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葛根是治颈椎病的名药,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其他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在的人,颈椎病非常普遍,颈椎病的原因不外乎这两个:

一个是低头,《黄帝内经》里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一个久字,那性质就变了。长时间低头,看书、看手机,颈椎这块儿一直处于过度紧绷的状态,气血也流通不了,慢慢地还会形成瘀血。

再一个是受了外邪,颈椎这个地方常年暴露在外,冬天还好一些,有衣领,有围巾遮挡一下,夏天就不一样了,夏天没有保护,那些风邪寒邪啊随随便便就进来了。现代人受寒主要是空调引起的,从家到商场再到写字楼,到处都是空调,空调多了,寒气就多了,寒主收引,寒气会把肌肉经脉捆绑的紧紧的,再一个我们说血遇寒则凝,就是血液瘀堵了,这就加重了血瘀的症状。除了有风有寒,还有湿,因为风邪会把毛孔打开,湿邪就趁机而入了。

葛根是治疗颈椎病的专药,就是说在这一领域它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有一个小方治疗一般的颈椎病就很不错,叫葛根姜黄散,葛根30克、片姜黄15克、威灵仙15克。

东汉医圣张仲景非常看重这味药,在他的《伤寒论》一书中提到,项背强几几。项背,从脖子到肩膀,再到整个后背,强几几,可以理解为僵硬板结,不柔和,翻译过来,肩颈腰背僵硬板结,是不是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颈椎病有点儿像?碰到这种情况,张仲景必用的一味药就是葛根。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辛,凉。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常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本药首先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一书,谓主治“诸痹”。“痹证”概念较为广泛,包括血脉肌肉各种病变的症状,如肢体麻木、疼痛、不仁不用、关节活动障碍等等。

葛根是藤本植物葛藤的根,如果你见过山里的葛藤,一定会被它惊艳到,因为它的生命力相当顽强。葛藤可以一直向上攀爬,往往是树有多高,它就能攀多高,甚至比树还要高。

这么长的藤蔓必定有一个强大的根系作为支撑,否则它不能把从土壤中汲取的营养输送到那么高的位置,由此可见,葛根一定有着非常好的升达之性。

《神农本草经疏》就说了,葛根“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利用葛根的这一物性,一方面把聚集在颈部的风邪散出去,一方面把气血津液往上升,颈部肌肉得到滋养,它就能稍微柔和一点,就不会那么僵硬了。

此外,葛根还能升阳,阳气一上来,什么都好了。

夏天睡觉,吹一晚上空调,或者姿势不对,第二天早上起来落枕了,葛根三五十克,再加点生姜,红枣,一起煮水喝,经常伏案工作,老觉得后脖子那里酸酸的,不舒服,也是葛根加姜枣,它喝完以后能把颈部的郁滞疏通开来。

葛根除了能治颈椎病,根据不同配伍还能治疗很多疾病。

1.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急症

临床资料表明,葛根降压作用不明显,但有较好的缓解高血压病人“项紧”等症状的作用。

高血压病早期,一般临床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心悸,失眠等症。葛根仅对其中头痛而兼项背紧痛者,有较好的疗效。

历代中医文献,如唐《千金要方》就介绍了不少治疗类似高血压或中风等病的包括葛根在内的方剂,但都分别配用各种不同药味,以适应病情。

《千金要方》葛根汤、四石汤,以及其后的葛根续命汤(葛根、桂枝、黄芩、防风、麻黄、杏仁、川芎、白芍、人参、甘草、防己、附子),主治范围有“眩晕困顿,气息迫急,瘛疭闷满(手足或肌肉的拘挛、颤抖及心胸不适),或卒中风,口噤,不知人”等病症,颇似高血压病或脑血管急症。

2.用于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是个本虚标实的疾病。对于较频发之心绞痛,伴见唇舌偏暗,或舌有瘀点,脉弦涩,痛而固定不移者,一般都认为有心脉阻滞,气滞血瘀,把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的重要一环。

葛根配伍用于冠心病的方剂,主要有

心舒二号(葛根、红花、桃仁、郁金、丹参),

榕冠一号(葛根、丹皮、郁金、山楂),

冠心片(葛根、红花、川芎),

以及冠心二号加宁心祛风片等(红花、川芎、丹参、赤芍、降香、葛根),

多与其它活血或理气药配伍。

服后不仅有缓解心绞痛的效果,其它症状也都有所改善。可见,取葛根之长,配伍相应药味,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着广阔的前景。。

张胜兵中医作品七部,淘宝京东有售!挂号张老师,可获取签名书以及与张老师合影留念!

