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网剧天花板,再胡搞就要塌了
毫无疑问,2020年已成悬疑剧大年。
而爱奇艺出品的「迷雾剧场」,则占据着绝对C位:
累积460个热搜、单剧突破50亿的话题阅读量,堪称“话题制造机”。
尴尬的是,此番盛景的背后却横亘着一道“三八线”:
一边,是硬实力过人、为「迷雾剧场」的口碑发酵输送燃料的两大爆款:
《隐秘的角落》获奖无数,为“中剧”走入国际视野提供了无限可能;
《沉默的真相》成功创下国产剧的口碑巅峰,稳居年度剧王的宝座。
另一边,则是口碑堪忧的平庸之作:
《十日游戏》《非常目击》《在劫难逃》。
虽说三部剧各自有过高光时刻,为「迷雾剧场」的热度发酵贡献了流量。
但最终,它们都没能躲过”高开低走“的命运。
尤其是《在劫难逃》。
收官当晚,本剧的评分瞬间雪崩。
面对剧情严重拉胯的大结局,再温和的观众也忍不住吐槽:wtf?!
无奈之下,制片人只得亲自出面解释,安抚观众。
再算上优酷“悬疑剧场”的《白色月光》。
无一例外,这些作品都出自同一家公司:
以导演五百为核心的五元文化。
“出品最多,爆款为零。”
有人精准地概括了五元文化面临的窘境。
图源:剧焦一线
这般窘境落在别家团队头上,大抵会被简单归因为:
水平有限,实力不够。
但五元文化不一样。
它并非大众印象中的新生代“悬疑剧厂牌”。
放眼过去,它有着傲人的履历:
《灭罪师》《画江湖之不良人》《白夜追凶》《古董局中局》《“大”人物》。
在那段关注度和资源有限的“网剧开荒期”,是五百带领团队率先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白夜追凶》的一夜爆红,促使外界意识到:
原来,网剧也可以如此硬核。
从亲手打造网剧的天花板,再到口碑折戟。
用时下最流行的话,这叫跌落神坛。
作为看客,观众们顶多送上几声唏嘘。
作为关注行业发展的“局中人”,我却嗅到了不少尚待挖掘的“宝藏”——
五元文化到底是江郎才尽,还是意外翻车?
“质量”与“数量”两手抓,难道是个伪命题?
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复盘五元文化的发家史,找出症结所在。
01.五百的野望
“电影并非个人的艺术,而是工业化的艺术。”
在五百看来,中国影视业迟早要走上工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也必须找到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简而言之,就是效仿好莱坞的制片模式。
为此,他撺掇合作多年的杨苗、王伟入局。
2015年,A.L.U 即弧光联盟正式成立。
此举的目的,则是将行业内的人才聚集起来,为其提供资源、团队、营销等配套服务。
以及,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开发流程。
单从表面来看。
以一条龙协同生产的“流水线模式”代替单打独斗的模式,正面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
比方说,制作团队迅速形成了“生态闭环”。
弧光联盟挑人时,不止是签导演,摄影师、灯光师、美术、剪辑、作曲、造型,就连动作指导、执行导演也会一并签下。
一来二去,联盟内部的人才链越来越完备,基本涵盖了影视制作的上下游。
因此,比起行业内临时组建的班底,弧光联盟的抗压能力更强。
就像《十日游戏》开机拍摄后,由于原定的画面表达与实际的呈现效果出现了偏差。
经过商讨后,导演臧溪川和五百决定重拍,并迅速调整了灯光、摄影等部分人员。
再比如,五元文化的制作产能也大幅提升。
起初,他们一年勉强能拍两部戏。
现如今,他们每个月都在开工,待播剧集的储备量更是一度接近两位数。
制作团队正逐渐发展成全能型选手——
爱情悬疑、科幻犯罪、奇幻悬疑、时尚职场剧、谍战时代剧,接手的项目越发多元。
另一方面,就像各大品牌都有独家logo一样,五元文化也得以为作品烙下独特的“创作水印”。
举几个例子。
从剧集的曾用名《夜雨雾》就可以看出,《非常目击》极其注重意境的营造:
夜雨、密林、浓雾,故事的序幕弥散出潮湿的诗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
导演的镜头下,江城的孤寂与尘封的往事,交织出难以言喻的浪漫与残酷。
90度倒转的画面、冷暖色调的碰撞、碎片化的镜头。
相比起《非常目击》的诗意,主打“科幻+悬疑”的《在劫难逃》则略显迷幻。
在导演刘紫薇的坚持下,《白色月光》的故事和画风齐齐倒向迷离。
晃动的特写镜头,光影的缓慢流动,放大了主人公内心的焦灼。
除了视听美学,五元文化的叙事也延续了一贯以来的风格。
那就是,尽快寻找“引爆点”,引观众入戏。
比如,《在劫难逃》开篇不久就创造性地甩出“全员团灭”的噱头,吸了一波路人粉。
