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收藏:针灸百症赋注解汇总(上)
无论您远走何方
针灸百症赋注解《聚英》上
承淡安注解 郭海涛再注
01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承氏:昔贤谓穴之在于背后者名俞穴。俞者,注也,输也;言经络之气,输注于此也。故人身之穴,皆得名之曰俞穴,不必专指背部而言。经凡十二,络凡十五,奇经凡八,穴有三百六十五穴,纵横贯注,宜熟志之。
海涛:百症者,概数也;症,症候,症状,须辨而知之;俞穴,所注为俞,俞像水之窬。俞通腧,有输注之意,人体穴位亦可统称腧穴或俞穴;
再三用心者,细心体会的意思。岳飞云,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欲“运用之妙”者,须“再三用心”尔。
百症俞穴歌,是前人总结的针灸临床经验,在针灸界流传甚广,欲学针灸者,人人可得而诵之,熟记于心,但若想运用此篇歌诀的经义,并在临床上取得好的疗效,就得需要有一个再三用心的过程,也就是重视实践,重视总结心得的意思。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学习多了,临床多了,思考多了,自然就能“运用之妙”了,否则,即使把这篇歌诀倒背如流,也不过是“兵法之常”罢了。所以本篇当头一喝“再三用心”,意义深远。
02
头面部症状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承氏:头顶重痛,当刺以针。若血虚眩晕,则非针灸肝俞、腰俞不可。又按,囟会与玉枕,宜灸不宜针。
偏头痛,书称肝胆风热,悬颅、颌厌宜刺,微出血;更刺风池,其效甚佳。(可刺头维、太阳、风池三穴较好)。
头痛由于痰火上扰者,宜刺丰隆以降其痰火,强间不易刺入,可刺风府。
海涛:囟会配合玉枕,治疗头风。头风者,经久难愈之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三国时曹操患头风,心乱目眩,华佗针脑空立愈(一说针风池,从临床疗效看,若审证准确,用之得当,二穴皆有此效)。
临床治疗头风,不能拘限于囟会配合玉枕,还要认真辨证,必要时,可以建议患者作影像学检查,看是否有占位性病变或先天性疾病的可能,再根据病情灵活取穴。不要囿于中、西医之争而排斥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
偏头痛,也有叫偏头风的,少阳经循行于人体侧面,所以偏头痛可刺手、足少阳经俞穴治疗,悬颅、颌厌皆足少阳胆经俞穴,也可以刺风池透率谷、丝竹穴透率谷,或刺头维、太阳、风池,酌情配合中渚或四渎,或配合侠溪、丘墟等,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配足阳明经或足厥阴经穴位,以增强临床疗效,总之,着眼点不要仅拘限于偏头痛上,而要考虑全身的阴阳平衡、经络顺逆。
强间穴又名大羽穴,临床上用的不多,对于因胃气不降导致的痰火上扰清窍者,可刺强间、百会提升清阳,刺丰隆、天突、天枢降其胃气,胃气一降,浊阴即降,则头痛可解。强间可向大椎方向刺二分,不宜过深,也可以刺风府或后顶,收效标准为金针入而头痛止。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
承氏:脾虚面浮肿,刺水沟,流去面浮肿之水气,颇效;前顶宜灸。
海涛:《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四圣心源》: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水沟即人中穴,《针灸大成》言此穴治水气遍身肿,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愈。配合前顶,如揭盖倒水,上窍一开,水气即从水沟而去。
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承氏:肝胆之火挟风而上僭,则耳暴聋,刺听会、翳风以泻之。
海涛:《四圣心源》,耳病者,浊阴之上填也。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乃虚,虚则清彻而灵通。浊气一升,孔窍堵塞,则声入而不通矣。刺听会、听宫、翳风、完骨,更刺同侧风市和对侧液门透中渚,效佳;亦可刺胆经之丘墟透照海,泻法。
或问,原文只讲了听会、翳风二穴治疗耳聋气闭,承师注解,亦只讲了此二穴,怎么你就啰哩啰嗦的讲了这么多,是不是画蛇添足啊?
