此,茂才比孝廉少得多,起点要高一些。
证据2,后来,徐州刺史陶谦想举张昭为茂才,被张昭拒绝。而张纮呢,朝廷大将军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想辟他为掾属,张纮拒绝应召。张纮,让除了皇帝之外的掌权之人都耳闻,名气之大,可见一斑。
证据3,孙策派人去朝廷,怕北方士大夫嘲笑江南没有博学之士,于是派张纮出面。张纮到许昌后,和大牛人孔融、陈琳等彼此欣赏。陈琳还谦虚地说:“我和王朗在这,足下和张昭在那(江东),相比而言,是小巫见大巫啊。”曹操还任命张纮为会稽东部校尉。
此外,张纮对于孙策,还有着诸葛亮一般的作用,他曾给孙策献过类似隆中对的大策划。
当时是公元191年至193年之间,孙策守孝,全家搬到江都——现在的苏州,见到张纮。
孙策向张纮请教,如何实现为父亲报仇雪恨,为朝廷平定天下。
张纮起初并未应承,找了个借口推辞。孙策再次诚恳表白,张纮被打动,给他出了如下计划——
1,近期,发挥骁勇善战的特点,投奔孙策的舅舅吴景,招兵买马,积蓄和发展自己的力量。
2,中期,向扬州和荆州方向发展,占领两州,成为自己的根据地。
3,远期,凭借长江天险,平定各地叛乱,匡扶汉室,成就一番伟业。
这个为孙策量身打造的策略,后来成为孙策和孙权发展的既定方针。
那么,问题来了。
张纮名气这么大,这样受朝廷待见,又有大谋略,怎么在孙家使用的时候,还排在张昭之后?
原因有两个:
第一,张纮,只是儒士,并不像张昭那样是士族。张昭能调动的人脉和资源,要远远超过张纮。
第二,张纮被曹操任命会稽郡东部校尉,这个正式职务,在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戒心。孙权称呼张纮,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东部。孙权潜在担心,这个张东部会不会死心踏地效忠东汉朝廷,而不是他孙家王朝?
这个担心,确实有道理。
从张纮给孙策、孙权的出谋划策和劝告中,张纮的言行,始终围绕儒家正名和善恶。
他在分别劝告孙策和孙权不要亲自冲锋陷阵时,明确主将和主帅的职责,不能把将和帅混为一团。
公元212年,临死前,张纮给孙权留下信件。信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要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不厌其烦地接受忠谏。
张纮留下一首诗,《杂曲歌辞 行路难》
君不见温家玉镜台,提携抱握九重来。
君不见相如绿绮琴,一抚一拍凤凰音。
人生意气须及早, 莫负当年行乐心。
荆王奏曲楚妃叹,曲尽欢终夜将半。
朱楼银阁正平生,碧草青苔坐芜漫。
当春对酒不须疑,视目相看能几时。
春风吹尽燕初至,此时自谓称君意。
秋露萎草鸿始归,此时衰暮与君违。
人生翻覆何常足,谁保容颜无是非。
诗里,有及时行乐的浪漫,又有春光易逝的感叹。
60年里,从153年,看到212年,历经外戚、宦官争斗,黄巾乱世,诸侯争霸,张纮最后的结论,也许是世事无常,无人永生,是非功过,秋风掠过罢了!
《三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