再比如,《非常目击》以神秘命案作为“钩子”,引出多年前的“小白鸽谜案”。
极度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快速切入正题的叙事节奏,以及恰到好处的紧绷氛围。
客观地说,弧光联盟出品的剧集正逐步向美剧质感靠拢。
然而,有得必有失。
自诞生之日起,流水线模式便为五元文化如今的口碑溃败,埋下了“祸根”。
02.阿喀琉斯之踵
细究起来,五元文化的流水线生产步骤并不复杂。
孵化剧本、剧本审核、选导演、正式开拍,以及宣发、平台协商等后期工作。
不过,这套流水线的“基因缺陷”在起步阶段就已经暴露无遗——
编剧水平不够稳定。
比如,《非常目击》源自导演杨苗酝酿已久的闪念:
“大雨滂沱的夜晚,一位年轻男子撑着伞敲开了另一个男人的门,说我想跟你一起把当年的案子破了。”
一边搜集资料,杨苗一边和其他编剧合力完成了剧本。
讲述“侦察另一半出轨过程”故事的《白色月光》,则出自导演刘紫薇朋友圈里的真人真事。
在她看来,“情感”+“悬疑”的要素碰撞是个大有前途的idea。
于是,她向五百主动请缨,提出想拍个短剧。
以上两个偶然得之的剧本,的确噱头十足。
剧集的开场,也很吸睛。
但是短期的爆发,造就了后劲不足的疲势——
《非常目击》强行插入叶小禾周宇的感情戏,破坏了原本的悬疑节奏;
《白色月光》抛出核心设定后,陷入了“猜小三”的单曲循环。
拖着拖着,愣是把观众的耐心给磨没了。
剧本的不可控,势必会导致剧集走向的失控。
当《在劫难逃》编剧甄福群辗转将剧本递到五百手上时,他只提供了前三集的大纲。
很巧,这正是整部剧最精华的部分。
正如编剧本人所说,“联盟里的剪辑、灯光、摄影指导都在剧本创作阶段给了很多灵感。”
显然,他当初仅仅是开了个颇具市场潜力的脑洞,又恰好被五百看上。
他对于剧本的整体把握并不完善。
更勿论,本剧的原创性也遭受过质疑:
“披着穿越外衣的《白夜行》”。
强行原创,最为致命。
从中,不难看出五元文化内部的“剧本审核”环节近乎形同摆设。
否则,怎么会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
有观众指出《白色月光》的剧作结构和桥段,效仿了《福斯特医生》和《夫妻的世界》。
把视线拉回《在劫难逃》。
即使不了解本剧的台前幕后,观众照样能一眼看穿——本剧绝对是个半成品。
“穿越时空”、“死亡循环”的设定,后期不仅被搁置,甚至无法自圆其说。
赵彬彬到底有没有穿越时空的能力?
张海峰过去的死亡轮回,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
这些谜团,编剧始终没有解开。
编剧还提到,考虑到具体画面的呈现效果,他特意加快了剧本节奏。
这就导致,整部剧的节奏失衡。
前期,剧情抛出了接二连三的悬念,信息密度极高。
进入中期,编剧使劲地挖线索,走支线:
化工厂污染事故的全貌、厂长李澜和会计付吉亮的陈年旧事、赵彬彬与化工厂的联系。
最让人难受的是,等到结局揭晓,你才意识到这些统统都是废料。
由于中期铺垫过多,导致结尾就像飙车一样,狂赶进度。
临收尾前,又抛出一堆看似高大上,实则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设定:
纯白空间、弧光科技、双色药丸、记忆研究等等。
讲真,整个结局和剧情前期基本是断裂的。
主创对剧本把控的无力,让我不免对弧光联盟的创作产生了忧虑。
随便扫一眼《致命愿望》的剧情简介:
名为“Wisher”的许愿APP、失控的年轻人、幕后操控一切的神秘组织。
是不是觉得又有点《在劫难逃》内味儿了?
以《在劫难逃》为范本,盲目堆砌“高概念”和“强冲突”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利用好每一条线索、有头有尾地讲好故事。
有始有终的悬念设置,才叫伏笔。
否则,只是挖坑。
相比起其他类型的剧本,悬疑剧其实更考验编剧的功底。
尤其,是涉及多线叙事、时空穿越的烧脑型剧本。
编剧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比如,《白夜追凶》的作者指纹是资深律师兼悬疑迷。
他接触过大量真实的案件卷宗,也对现实中的司法系统有着准确深刻的认知;
《心理罪》的作者雷米有着类似的出身背景,能够接触到现实案例。
在此之前,原著小说也经受过市场和读者的考验。
换言之,两部剧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仰赖的不止是五百团队的创作基因,更是扎实可靠的文本。
即使抛开剧作本身的问题,五元文化的项目管理同样有待完善。
当意识到观众对于《在劫难逃》的不满之后,制片人马李灵珊坐不住了:
“我们忽略了中国电视剧必须要有结局的情况,所以我们在用素材去写结局。”
身为制片人,没能指出剧本的瑕疵和弊病也就罢了。
立项之初,为现有剧情的完整性做好考虑。
这难道不是制片人的本职工作么?
