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oc88.com/p-9079328451185.html
认知心理学的迁移理论
何谓“精准教学”精准教学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绘学生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精准教学对于摸清学情、尊重差异、分层学习,利用数据来进行精准教学定位,突破以往经验主义教学的含糊与低效有着巨大的贡献,使教学往“以生为本,私人订制化”方向发展。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教育领域的“素养”还可以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即学生在某一学科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形成的相关素养和修养。它既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过程与方法)、基本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包括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等学科情感多个方面。通俗的讲就是学科给了学生什么,学完学科之后的核心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培养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 学习需要分析:
1 (1)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起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辩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资源以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
(2)实质:分析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结果: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的教学目标。
(4)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
A、是教学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入手环节。
B、有助于理清问题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2、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基本步骤
第一步规划它包括确定分析对象、选择分析方法、确定收集数据的技术、选择参与学习需要分析的人员。
第二步 收集数据 考虑样本的大小和结构。样本必须是每一类对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体。
第三步分析数据根据经济价值、影响、呈现的频数、时间顺序等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优化选择和排序。
第四步写分析报告包括概括分析研究的目的;概括的描述分析的过程和参与者;用表格或简单的描述说明分析的结果;以数据为基础,提出主要建议。
(2)分析方法:
内部参照分析法——由学习者所在组织机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的教学目标(或工作要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工作)现状做比较,找出其间差距,鉴别学习需要的分析方法。
外部参照分析法——依据机构外社会(或职业)需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
二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对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内容的纵向、横向关系的剖析,其目的是了解和理清它们的纵横向关系。
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
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卡片分析法
认知学习内容的分析
认知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类
态度情感类
我国对学习内容的分类情况
事实类、概念类、技能类、原理类、问题解决类
三 学习者分析
1 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在校学生智力、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2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定义:指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1)生理层面: 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
(2)心理层面: 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动要素。
(3)社会层面:独立、结伴、竞争、合作等。
3学习风格中认知方式的构成
场独立行和场依从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系列型与整体型、从大脑左右半球加工方式不同、性别差异影响认知方式
4所罗门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方面将学习风格分为四组八种
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知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
5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
(1)关系:确定了初始能力点可以帮助把握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和相关性,以便于确定教学起点,也可以帮助设计导入形式。
(2)方法:问卷、采访、面试、观察等方法对学习者的态度倾向进行了解,对学习者的全面分析与了解则通过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初始能力分析获得。
四 学习目标的阐明
1.教学目标分类简介
教学目标——是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表述,是对学生在思维、情感、行为上得以变化的方式的描述主要对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进行描述
2.教学目标的理论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主要按智力特征复杂程度来划分,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为6个层次:
(1)知道(或知识)
(2)领会(或理解) 有转换、解释、推断
(3)运用(或应用)
(4)分析 有要素鉴定、关系鉴定、组织原理分析
(5)综合
(6)评价
动作技能类目标分类理论
情感领域目标分类理论3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ABCD撰写法
五、教学策略的制定
1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察。
2教学活动程序
我国常用的教学程序
(1)传递——接受程序
(2)引导——发现程序
(3)示范——模仿程序
(4)情景——陶冶程序
3教学方法
与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
(1)讲授
(2)演示法
(3)谈话法
(4)讨论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
(7)实习作业法
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方法
(1)演示——模仿法
(2)练习——反馈法
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
(1)直接强化法
(2)间接强化法
4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小组相互学习
5教案的书写
文本式、图标式、流程图式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常用教学媒体特点比较分析:
(1)视觉类媒体:如:幻灯、投影
(2)听觉媒体:如:录音、广播、语言实验室
(3)视听型媒体:如:电视、录象、电影
(4)交互型/综合型媒体:如: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功能教室
2.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1)目标控制原则(2)内容符合原则(3)对象适应原则(4)代价最小原则
媒体选择的功效(V)
媒体选择的几率(P)= ———————————
需付出的代价(C)
3.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1)对媒体要求的描述(2)有关流程图的运(3)最佳选择的作出(4)媒体运用设想的阐明
七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1.种类与原则
种类:按照评价基准不同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按照评价内容不同分为: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按照评价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原则: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
2.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1)建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权重系数
八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九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由于早期的迁移理论缺乏科学的知识分类观,试图在动作技能及简单的联想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势必造成了为了实现迁移而反复地机械练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分类的思想已被认同和接受,进而在知识分类视域现迁移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出现了新的学习迁移观。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所谓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也称之为迁移的图式理论,其实是“概括化理论”的推衍,它是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奥苏贝尔指出,为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良好的知识结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框架;(2)已有的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织的;(3)已有的知识是清晰的、巩固的和稳定的。在这一理论中,奥苏贝尔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表示为图式,并从概念同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的措施。季克和霍约克从图式归纳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机制: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中可以存在同一个问题图式(称为“辐合图式”),它们的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问题的初始状态之间建立起部分的映射关系,并由此获得一个类比的解题策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类比迁移。