3.用于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很符合中医所说的“厥聋”病证。

《金匮翼》认为本病大多因肝胆气逆所致,其症必起于卒暴之间;对其病程较久或兼有虚象的亦有从脾胃论治者。

祖国医学采用葛根治疗耳病证的历史已经很久。早在公元1180~1251年李东垣在《脾胃论》阴阳升降论篇中,就阐明了上窍病证和清阳不升、中气不足的关系,并推荐含有葛根的益气聪明汤来治疗耳聋。

这个方子中,既有补益胃气的人参、黄芪,又有调治肝肾的芍药、黄柏,还有轻扬升发的葛根、升麻等。这样的配伍思路,对于我们治疗本病很有启发。

4.用于治疗糖尿病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葛根治“消渴”的记载。

公元973年《开宝本草》谓葛根可“作粉止渴”,清《本草备要》也谓葛根能“止渴生津”。

临床上常将它与元参、苍耳子、丹皮、白薇、生地等配伍,用于治疗糖尿病,或若干轻型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

历代有关用葛根复方,治疗类似糖尿病的方剂甚多,

如猪肾荠苨汤(猪肾、荠苨、黑大豆、石膏、人参、茯苓、知母、葛根、黄芩、磁石、天花粉、甘草),

猪肚丸(黄连、粟米、花粉、茯神、知母、麦冬、地黄、葛根),

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五味子、柴胡、葛根、藿香、木香),

宣明麦门冬饮子(人参、茯神、麦冬、五味子、生地、炙甘草、知母、葛根、花粉),

天花粉散(天花粉、生地、麦冬、葛根、五味子、甘草)等。

这些方剂的配伍方法值得借鉴。

5.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喘

葛根有清热解表作用,可治疗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证,这在古代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葛根可以治疗“身大热”;《名医别录》谓能“解肌发表”;《本草备要》谓能“治阳明头痛”。

张仲景所介绍的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都可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其中无汗,身热,畏风寒者,属表实证,宜用葛根汤;外感病伴项背紧痛,出汗怕风者,属表虚证,宜用桂枝加葛根;以恶心呕吐,腹泻为主,或伴咳嗽,咯痰,胸痛者,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宜用葛根加半夏汤。

头痛壮热较著者,宜选用《千金要方》解肌汤,即葛根汤去辛温的桂枝、生姜,加苦寒的黄芩。

对表里俱热之症,《伤寒六书》又推荐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羌活、白芷、石膏等)。

凡外感发热、表证未解,里热炽盛,身恶风寒,壮热无汗,头目胀痛,周身骨痛,鼻干,唇燥,便干,舌白而糙,舌质微红,脉滑数者,皆可应用。

上述种种,与近代报告葛根有解热作用相符。

葛根用于喘症者,古代医籍中亦屡有记载。

如《伤寒论》谓:“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症因脉治》一书,推荐干葛竹茹汤(干葛根、竹茹、陈皮、白茯苓、半夏、甘草),可治疗“风寒喘逆”。

《薛生白医案》曾介绍一病人“火升痰喘,喉间窒塞,……喘促不宁,气道不利”,选用方药为紫菀、葛根、枳壳、半夏、橘红、杏仁、苏子。

可见葛根用于治疗喘症的历史已久。这与近代药理报告,葛根有“解痉”作用相符合。

6.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葛根具有“解诸毒”作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宋《日华本草》谓葛根有“排脓破血”功用。清《本草备要》谓可治“痘疹、温疟”。

《大明本草》及《本草备要》都说葛根能治血痢,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介绍的葛根芩连汤治“利遂不止”(腹泻不止),颇为一致。

清代雷丰《时病论》中述及关于“风痢”的治疗经验时,也提出宜在方剂中加用葛根等药。

宋金时张元素在《脏脏标本用药式》中,提出大肠虚者,以葛根等升陷固脱。

近代,亦有报告,用葛根治疗胃下垂、便秘、胆汁分泌不良,及其它一般平滑肌运动不良等症者。

有的用葛根治疗传染性肝炎,也获得一定效果;也有人根据其具有“排脓破血”功用,用于治疗若干外科感染性疾病;儿科在治疗风疹、麻疹等病症时,也常加用本药。

《本草纲目》还认为本药有解酒毒的功效,其葛花解醒汤(葛花、砂仁、豆蔻、木香、茯苓、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神曲、干姜、猪苓、泽泻),常用于饮酒过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者”。

近代临床,亦偶有用于皮肤对酒精过敏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