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用不用、怎么用?听专家指导避免滥用药物
每年11月的第三周,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在11月18日-24日组织开展“2020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19日,记者专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主任委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王建华,由专家解读大众普遍关注的抗菌药物使用问题。
问:抗菌药物与百姓常说的抗生素是一回事吗?能否从药名上快速识别这类药物?
王建华:抗菌药物,是指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的药物,种类非常多。百姓俗称的“抗生素”是抗菌药物的一种,指通过发酵或半发酵生产的抗菌药物,其他还有纯化学药物合成的抗菌药物等。
部分抗菌药物可以从名字上快速识别出来,比如药名里有“头孢”、“霉素”、“菌素”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见的有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但也不是所有药品都这样,如伏立康唑、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只凭药名就看不出。重点还是看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是不是与“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有关。
问:滥用抗菌药物对个人和社会有多大危害?
王建华:首先从个人来说,药物像“双刃剑”具有双面性,一些抗菌药物的副作用会对人体肾脏、肝脏等脏器造成损害,或引起肠胃不适、过敏反应。更长远的危害是“耐药性”,当滥用抗菌药物使体内细菌产生耐药性后,一旦发生感染很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情况,若感染严重会危及生命甚至造成死亡。
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团结起来,保护抗微生物药物”,正是因为滥用抗菌药物对环境和社会危害也很大。农业、畜牧业中,如饲养鸡鱼、牛羊时滥用抗菌药物,会影响人们食用的肉蛋奶产品;抗菌药物随着代谢、排泄进入环境中,还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影响农作物、动物和生活环境。一代耐药菌的产生需要2年,而开发一种新型抗菌药物需要10-12年。超级耐药菌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手里治疗细菌感染的武器越来越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好抗菌药物,刻不容缓。
问:感冒、发烧或腹泻需要服用抗菌药物吗?家里需常备些抗菌药物吗?
王建华:通常情况下,90%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药物对病毒并无作用,因而起不到治疗作用。只有因为细菌引起或合并了细菌感染的情况,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发烧、腹泻等也相似,病毒感染、受凉、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症,抗菌药物“无用武之地”。应到医院及时就医,先检查判定病因,再正确对症用药。
我们不建议家庭常备抗菌药物,因为这类药物都是处方药,应该遵医嘱根据病情程度、病症表现、病程发展等不同情况适度使用。在药店购买抗菌药物,也应有医师依据每次病情开具的处方,不主张对抗菌药物自行备药、用药。
问:不少人认为“抗菌药物=消炎药”,咽炎、胃炎、妇科炎症都可以用抗菌药物吗?
王建华:抗菌药物“不等于消炎药”。如嗓子发炎,炎症只是临床症状,引起发炎的原因除了细菌之外,病毒感染、环境干燥、吸入粉尘等其他诱因都会引起发炎症状。患病后,要先找到发病原因,是细菌引起的炎症,就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不是细菌引起的,乱用抗菌药物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会延误病情,给身体带来副作用、产生耐药性。
问:儿童应避免使用哪些抗菌药物?
王建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特征与成人有差别,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健全,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更需谨慎。如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不能使用,否则会影响孩子骨骼发育;四环素类药物也要慎重,否则会在骨骼中沉积造成牙齿龋斑;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有耳神经毒性,影响儿童的听力,甚至造成耳聋。很多抗菌药物对肝肾有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问:从医院和全社会角度来说,可以怎样更好地遏制细菌耐药的趋势?
王建华:国家卫健委要求对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只有经过会诊,副高级别以上医师对重症感染患者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是中级以上医师经过培训合格才有权限开具;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是住院医师以上的才有处方权。各医院都在加强临床应用管理,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师,不“点名用药”不擅自用药。
2016年,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14部委联合印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遏制细菌耐药的趋势,这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农业、畜牧业要严格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医务人员要依据诊疗规范正确用药;大众要认识到耐药性带来的伤害。细菌的产生耐药速度非常快,而抗微生物药物新药研发很慢,只有全社会团结起来保护抗微生物药物,延缓耐药性的产生,才能在感染时有药可用、药有疗效,及时挽救患者生命,让患者更快治愈和康复。
记者 康颢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