答,耳聋气闭,听会、翳风可为主穴,然临床上此症变化多矣,若只限取此二穴,则效果不能保证。且今天所用之针,直径多为0.22至0.35mm之间,细若发丝,较古时之针细,较承师所用之针亦细。针做的细了,扎针时,病人不会感觉很痛,但疗效也会相应的打折扣,所以古时一、两针能解决的问题,今天则未必能达到满意疗效,这除了古今医生临症水平的高低不同外,与所用针具之不同也大有关联,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考证一下针灸针的历代演变过程,一定会有大收获。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鸣有声,听会堪攻。
承氏:面痒如虫行,系血热所致,刺泻迎香。耳鸣有痰火上扰者,针听会外,宜再刺丰隆、风池等穴。系肾虚者,当更灸肾俞,气海以固肾元。
海涛:面上虫行,颜面神经传导障碍,或是血热所致,取迎香,加印堂、合谷有效,迎香、印堂可略出血;
耳中蝉鸣,多与肾虚有关,亦可针听会、听宫、完骨等穴。若耳鸣伴有眩晕,考虑美尼尔氏综合征,可酌情建议患者做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血流变检查,以确定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灸肾俞、气海者,是固其根本,欲收长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临床上遇此,可以先止耳鸣,再认真分析辨证,若因肾虚引起,亦可随症治之,辅以中药,效果更好。
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䀮䀮,急取养老、天柱。
承氏:手太阳经脉与足太阳经脉,俱萦绕于目,故支正,飞扬,能治目眩。且二穴皆属络脉,刺络脉,即所以泻其血。
目黄、肌肤黄,黄而深者名阳黄,宜刺之,淡而晦暗者为阴黄,宜灸之,至阳一穴,亦宜针灸。
胬肉攀睛,如系心肝之火,可刺肝俞与少泽;若攀睛已久,火炎已平,宜灸治之,于刺灸之外,当点消翳药品以外宜针灸大、小骨空。
泪出即迎风流泪,泪热而微觉粘手者属热,宜刺之,冷而不粘手者为寒,则灸之,并宜灸大、小骨空。
漠漠者,视物不明,巩膜上似有白膜遮盖,近代眼科医士,名之曰气膜。再刺光明、肝俞、命门特效。
目䀮䀮无所见,即不明之意,此症属于内障,俗名大眼瞎子。与上合治。
海涛:支正、飞扬分别是手、足太阳经络穴,皆别走少阴,俱萦绕于目,故而用于治疗目眩,实则以三棱针泻之。
阳纲、胆俞分别位于第十胸椎脊突下旁开寸半和三寸,皆属膀胱经,二穴相距仅寸半,用于治疗目黄,或针或灸,学者可临症处之。然黄为土色,色司于木,木邪传于湿土,则见黄色,病由阳衰土湿而致,一切滋阴泻火之法,且不可轻用。
胬肉攀睛,可刺肝俞与少泽出血,若攀睛已久,火炎已平,宜灸治肝俞,于刺灸之外,可酌情外用白敬宇眼膏或消翳药等,并取大、小骨空穴,以半寸毫针刺。
迎风流泪或无端泪出,甚或眼屎多,可刺头临泣并头维,亦可于关冲刺血,或刺大、小骨空。若灸,亦可,但总不如针刺快捷方便。海涛曾治一妇人,五十五岁,迎风流泪半年,多方治疗无效,于2009年初夏来诊,刺大、小骨空并印堂穴,一次而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漠漠,视物不明,巩膜上似有白膜遮盖,类似于早期白内障,刺光明、肝俞、命门特效,攒竹、印堂亦可取,目䀮䀮无所见,也是眼睛昏花不明之意,也可以取光明等治疗。家父郭立都先生,治疗眼部诸疾,喜用郄门配合外劳宫,左右相应,效如桴鼓,命之曰眼明穴。疗效检验标准为针入后患者即能感觉眼睛明亮,用此治疗老年性早期白内障、近视、远视等眼部诸疾,皆有显效,患者年岁愈小,则效果愈佳。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承氏:雀目者,似雀之目,至夜即不见物,由于肝热肾虚之所致。睛明、行间外,肝俞、涌泉皆刺宜刺。与上条同治。
海涛:雀目者,即夜盲症,夜间不能见物,西医谓维生素A缺乏可致夜盲。针灸治疗可取睛明、攒竹,加眼明穴,行间可透太冲,亦可酌情透刺涌泉。
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承氏:伤寒大阳病,项强几几,刺太阳经温溜,与肝之期门,当再刺大椎,天柱。