这番说辞,并非一家之言。
很快,五百也出面挽尊,试图收拾残局:
“由于种种原因,我藏了很多东西。”
“整个第二季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状况。”
???
听完他的解释,我更迷惑了。
先不提,他默认观众愿意继续追剧的迷之自信,从何而来。
为了给第二季铺路,就要摆出个遮遮掩掩、难以自圆其说的半成品?
为了待定的项目,选择牺牲眼前的利益。
这要放在好莱坞,铁定会被投资人或制片人当场驳回。
话里话外,五百还暗示要让审查背锅。
对此,我只能表示,这届观众真没那么好骗。
较真的豆瓣网友列出了N条未解之谜
从项目萌芽、剧本审核、项目管理,再到最终成品。
《在劫难逃》的制作环节,处处踩雷。
这也难怪本剧的口碑会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节节溃败。
那么,更成熟的管理体系到底长啥样?
就拿五百最推崇的好莱坞模式来说。
无论是剧本的长度还是页数,好莱坞都有一套标准化体系。
因为唯有标准化的剧本,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拍摄规划。
“在美国,只有百分之百确定剧本是按照这个套路和模式进行,公司才会允许拍摄,大规模的片子必须用可预测的工业化模型来做。”
曾执导电影《古墓丽影》《敢死队2》的导演西蒙·韦斯特,一语道破真相。
光凭剧本大纲和脑洞,就想立项?
临时改剧本?编剧边写边拍?
亦或者,让摄影师和灯光师有机会干预剧本?
抱歉,统统不存在的。
03.乌托邦or抱团?
“创作不是相互取暖,而是相互成就伟大的工业。”
这既是弧光联盟的口号,也是五百的信条。
具体而言,他又是怎么操作的呢?
一来,五百从不强求导演接手任何项目。
每当剧本敲定,五百会把剧本递给团队里的年轻导演,让他们逐一过目。
如果中意的话,那ok。
如果不喜欢?那也无所谓。
大不了换人,反正总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二来,弧光联盟的导演们不需要为资金、宣发与外界对接等“俗事”发愁。
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干好本职工作。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尊重手下人的个人意愿:
“你要觉得其它公司能帮你出作品更好。我从来不拿合同说事。”
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尊重年轻导演的创作自由。
站在从业者的角度,我很是佩服五百的野心与执行力。
他组建的弧光联盟,称得上业界理想国。
可惜的是,这个理想中的“乌托邦”亦非完美无缺。
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也是最关键的那颗螺丝钉。
五百时常会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协助新人完成拍摄。
不少首次执导长片的青年导演,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以老带新,这听起来很美妙,对吧?
前提是,资深导演的创作经验是通用的。
扶持新人的“公益事业”,在影视圈算不上什么大新闻。
君不见,宁浩、徐峥、贾樟柯、陈思诚都纷纷操起“副业”,想做幕后英雄。
随手举几个例子。
宁浩为申奥导演保驾护航的《受益人》,由徐峥监制的《宠爱》《超时空同居》《幕后玩家》等等。
最终,这些影片的口碑都不甚理想。
可见,“傍大腿”无法保证作品的质量。
像宁浩、徐峥这样的顶级大咖尚且无力回天,更何况是五百呢?
捅破那层窗户纸之后,局面一下子变得清晰了。
弧光联盟吸纳了不少新人导演,但他们的业务能力本身不够靠谱。
五百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拔苗助长,让新人秒变老鸟。
剧本总监谷屿承认过,悬疑剧是他们的“练兵场”。
往好了说,这是为年轻编剧、导演提供试错的机会;
往难听了说,这是对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
碎片化的时代里,大家的时间和感情都非常宝贵。
我相信,没人希望在烂尾剧上浪费时间。
在此,我不想否定五百的执念。
而且,必须重申的一点是——流水线≠原罪。
网飞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它时常因“过于套路”遭人诟病,但丝毫不妨碍它对外输出各路神剧:
《怪奇物语》《暗黑》《王冠》《毒枭》《爱,死亡,机器人》《王国》,个顶个的能打。
就说最近挺火的美剧《后翼弃兵》。
无论是视听语言、故事的切分点、人物成长的轨迹,亦或是情绪的调动,处处皆可捕捉到出精心雕琢的痕迹。
换言之,此乃标准的工业化产物。
So what?
精细化、套路化的剧本=叙事的流畅度=源源不断的追剧爽感
这是唯有流水线模式下,才可成立的等价公式。
因此,问题的核心仅在于,流水线能否兼顾“效率”与“良品率”。
而一条良品率过低的生产线,其存在价值必然会被打上问号。
如果一切的优良制作,只为平庸的故事服务。
那么建立流水线的意义何在?
难不成,为了加速市场扩张,吸引资本入局?
又或者,为了国产影视的kpi添砖加瓦么?
当剧本的硬伤继续被繁荣的表象所遮蔽,不断消费观众信任的五元文化最终能走多远?
或许,五元文化是该缓一缓脚步,抽空想想这些问题。
最后,我想把导演的这句话,送还给他:
“现在的很多内容是在透支观众的信任,你透支光了,再想去重新赢取他们的信任,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