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永远不会完整,日记也只会记录那些有意义的事—《海街日记》
这是最近说的第几部是枝裕和的电影了,有点忘了。
不得不说,是枝裕和的电影很多时候很“任性”。但电影世界就是需要这样的百花齐放
这不是一部催泪的电影,也不是一部震撼痛苦的电影,而是一部略有点难懂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在小时候被父亲抛弃的三姐妹(都已经成年工作了),在父亲死后,收养了父亲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妹妹,四姐妹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是最小的妹妹。
如果你想看一个情节紧凑、抓人、感动人心的电影,那《海街日记》一定不能满足你,是枝裕和大部分电影都节奏平缓,用电影里的情绪调动着情节,用生活中的点滴组合着令人感到踏实的故事。《海街日记》也一样,我可能悟性比较低,在看这个电影的前80分钟,我都没太看明白,甚至有些功利的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个电影的文章,不过这并不是说这个电影无聊,只是我找不到一个重心,在如碎片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电影除了温馨之外到底想诉说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情节散漫是电影,也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但当电影还有不多就要结束的时候,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四妹在跟三妹聊天时,三妹因为父亲离开时太小,根本不记得父亲的任何,希望四妹多讲讲给自己听时,我一瞬间终于懂了是枝裕和的用意。
三妹虽然是里面长得可能最差的,但比较喜欢她的表情,纯真,令人放松。
我先绕一下,我们来仔细看一看电影当中的很多细节,这个电影有一个令人非常诧异的人物登场方式,应该算是是枝裕和特有的手法了,就是人物会登场的很突然,然后并不会有人去介绍他,观众要接下来看很久,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观众们心里其实都会有一个大概的预期,比如这个角色和这一家人是什么关系,另一个人又是什么关系。但这个电影里的不少人,最终的身份都出乎我的意料。
树木希林这个有点远的姨姥姥身份,在电影这种快节奏的叙事媒介里,算是极其稀有的。
比如那个永远都坐在饭馆吧台的男人,我以为他是老板娘的丈夫,到最后发现并不是。比如树木希林扮演的姨姥姥,最开始我以为就是四姐妹真正的姥姥,还有最初去四姐妹家蹭饭的爆炸头,以及银行推销员为餐馆老板娘思考遗嘱,这些形象,这些作为以及身份的错位,所有的一切其实都体现着是枝裕和在电影中埋下的种子。
日本的小餐馆一般都有吧台,这就是饭馆老板娘和那个总坐在吧台的男人。
四个姐妹组成的大家庭虽然跟悲惨沾不到边,但实际来说,四个人都在小时候就没有了父母,甚至连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没有。树木希林也只是姨姥姥,并不算亲。
已经工作了的三姐妹,她们的母亲也在小时候就独自去了北海道的札幌生活,三姐妹一直靠着大姐支撑着整个家,大姐和二姐,就像家庭里水火不容的亲人一样,总是因为行为模式的差距而吵架,但却又饱含着至深的情感。而大姐却也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一个有点像父亲,怯懦并且温柔,但也没什么良心的人。
这是工作的三姐妹的母亲,从北海道而来,大姐是既看不惯她,又无法舍弃她。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去找寻那些自己“似乎”、“本应”得到的东西,又在用自己的善良与责任心去填补别人,“似乎”、“本应”得到的东西。
整个世界似乎都在错位中前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呢?
电影的拍摄地镰仓也是美不胜收,那个饭馆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名字不一样。
大多数人都干不了自己真心想从事的工作,大多数的亲子关系都没有想象中的和谐,冬天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寒,夏天永远比我们期盼的还要热,考试的前一天总会有蚊子来骚扰,星巴克的咖啡其实也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好喝(这么多年觉得新加坡的南洋咖啡最好喝,得感谢我姐和姐夫的招待),住在北京的我,偶尔会惊讶于天空的蔚蓝,有时又会感觉灰蒙蒙的周遭也符合后现代的冰冷(要不银翼杀手2049怎么是参考北京弄出的呢)。
在我初中时,北京还真有过这样的沙暴色天气。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