海涛: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刺手阳明经郄穴温溜,加足厥阴经之期门。而期门刺之不便,治项强的临床疗效也不如刺大椎、天柱便捷,大椎可点刺出血,并加火罐,以拔出黑血为佳。或刺风池、昆仑,或风府、后溪、承山辈,皆可收效。
期门穴如果刺之不当,如针刺过深,针尖可通过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壁腹膜及腹膜腔而刺伤肝脏(右期门)或横结肠或胃(左期门),故临床须慎重。《席弘赋》有“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针灸大成》“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如结胸,心下痞硬者,留刺大椎第二行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可见项强伤寒而取期门,用于太阳少阳并病,若只见太阳症,则风池、大椎辈足矣。
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
承氏:舌为心苗,舌下肿,属于心热,亦有脾热者。
海涛:舌为心之苗,故而舌下肿痛,多属心火不降,究其不降,当责于胃气上逆。胃逆,则肺金失敛,心火遂其上炎之性,而病见于舌。刺廉泉者,廉泉又名舌本,穴在颈下结喉上,为任脉、阴维之会,刺此者,就近取穴也。中冲者,心包络井穴,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包络受病,故刺中冲以泻热。
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走。
承氏:鼻衄症属于肺气热,阳明经火逼血妄行。
海涛:肺开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天府者,肺经俞穴,合谷者,大肠经原穴,于二穴之外,当再刺隐白,或于对侧耳尖刺血,双侧衄血则取双耳尖。
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㖞于片时。
承氏:斯症之牙疼,系牙最里之臼齿痛。中风而致口㖞,左者灸右,右者灸左。
海涛:牙者,骨之余。耳门、丝竹空皆手少阳经之穴,治牙疼可。若牙疼不解,针同侧翳风,或针大杼穴,因骨会大杼尔,牙疼之患,可于大杼处寻明显压痛刺之。太溪、合谷辈,皆可用于牙疼。
口㖞,与西医所称之面神经瘫痪类似,多见口㖞眼斜,即伴有患侧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也有只见口㖞而不见眼斜者。针颊车、地仓者,针法之常也,可配合患侧之翳风或完骨、合谷、三里等。若兼眼睑闭合不全,可针印堂、丝竹空、耳门、听会等。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
承氏:三焦邪热上攻,喉中红痛。
海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性,咽喉红肿疼痛,针液门,鱼际,或于少商刺血,出血豆大许,血变而止。或取孔最亦效。
转筋兮,金门、邱墟来医。
承氏:转筋者,即小腿腨肠痉挛,刺金门,丘墟外,当刺承山。
海涛:腨肠肌痉挛,俗称抽筋,金门、丘墟不甚常用,承山治此为常法,亦可针三里,支正、阳陵等解之。
阳谷、侠溪,颌肿口噤并治,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承氏:颔(颌)肿而口噤,兼有生外疡者,除针刺外,宜照外疡治之。
口渴而由于血虚,亦属于邪热津枯而致者,刺少商出血,刺曲泽,再宜刺舌下。
海涛:颔肿与口噤,皆可刺阳谷并侠溪治疗,二穴又可分别配合廉泉和下关、翳风等,兼有口舌生疮,可于少商刺血,或以三棱针点刺犊鼻出血,或取孔最穴刺之。
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皆依赖于血的濡养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血虚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等虚弱证候。血虚者气亦弱,所以血虚除见失于滋荣的证候外,多伴气虚症状,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心悸不宁、脉细等临床表现。辨证是因血虚所致口渴,除刺少商、曲泽外,可以三棱针点刺舌下静脉出血。少商、曲泽亦以三棱针点刺为佳,可配伍毫针刺涌泉。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承氏:通天宜灸,该穴部位之神经通于鼻内。肾阴虚而有热,则舌干而口燥,复溜可治之。
