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为何会误诊

[误诊小故事一则:一76岁老人,15年前患结肠癌,曾手术切除,自后身体一直健康。近一周来,大便不通,少腹手术一侧又扪及一块状物,几个医院均要患者入院作进一步检查,并认为手术也无希望。要求中医服些中药,也觉无能为力而未给处方。后病人竟排出一粒硬屎,顿觉少腹轻松。用火钳从便桶中钳出硬物,用水冲洗之后仔细辨认,原来是一个“鸭屁股”,是十几天前赴宴,拣得一块鸭肉,觉得未烧酥,碍于亲朋面前不便吐掉而囫囵吞下,于是发生前述的病证。]

《周礼·医师》有:“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是周代将医师技术之高下分为三等。其所言失者,即治疗的失误。中医在数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生在临床中误诊误治是时有发生的,时至今日也不例外。

早在1800多年之前,“医圣”张仲景在其中医临床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了许多辨误、救误的内容和法则,据统计,仅《伤寒论》398条原文里,就有近1/3的条文涉及辨误救误。

中医误诊误治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条件和中医学本身特点等因素,也有病人自身的原因,而最重要的是医者诊断的原因:

思维定势,主观臆断

[例:某患者,女性,46岁,有多年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史。其丈夫是有近20年临床经验的医生。病人每次头痛发作常有疲劳和精神因素等诱因,经对症治疗和休息后则能缓解。一天,病人在劳累后又出现头痛、头昏现象,其丈夫给测体温见不发热,遂又按以往经验给予对症治疗。但5天后病情日趋加重,出现恶心、呕吐,并逐渐昏迷。经组织会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最后终因确诊时间延迟,治疗不及时死亡。在这个案例中,患者的丈夫是医生,眼看自己妻子病情日趋加重,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仍不认真分析,不作全面的检查,把诊断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之上,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知识缺乏,忽略本质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少灵活应变能力。只注意次要的、非本质的症状,忽略主要的、本质的症状。满足于自己所了解的某些知识,在这些知识范围内展开诊疗,自然会发生偏误。

[例:男,3个月,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两次,查体温39.4℃,白细胞12.9X109/L,中性68%,淋巴32%,胸透右肺上下均见片状阴影,肺纹理模糊。诊断:腺病毒肺炎。住院治疗,先用抗生素,并服大剂量麻杏石甘汤,复以银翘散加味,寒凉彻热,症状未见改善。

蒲老会诊:当时高热40℃,仍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舌质淡,苔灰白,胸腹满。此属感受风寒,始宜辛温疏解,反用辛凉苦寒,以致表郁邪陷,肺卫不宣。治以调和营卫,透邪出表,苦温合辛温法,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1剂,药后有微汗出,体温渐退,精神好转,喉间有水鸡声,腹仍满,舌淡苔秽白。营卫虽和,但肺气仍闭,湿痰阻滞,宜温宣降逆化痰为治,用射干麻黄汤加减。1剂后,体温降至36.4℃,精神好转。再用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和二陈汤加白前、苏子、枇杷叶、生姜各两剂,恢复正常,病愈出院。](《蒲辅周医案》)

轻视辩证,盲目崇西

用西医的思维方法研究中医,用西医的理论来开中药,混淆西医“病”和中医“证”的概念,临床思维僵化,辨证论治没做好,最终也很容易造成误诊。

[例,一中年男性胃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到某院中医科治疗。该院正开展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溃疡病的疗效观察。病人服后3天,突然感觉头晕目眩,如坐舟车,旋转不定,耳鸣如潮,恶心,烦急,到某医院急诊,予以对症治疗。缓解后,继服溃疡药,2剂后,上述症状又现,另有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余诊为湿热郁蒸,中焦阻滞,投以清热利湿,化浊导滞;生苡仁15克、蔻仁6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黄连粉3克(冲)、栀子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滑石10克、竹叶6克、酒军6克、3剂后上症消失。随症辨治而愈。](《燕山医话·误服补药乃自伤》)

药性不明与药材伪劣

药材性味有寒、热、温、凉之别,中医治病必须药证相符,重病药轻,轻病药重,轻重不分,都会引起误治。此外,药材伪劣或质地欠佳,炮制不当,煎服方法不当,都难以达到治疗效果。

[例,一青年,患奇寒病证已7年,冬天重裘难温,身居暖室不敢出门一步,盛夏不能吃西瓜,也需于无风无冷处度过,以往所服中药都是细辛、肉桂、炮姜、附子、鹿角胶、鹿茸之类,但总难愈病,若1周不服此药即寒冷难以度日,望诊而色无华,较为消瘦,脉细,舌质淡、苔白,唯一特征:两掌心烧灼如焚,十分难受,试握体温计为36.7℃。