《教学模式》基本内容(乔伊斯,韦尔等)下
(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八)现象分析模式
1.理论基础
它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非常注意学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
2.基本程序
现象分析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的形成原因→现象的结果分析→解决方法分析。在教学中,某种现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学生要能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
3.教育原则
现象能够反映本质规律,创设民主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解释说明。
4.辅助系统
真实的现象感受,最好有音像辅助设备。
5.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6.实施建议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选取的现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后的规律。
(九)加涅模式
1.理论基础
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基本先决条件和支持性的先决条件。支持性的先决条件在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是没有这些条件学习也可以发生,而如果缺少基本先决条件则是不行的。不同的学习类别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并能产生五种类型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言语信息包括名称、符号、事实和原则。为了使言语信息的学习得以发生,言语信息的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有意义的。考查言语信息是否掌握,必须对一些事实进行提问。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智慧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呈现许多规则和例子以指导学习者找到正确的答案。可以通过要求学习者解决特定的问题来考查学习结果。认知策略,对这种技能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或说明策略后,学习者练习,一旦学生熟悉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要呈现,以帮助学生将策略迁移,或者评价学生对策略的掌握。动作技能,反复练习对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关键。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的时间或者精确性来测试对动作技能的掌握。态度,强化相依原理在态度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加涅的学习层级论主要适用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习层级论,也称累积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任何新的智慧技能都需要某种先前的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按照复杂性程度的不同,由简单到复杂,加涅将智慧技能分为八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其中前四类学习是学习的基础形式,总称联想学习。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后面四类的学习。
加涅把人的学习过程等同于电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他的学习理论中要点是: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诵、语义编码、提取、反应组织、反馈。
2.基本程序
按照电脑加工信息的步骤(环境──接受器──登记 ──编码──反应器执行监控──效应器──环境),他提出九步教学法: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条件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业绩
(7)提供业绩正确程度反馈
(8)评价
(9)增强保持与迁移
加涅认为学习这九个阶段和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三个部分。
准备包括接收、预期、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的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和强化、提取并一般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评价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
(十)奥苏贝尔模式
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的实用者。他通俗地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书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地再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和条件。他着重强调了概括性强、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建立学习者对教材的清晰、牢固、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着重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地位,围绕着认知结构提出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创造学习等几种学习类型,为新旧知识是如何组织的提供了一条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自他之后,认知结构理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人们广泛理解。
1.理论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学论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是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即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等三个变量)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它具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奥苏贝尔于1978年提出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见实际效果的教学策略之一。
3.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注意到影响学习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在这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众多教育心理学家中,能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些见解可归纳如下:
(1)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
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回忆不起来),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
(2)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
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由上面关于“动机理论”(包括动机成分的组成与动机的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奥苏贝尔确实对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或在课件脚本设计过程中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与不断强化上述三种动机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在有意义学习发生、习得意义保持及知识提取等阶段)恰当地利用这些动机,那么,由于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能得到较好的配合,所以定将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基本程序
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十一)合作学习模式
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为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个体有直接的交流,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个体具备协作技巧,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课堂里的合作有四点不足之处:首先,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那么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使后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不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学生的学习进步。最后,小组的成就过多依靠个体的成就,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则会导致合作失败。
(十二)发现式学习模式
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布鲁纳(J.S.Bruner)认为发现式教学法有四个优点:
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2.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能。
3.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
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它更适合于低年级的教学,而且在课堂上运用太费时间,又难以掌握。
另外还有研讨教学模式、基于前概念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