海涛:通天穴治各类鼻炎、鼻塞、鼻息肉等,效佳,可用半寸毫针刺,左刺右,右刺左,除通天外,可于大椎点刺放血加火罐,配伍印堂。
舌干口燥,证见面红、虚烦、双脚冰冷或膝以下凉,刺复溜外,更加廉泉、三里尤妙。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
承氏:舌缓不语者,舌根无力鼓动也,由于三焦热所伤。
海涛:哑门以毫针向下颌方向刺,或捏起穴位以三棱针刺血,关冲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如豆大,宜再刺金津、玉液。
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承氏:嗫嚅欲言而不能猝言之。
海涛:声音者,手太阴之所司也。肺藏气,而气之激宕则为声,故肺病则声为之不调,气病则声为之不畅。又,肺主五声,入心为言。天鼎、间使者,分属于大肠经与心包经,故而失音嗫嚅取手阳明与手厥阴者,以表里故尔。
太冲泻唇㖞以速愈,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承氏:唇㖞针太冲得愈者,殆为肝阳暴逆而唇㖞;承浆之泻牙疼,属下门牙痛。
海涛:唇㖞而泻太冲,盖为肝气新郁,乙木下陷,己土不升,始得之,泻太冲可愈。承浆之冶牙痛,以下门牙痛为止,并可针合谷。
03
肢体胸腹症状。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承氏:太阳伤寒,宜针风池、风府、风门。热病无汗,大都、经渠针刺外,再治间使、合谷。
海涛:项强、恶风皆太阳症侯,针太阳经之束骨、天柱,泻本经之滞也。宜三棱针点刺大椎出血加火罐,拔出黑血为佳。热病而汗不出,可针百会,于大都、经渠外,再以毫针刺合谷、复溜。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承氏:少海与手三里,当针灸并施。阳陵与曲池之治半身不遂,以灸为主,二穴宜同时捻提并宜灸。
海涛:两臂顽麻,气血凝滞不利,临床上可见于高血脂或颈椎疾患,取少海以治血,取手三里以治气,临床可酌加肩髃、外关。半身不遂,多见于外伤或脑出血或脑梗塞后遗症,症见一侧肢体不用,以取阳陵、曲池为主穴,针灸并施,可配合头部诸穴,曲池可透少海,阳陵可透阴陵。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承氏:胸中苦闷者,即痞满病也,建里、内关刺有特效。心中悲凄者,精神不愉快,似觉心中酸楚,背间寒栗,灸脾俞有效。听宫穴,理不可解,殆泻小肠之火以安其心欤。
海涛:胸中苦闷,心下悲凄,皆可针同侧之丘墟透照海,效佳。胸中苦闷,于建里、内关外,可针膻中、行间。脾俞穴以灸为妙,若针,可于针上加火罐以助针效。以听宫穴治心下悲凄,临床未见有验,亦未轻试,恐是传抄之误。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承氏:针气户、华盖治胁肋痛,大都少效,宜加刺期门、阳陵。腹内肠鸣,中有水气,下脘宜针灸并施,更宜灸天枢。
海涛:胁肋疼痛取气户、华盖,临床少用,宜刺内关、丘墟透照海;期门者,新手勿轻刺,可刺膻中。腹内肠鸣,取下脘、陷谷外,可针水道与足三里,并于神阙上加火罐。
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征。
承氏:胸胁支满,章门宜多灸。膈下饮蓄作痛,膻中、巨阙针之,宜再灸脾俞与中脘。
肺气失于肃降,即胃气上逆而为噎塞胸满,宜针内关、公孙、中脘。胸膈停留瘀血,而针巨髎理颇费解,恐系巨阙之误。
海涛:胸胁支满,取章门、配合支沟,针不容、配合足三里,并可针天枢,于神阙上加小火罐。膈下饮蓄作痛,于膻中、巨阙外,可针水道、昆仑,巨阙针时,使患者仰卧,双手上举后针尖略向神阙方面刺入,可保安全;若情况特殊,或针法特殊,可例外;总以病者安危为第一大事,不能有丝毫玩忽。