忆及《续名医类案》卷六的恶寒门中有用大承气汤、银花汤治愈冷得出奇的怪病,现在捕捉到掌心烧灼这个特征,肯定为真热假寒,取用葶苈大枣汤2剂入腹,5剂后全身舒而温暖。](《江苏中医》1994(4):506)

误诊误治对病人的身体无益,给社会和病人的生命和经济带来损失,同时,误诊误治现象影响着一部分人对中医中药的信任。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误诊误治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误诊误治不仅在中医方面常见,西医同样常见,本文仅从中医角度出发,浅略探讨了中医部分的误诊原因,更多误诊误治的因素和案例,可参照《中医误诊误治原因及对策》一书,本问文部分案例也来源于此。

参考数据来源

本文全部数据均来自于华柄数据服务平台收集整理,所有数据均注明出处。 如您需要更多数据,请访问该站点。

此内容由凤凰新闻提供

(0)

相关推荐

  • 真正的中医找不到!民间藏龙卧虎,却偏偏遇不上......

    真正的中医没有地域限制,即可能在各级医院.中医院校,也可能在中医堂馆.各级诊所,民间藏龙卧虎,也有许多好中医.从哪里找到好中医的线索呢? 一般有这样几种途径:朋友推荐.医院介绍.医家网站.其他网站(上 ...

  • 好中医,让人伸出大拇指!胆大、艺高、心细、有担当,只选择对病人最有利的方法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新经方实验录>,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医  案 - ◆ 四十八案 太阳阳明合病 高某兴 ...

  • 【再讲西医诊断不能作为中医施治依据,只能供参考】肖春宏老师

    ​[再讲西医诊断不能作为中医施治依据,只能供参考] 中医里的"有热"与西医里的"有热"不是一回事,这是因为中医与西医判定病人有热的标准不同,中医判定病人有热是根 ...

  • ​浅谈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异常会出现这些症状【推荐好文】

    在中医里,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不仅仅是身体器官,更是人体养生的最终落脚点.在繁忙的社会环境中,五脏承受了许多本不应该承受的负担,一些不良的习惯往往在潜移默化中伤害着五脏以及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在这 ...

  • 浅谈中医如何降压?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药降压从整体调节,用药针对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在缓解和消除高血压病的伴随症状有较大优势,随着症状的逐步改善,血压 ...

  • 浅谈中医文化与李少波真气运行

    樊正伦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就是那个点 ,叫做太极.这个太极阴和阳是混合在一起的,是一 一个没有划分的统一体 .经过若干年的不断运动,发生着变化,在逐渐变化过程中,产生了二.简单的看,就是有了天,有了地. ...

  • 浅谈中医与传统文化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的中医学,被现代科技的冲击,不被人们所接受,被列为了那种"经验医学"和"神秘医学"的范畴,离所谓的"正规医学"越来越远了. ...

  • 中医健康讲坛丨浅谈中医治疗慢阻肺

    融媒记者 沈怡婧丨责编 宗芸丨编辑 周芸 主讲嘉宾:吴江区中医医院肺病科主治中医师 刘侠北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是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出现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这种下降不完 ...

  • 浅谈中医放血疗法治疗“极病”

    浅谈中医放血疗法治疗"极病":陈博士按,中医放血疗法在临床甚至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我小时候,见到我家里人帮别人治疗的时候用碎瓷片刺舌根下的静脉放血:放血的工具很多,常见的比如注射器 ...

  • 浅谈中医医师临床用药经验要诀(纯干货,拿走不谢)

    中医临床用药心法要诀(纯干货) 用药如用兵,全在医者调配.用兵,在于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用药,必须识药知病,才可药中病所.调配得法,效如桴鼓,调配不当,贻误病机:要领重在明药理,多实践,熟则生巧, ...

  • 浅谈中医“瘟疫抗击史”,古代人是如何对抗瘟疫的?

    新冠病毒的侵袭,令中医药有了用武之地.从中医角度来讲,新冠病毒.SARS.甲流.埃博拉等均属于瘟疫.瘟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而造成的大流行急性烈性传染病.关于瘟疫,我国早有记载,最早可见<素问·本病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七:浅谈中医思维(上)

    中医传承,承传中医(第七期)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1996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2006年10月起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曾多次获和田市人民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