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两点,快速临出你的书法个性
变,是在不变的前提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个性展示。个性展示的形式即个人面目风格,也是指一个书家的书风。一个书家的书风形成来源于其个人的文化内在修养、手感态势习性、审美喜好趣向、社会发展潮流、环境氛围熏染等。
临帖是求法定规律,是求同。
虽然说每一个人都会写出一定与其他人不同的书法面目,但在这不同上要体现出独到的个性书风魅力,的确是要下功夫的。那么,如何来展示个性书风魅力?
在书法中,可以生“变”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特点夸张。
所谓特点,便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特别或特殊之处。同样,在书法风格上历代书家都具有着与众不同的书写特点,并由其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书风,展示着个性魅力。特点夸张,乃是文艺创作中惯用的手法之一,是指在原有的特点上进行放大、升华,突出特点的美感。
如: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诗仙李白《秋浦歌》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望庐山瀑布》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圣杜甫《醉歌行》日:“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上述都是诗词文赋中所用的夸张创作手法。在书法书写创作时,特点夸张主要表现在对原有彰显美的方面再进行升华,或者是对原有某一个性特点上进行夸张强调。
如:“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受东汉张芝、三国魏钟繇的书风影响,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这样说道:“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剖析折衷了张芝的草书中的浓淡粗细,运用损益了钟繇的楷书特点,并增加夸张了钟繇的华贵,从而在原有的美感上进行了升华。
又如:“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自称其书法是“集古字”,有些点画的圆转、竖钩的陡起等出自颜真卿的行书,结构劲险的体势出自欧阳询的书风特点,用笔多变化、结体生动出自褚遂良“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的特点等,米芾汇集了他们的特点,从而强化突出了自己的特点书风。
再如:明末清初与董其昌齐名并有“南董北王”之称的书家王铎,其书法虽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但在他的笔下更加突出的是夸张了所取法的特点,所以能在当时书风中独树一帜。
在现当代碑帖出土甚多以及网络畅行的书法十分普及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很便捷地看到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系列,再到现当代名家的书作墨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历代留下的名碑名帖,都有着其独具特色的魅力,这些特点就是我们在临习中深研的重要内容。
抓住特点就如现代小品舞台上有人模仿宋丹丹、赵本山他们的夸张特色。探究书家各自的特点,临透其碑帖之后,你在自己的笔下将其特点夸张加强,这种夸张加强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在自我审美意识上对原有的美进行升华。
强调特点就是强调个性,个性化的展示,往往就会得出不一样的自我。当然,书法属文化,也属视觉艺术美学,慢慢地结合文学、哲学等内在修养的融合,就可以由临帖到出帖,从而自成一家了。
二是,向背发展。
向背在书法术语中属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是要求在同一个方向的点画,避免雷同体势。在这里的向背,不是背道而驰这样的词意所形容的,而是要用哲理思辨方面去理解,即既有其好的一面、也一样会有相反好的一面。
如:初唐欧阳询的楷书体势是内擫法,而中唐颜真卿的楷书体势是外拓法,两者向背发展,各成一体系书风。又如“宋四家”中的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是用墨丰腴,结字扁平,感觉像丰腴可爱的少女;而米芾的书法特点之一的体势似唐欧阳询秀长险峻,感觉像挺硬洒脱的俊郎。这是一种书风势态的向背发展,两者兼美,各有神韵。
再如:汉代“草圣”张芝,将章草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生变成上下笔画连带的今草草法,而且在原来“隶变”的章草笔法生变成具有“楷法”的今草笔法。从字字不相连到字组相连的“一笔书”,从字字受约束到字字放纵的洒脱飘逸,无不展现了其与古不同、与古向背而驰的发展思路。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这样说:“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学书者不得要领,只看到他人的成功漂亮的书法作品,却不明白他人的成功原因。
所以,要清楚在寻古的同时,向背发展的思路是必要的,也是一个出帖的好方法。展示美的方面有无数种,只要具有视觉冲击力,都能展示其魅力。点画的粗细、长短、曲直等;用笔的藏锋与露锋、方笔与圆笔等;用墨的浓淡、枯湿等;结构势态的布白,章法节奏的气势、神韵等,都可以进行相对的向背发展。
我们只需要在合乎常理的“中庸之道”规则下从心所欲,一定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这就是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虽然书法讲究变化,但要在和谐中展现出书写时变化的不同。字如人脸一样,全世界找不出一模一样的第二张脸,向背特征的发展,达到了完善境界、审美升华,就能成一家之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