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黄杠
〓 第 1361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在大集体时代,尤其是六十年代,遇上个灾年,人们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紧巴日子。
当年,国家也不富裕。但是也常常发放救济钱粮,赈灾救民。
单靠 国家救济,是无法度过灾年的。必须依靠生产自救,才能战胜灾难,迎接胜利的曙光!
当年,人们为了谋生,挖野菜,啃树皮,开小片荒,种夏粮。种糜黍,撒荞麦,种山药等。庄稼人深知,一年庄户二年当。即一年欠收或差收,或绝收,都会影响到次年(第二年,或下一年)的生产与生活。如果在灾年后的第二年,或灾年的后半年里,不采取多种多样的生产自救方式,再遇上个欠收年,就更承受不了。
如果灾年沓皮,来个连锁反应,灾情就更为严重,老百姓就更难了。
因此,生产自救为主,国家赈灾为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共克时艰。
就在这贫困潦倒的时候,有的牛羊倌细心观察思考:黄耗子是怎样过冬度春的呢?
经过细心观察,发现了黄耗子,为了度冬春饥荒,挖鼠洞窖藏粮食的秘密。
老鼠挖洞藏粮,这个公开的秘密,被牛羊倌发现了。
每年秋收后,庄稼拉上场。牛羊倌才敢扎“黄杠"。地里还有庄稼时,怕人家队干部,社员们说他们私藏粮。单等庄稼上了场,才敢扎黄杠,扎取黄杠后,才敢往家里运放。
就在他们扎上黄杠往家里运时,回到村头,也被人们拦住,看看口袋里究竟装得甚啦。
就这样,牛羊倌扎黄杠的事儿就传开啦!……
邻村有一位老汉,年过六旬,每年庄稼拉上场,就到山上扎黄杠。他名叫老长成,每天早晨吃罢饭,带上几个馒头,把馒头泡在巴石沟浅水井里。就到山上的农田里踩扎黄杠。老长成的扎黄杠技术在方圆几十里,堪成一流。他善于观察黄鼠窟洞周围的土堆。土堆如果是现土,周围一定有黄鼠窖藏的黄杠。观察好后,就用食指粗细的铁棍试扎。慢慢地扎下去,闪空一下,就可断定有窖藏黄杠。于是就用小锹铲去铁棍周围的土层,再用手拨去浮土,一个大鼠窖就呈现在眼前:把个老长成乐得合不拢嘴。一个鼠窖的荞麦足足装了一口袋。老长成又将大鼠坑用锹埋好埋平。
当年山上的农田,不是种得糜黍,就是撒的荞麦。
这一次,老长成收获满满的。缯好了口袋口子,抽上一袋小蓝花儿烟,慢慢地用绳子捆好口袋,绳子一边挽一个套儿,背上口袋,带上小锹与铁棍向巴石沟走去。来到巴石沟,放下口袋铁棍和小锹,从浅井里捞出泡软和的馒头,大吃起来。吃罢饭,又抽了一袋小蓝花儿烟,背起口袋,带上锹和铁棍,铁棍还可以当手杖,快步向山下走去。
每年庄稼拉上场,老长成天天如此,扎黄杠不误。老长成每天扎黄杠一袋子。收获满满的。……
当年,我也跟着大哥扎过黄杠。他扎黄杠,我背着口袋,一天也能扎个一口袋半口袋的。扎上个十天半月,也能度过秋荒,以解燃眉之急。……
扎黄杠,是与黄鼠___黄耗子争夺口粮,即鼠口夺粮。也起到了灭鼠作用。……
如今,农田里,机器收割一结束,没有一点庄稼,黄鼠也窖不上粮食了。时间一长,黄鼠的数量就锐减。渐渐地黄鼠基于灭绝,扎黄杠这种与黄鼠争夺生存粮食的农村农民的特种技术活儿也就成为封尘的历史故事了。
【作者介绍】王万荣,兴和县赛乌素镇小学退休教师。1978年参加工作,2016年退休。爱好文学,有时写些散文、打油诗、小说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