胸满、噎塞,责之肺金不降,胃气上逆,究之本源,在于脾土之湿,针内关、公孙、中脘外,宜加云门,足三里;意舍在背,取胸腹部之穴后,不便再取,徒令患者烦惧,可在起针后艾灸十至三十分钟。胸膈停留瘀血,于舌诊上可见端倪,针刺巨髎理确费解,针巨阙或鸠尾则有桴鼓之效,可再加内关、少海,刺丘墟、太溪,或于胸背部寻相应之压痛点刺之。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宜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承氏:神藏与璇玑,治胸满则可;若治项强,则大椎,风池不可少。背连腰痛,针白环、委中有特效,宜加针环跳。
海涛:胸满之症,于神藏、璇玑外,可加内关,太冲,项强者,则大椎、风池可治;如有颈肩综合征引起的项背部僵直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于颈肩部能寻到明显压痛点者,若此压痛点恰分别与前胸之神藏、璇玑前后对应,则针神藏、璇玑可收立效,此缪刺之法也,唯刺神藏时须小心谨慎,勿伤及胸膜。背连腰痛,针白环、委中有特效,宜加针环跳或承山,白环俞、环跳可于针上加火罐,若见委中处有青筋怒起,或黑或紫,如蚯蚓盘伏,可用三棱针在青筋处刺血,血变而止。
脊强兮水道、筋缩。
承氏:脊强转侧不利。
海涛:脊强转侧不利,可刺膻中,鸠尾,水道,于背部刺大杼、筋缩,并取曲池,阳陵,加董氏之灵骨、大白,可于承山,昆仑处寻青筋处刺血。
目眩兮颧髎、大迎。
(《针灸大成》此处作“瞤”。瞤:指肌肉颤抖或眼皮跳动)
承氏:目眩羞明,针颧髎与大迎,宜再刺攒竹,可治目瞤。
海涛:目眩羞明,针颧髎与大迎,宜再刺攒竹、百会,在太阳穴处刺血,或针临泣、光明;若是目瞤,则复针百会、印堂、太阳、鱼腰、颧髎、听会、翳风、合谷。
痉病非颅囟而不愈。
(《针灸大成》作“痓”,痓:痉挛,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素问.气厥论》,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针灸大成》此处作颅息)
承氏:痉病灸颅囟之外,宜再刺风府、大椎、曲池、合谷、中脘、昆仑等穴。
海涛:痉病灸颅囟之外,宜再灸肾俞,刺风府、大椎、曲池、合谷、中脘、昆仑等穴,或可刺承浆,承山、绝骨等。
脐风须然谷而易醒。
承氏:脐风但凭然谷一穴,恐难十全,在脐之四周宜各灸一壮。
海涛:脐风即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已很难见到,唯在一些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地区,或可有之。其之发生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人员的手不洁净或所用的剪刀、纱布等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出生后4-7天。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痉挛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中国城标准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我爷爷郭中和先生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初,治疗平乐公社医院职工陈云章的孙子,因脐风而病危,几乎不保,爷爷闻知后即主动上门,用针灸将其治愈,至今患儿已过不惑之年,并早已娶妻生子。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
承氏:腋下筋肿,二手不能上举,委阳与天池,曾针过颇效。腿痛刺环跳与后溪而不愈,当刺阳陵与昆仑。
海涛:腋肿类似于腋下淋巴结肿大,肩部活动受限,针委阳、天池颇效;女性副乳,亦可针天池、委阳,并针局部获效。此处腿疼类似于今天讲的坐骨神经痛,多和腰椎部退行性病变或外伤有关,针对侧后溪透合谷,加同侧环跳,于针上加火罐,以助针力;阳陵、昆仑、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皆可选用。
本文编辑、排版:小猴子
本文作者:洛阳~郭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